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按其在运动中的表现可以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3种形式。
一、 速度素质发展特点
青少年的速度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和性别特征。总体来说,10~13岁速度增长最快。男生在19岁以前、女生在13岁以前,速度随年龄的增加而有所提高;之后速度增长趋于缓慢并逐渐稳定下来。
速度发展的高峰年龄:男生在20~22岁达到高峰,23岁以后增速变缓,呈单峰型。女生则呈双峰型,在14~17岁出现第一个缓慢的倒波峰,在21~22岁出现第二个缓慢的倒波峰。具体讲,青少年的反应速度在9~12岁增长明显加快,12岁时达到第一次高峰,之后增长速度变缓,在16~20岁出现第二次增长高峰。动作速度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在13~14岁时一些动作速度已接近成人的指标。动作速度增长最快的时期是4~12岁,训练的最佳时期是8~13岁。
人体各关节的最高动作频率也是不一样的,腕关节的动作频率最快,踝关节较慢。位移速度在男生8~13岁、女生9~12岁时是增长最快的时期。总体上,位移速度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8~13岁。
二、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01
反应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反应速度(reaction speed)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产生反应的快慢,如短跑运动员从听到发令到起跑的时间等。人体对刺激的反应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反应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兴奋通过反射弧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的长短。因此,凡能影响反射弧5个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中任一结构的因素都会影响反应速度。反射的复杂程度、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等均能影响反应速度。
02
动作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动作速度(movement speed)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如排球运动员扣球时的挥臂速度等。动作速度主要是由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肌肉力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等因素所决定的。
03
位移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位移速度(displacement speed)是指周期性运动(如跑步和游泳等)中人体通过一定距离的时间。以跑为例,位移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长和步频两个变量,而步长和步频又受多种生物学因素的制约(图3-1)。步长主要取决于肌力的大小、肢体的长度以及髋关节的柔韧性;而步频主要取决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灵活性和各中枢间的协调性,以及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肥大程度。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好,兴奋与抑制转换速度快,是肢体动作迅速交替的前提;而各肌群间协调关系的改善可以减少因对抗肌群紧张而产生的阻力,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速度。所以,在周期性运动项目中,肌肉放松能力的改善也是提高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速度素质的评价
速度素质通常以50米跑所用的时间长短进行评价(表1和表2)。
表1中国汉族男生50米跑的评价表(单位:秒)
表2中国汉族女生50米跑的评价表 (单位:秒)
速度耐力素质对于7~12岁的青少年通常以50米×8往返跑所用的时间长短进行评价,对于13~22岁的青少年通常以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跑所用的时间长短进行评价(表3和表4)。
表3中国汉族男生耐力跑的评价表(单位:秒)
表4中国汉族女生耐力跑的评价表(单位:秒)
END
往期回顾
扫码添加小编微信
可进体能学习交流群
可了解更多资料免费获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