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中的阴阳·五行·周天

百科   健康   2024-10-23 13:42   广东  


关注武宗


天下武功




导引法 动静内外调·延年益寿高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周天”这个词是古代天文学的专业术语。古人根据人体与天体相对应的原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将这个概念引入到了气功修炼中。他们认为,天体是大宇宙,而人体则是小宇宙。天体是圆的,地面是方的,对应到人体上就是头圆脚方;天上有日月,人就有两只眼睛;天上有金、木、水、火、土这五颗行星,人体就有肺、肝、肾、心、脾这五个脏器;天分为四季,人就有四条肢体;天有十二个月份,人体就有十二条经络;天有360天,人体就有360个骨节,等等。在丹经之王《周易参同契》中提到的“子南午北,互为纲纪”和“一九之数,终而复始。肝青为父,肺白为母,肾黑为子,心赤为女,脾黄为祖,子午行始。三物一家,都归戊己”,这些都是在讲述子午流注与周天火候的关系。

古人将按照人体子午线(督脉上升,任脉下降)的行气路线,并结合周天火候的练功方法,称之为周天功法。自古以来,各种内丹功法都属于周天功的范畴。根据北为子、南为午,东为卯、西为酉的方位划分,周天功又分为子午周天(小周天)和卯酉周天(大周天)。

小周天是按照人体的子午线,也就是前为南(任脉)、后为北(督脉),两脉构成的环状脉路,气在后上升、前下降。它以子午流注的起点子时来比喻人体阴阳动静变化中一阳初现的时刻,称之为活子时(也就是精气生成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以呼吸为风,意念为火,文武(即文火和武火,指练功时意念和呼吸的轻重缓急)的运用为火候,以精气神为药物,通过文火滋养、武火锻炼,使得下丹田的真气日益充足、膨胀。最后,真气会依次冲过尾闾、夹脊、玉枕这三个关卡,然后经过鹊桥,下降到十二重楼(指喉咙到胸部的部位),再回到丹田,正好完成一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炼精化气、还精补脑、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等方法,使人体固本还元,坚实身体的根基。对于职业练功者来说,这段时间大约需要一百天。因此,古时也称小周天功为“百日筑基”。

大周天则是相对于小周天而言的。它是在小周天的基础上,继续打通八脉中的其余六脉,以及手足的十二条正经。子午小周天是人体南北前后方向的行气路线,而卯酉则是东西左右方向,象征着人体左右两手两足上的十二条正经。因此,过去常把小周天视为气功修炼的入门功夫。因为在小周天阶段,只打通了人体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中的两条经脉。要想打通周身的各条经脉,还需要下更多的功夫。有的人一练通小周天就以为功成道就而沾沾自喜,这是大错特错的。还有的人练到小周天后就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因为从古至今,大多数功法讲的都是小周天的练法,而对大周天的练法却提及甚少。这是因为练通小周天后继续练大周天,就如同走完崎岖的山路而步入平坦的大道一样,一般只要有耐力坚持练下去,大多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小周天虽然是入门功夫,但却很难练就。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气功修炼也是如此。刚开始练功时,人们往往杂念纷飞,难以入静,有时甚至会心烦意乱。因此,练功之前先要静心,情绪稳定后才容易入静。再者,内视丹田也是帮助入静的一种方法,要做到眼到意到,意气相随。尽管内视时什么也看不到,但只要眼睛从里面看着丹田的位置,对去除杂念是很有帮助的,从而使自己慢慢澄清心念继而入静。这就是所说的凝神。在凝神的同时,还要注意调息,用耳朵感觉自己的呼吸轻重,慢慢将呼吸调整到轻缓细长的最佳状态。当做到凝神与调息同步时,就是神与气合的气功状态了。只有做到神与气合,才能达到松静自然的状态。丹经上说:“虚极静笃一气生”。《黄帝内经》也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些都是说人体只有在安静虚无的状态下,才能引发真气的运动。这个道理很简单。人体好比一张纸,真气好比墨水。密度高的纸,墨迹在上面就不容易扩散;而像宣纸这样密度小、质地柔软的纸,吸水性就好,墨迹很快就会扩散开来。人体也是这样,身体各部位放松,才有利于真气的运行。否则,身体僵硬、用力,就会限制真气的运行。有的人练功时心烦意乱、浮想联翩,能够克服则可入圣,不能克服就是入魔。这个魔是指心魔,心魔不除怎能入静呢?所以,丹经上也有将“凝神”叫作“炼心”的。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就是这个道理。人心好比落有灰尘的镜子,只有擦掉千头万绪的凡思尘埃,才能露出人心的本来面目。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把练功看得神秘而渺茫,以致信心不足、轻易放弃,真是可惜。

从阴阳五行的角度来看,周天功法的功理在于通过对人体后天脏腑阴阳的炼化,加上五行生克的原理,使人体后天所造成的阴阳失衡状态最大限度地恢复到先天阴阳平衡的状态。为什么说是“最大限度地”呢?因为完全恢复到先天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人生在世就如同点燃的油灯一样,在你不断地往里添油的同时,它也在燃烧。所以,人们后天的修炼,实际上就是一个同自己生命赛跑的过程。大量的史实证明,那些颇有成就的内丹修炼家,最后还是被制约在人类自然生命的规律之下。长生不死是不太可能的,但益寿延年却是毋庸置疑的。

所谓阴阳,是由太极而化生的。太极就是无极,也叫太一。所以有“无极而太极”之说。也就是说,极至极点而成为一。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象生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生万象而成万物,这是用来形容开天辟地之前那个混沌鸿蒙的状态。当然,用现在的话来说,天不是开的,地也不是辟的,这只是形容地球(乃至宇宙)形成之前、万物生成之始的状态。太极生两仪,就是一阴一阳。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的。例如,有天就有地,天为阳、地为阴;有日就有月,日为阳、月为阴;有冬就有夏,冬为阴、夏为阳;有男就有女,女为阴、男为阳。就人体而言,也是如此。例如,头为阳、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而就某一脏器而言,也有其各自的阴阳。例如,肾的阴阳,肾阴虚则阳亢、阳盛则阴衰。以此类推,直到细胞、分子、原子、纳米,全都是这个道理。然而,物质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阴阳也不例外。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极而静、静极生动,阳极生阴、阴极又生阳。阴阳之间的这种动静互化运动,就又构成了四象。太阴(也叫老阴),是阳向阴转化过程中阴至极点的意思,在节气上对应冬至,在时辰上对应子夜。太阳(也叫老阳),是由太阴向阳转化过程中阳至极点的意思,在节气上对应夏至,在时辰上对应正午。少阴,则是由阳极而阴转化过程中所达到的平衡状态,在节气上对应秋分,在时辰上对应黄昏。少阳,是由阴极而生阳转化过程中所达到的平衡状态,在节气上对应春分,在时辰上对应平旦(即清晨)。四象交替变化则形成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卦。而八卦则是对立的统一体。这种天地、风雷、水火、山泽之间的矛盾相互变化过程,就构成了万物生长消沉之景象。所以说“八卦成而万物生”。

五行,是古时候的人通过观察天和地,发现并且总结出天地间所有东西无非就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最基本的元素组成的,他们还把这五种元素和阴阳、方向、季节、颜色味道、天气、人的身体等联系在了一起。比如说,西边山多,所以属于金(金和石头是一类),颜色是白色,气候干燥,对应的季节是秋天,代表收获,味道是辛辣的,在身体里对应的是肺和大肠,在五官里对应的是鼻子,在形体上对应的是皮肤和毛发;东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万物在这里生长,所以属于木,气候是风,对应的季节是春天,树木生长时颜色是青色,在身体里对应的是肝和胆,味道是酸的,在五官里对应的是眼睛,在形体上对应的是筋;北边天气寒冷,地面结冰,所以属于水,对应的季节是冬天,在万物中代表封藏,颜色是黑色,味道是咸的,在身体里对应的是肾和膀胱,在五官里对应的是耳朵,在形体上对应的是骨头;南边天气炎热,所以属于火,对应的季节是夏天,在万物中代表生长,颜色是红色,味道是苦的,在身体里对应的是心和小肠,在五官里对应的是舌头,在形体上对应的是血脉;中间的地方地势开阔,所以属于土,气候湿润,主要作用是生化,颜色是黄色,味道是甜的,在身体里对应的是脾和胃,在五官里对应的是嘴,在形体上对应的是肌肉。同时,五行之间还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这样五行就依次滋生,循环不断。木能克制土,土能克制水,水能克制火,火能克制金,金能克制木,这样五行相克也是无穷无尽的。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没有相生,就没有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没有相克,就不能保持事物的正常平衡和协调发展。所以,必须在相生中有相克,相克中有相生。这种相生相克相互作用的关系,被称为“制化”关系,它推动和维持着事物的正常生长、发展和变化过程。拿人体这个小宇宙来对应天地这个大宇宙来说,比如人体的脾属于土,万物都在土中生长,脾就起着对人体吸收的营养进行化生的作用,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头。脾气强的话,肺气就旺盛(因为土生金),肺就会把吸入的氧气和脾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输送到全身;脾气弱的话,肺气就虚弱,脾如果不能正常运化就会积累湿气形成痰,从而影响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导致咳嗽、痰多等症状。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就人体脏腑相克来说,比如木克土,就是肝克脾。木能克土,是因为木可以从土中长出来。肝和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机的协调和血液的运行上。肝气正常疏泄,不但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更能调畅气机,推动脾胃的升降功能,帮助消化。而脾气强盛,气血生化有源,又会使肝血充盈,肝气舒畅。同时,肝藏血,脾统血,可以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如果肝失疏泄,常常会妨碍脾的运化,造成肋痛、胃痛、腹胀,或者脾不统血,失血过多,肝失去血液的滋养,就会出现肝脾两虚的症状。此外,如果脾失健运,湿热郁结,就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胆汁外泄,就会形成黄疸。

周天养生法,是对太极变化、阴阳结合、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的综合运用。在道家,这被称为“道”,儒家称为“中庸”,佛教称为“圆觉”,在古代的易学里则叫作“太极”。而那部被誉为丹经之王的《周易参同契》,正是魏伯阳根据阴阳五行八卦的原理写成的内丹修炼宝典。所以,如果不懂易学,就看不懂丹经;不懂丹经,就不能从根本上理解气功的修炼原理;不知道原理,就很容易让人陷入迷信之中,起码也会让人觉得气功太过神秘。《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都背负着阴而拥抱着阳,阴阳两气互相冲击形成和谐。”正因为万物都背负着阴而拥抱着阳,打破了先天阴阳未分的平衡状态,所以万物才有了兴衰成败、生老病死这样的自然发展规律。人也是这样。自从受精于父母形成胎儿,在娘肚子里就形成了先天的元气。出生前,在娘胎里闭口不言,任督二脉本来是通的,只是靠脐带与母体相连进行内呼吸而已(这就是胎息)。而一出生,哭声一响,舌头就分离了(任督脉由通变闭),脐带也被剪断,从此就由内呼吸转为外呼吸(肺呼吸),之后更是受到天地间病邪之气的侵袭,使得先天的那点真元一天天减少,失去了阴阳平衡,于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慢慢衰老。老子说:“知道白也要守住黑。”孔子说:“想要知道死就要先知道生。”中医看病,阳症治阴,阴症治阳。其中的道理都是要追根溯源,然后才能返本还源,回归自然。周天功法的养生作用,也正是应用这一原理,在练功过程中先凝神调息,从而进入恍惚的气功状态,调动人体内固有的真气,再与后天炼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合而为一,在静极生动、一阳初生的时候,运用周天火候文养武炼结成金丹,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温养,从而返本还源,使已经亏损的先天真元得到补充,并运行体内日渐充足的真气,周流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冲散病气,滋养全身内外,巩固根本,强健身体,益寿延年。

那么,周天养生是如何实现人体自身阴阳相交,进而使人由后天状态返回到先天状态的呢?古人认为,肾是人体后天藏精的地方,心是后天识神所在的地方。要想实现后天返回到先天,就要调动和补充藏在肾中的先天真元,再灭掉后天的识神,以返回先天的元神。也就是说,只要实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就可以了,也就是使人体之精气神达到高度统一。炼精使之化为气,气足则神定,神定则气行,神气合一才能进入恍惚状态;恍恍惚惚,冥冥渺渺,才能归于先天的混沌状态。肾在五行中属水,在八卦中为坎卦,外表是阴而内里是阳,所以是真阳假阴;心在五行中属火,在八卦中为离卦,外表是阳而内里是阴,所以是真阴假阳。心肾相交,从内容上包括真假两阴两阳之交。一种形式是,肾的假阴交心的假阳,用肾水来济心火,肾水本来是往下流的,心火本来是往上烧的,现在反其道而行之,使肾水上升来滋润心火的阳,使心火下降来温暖肾的阴。心肾的阴阳平衡后,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肾滋养肝,肝又滋养心,心再滋养脾,脾滋养肺,肺再滋养肾,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另一种形式是,用肾中的真阳交心中的真阴。肾藏精,精是先天之物,后天藏在肾中,是人的生命源泉和动力,精可以化成气,气盛则神全。心中的真阴是人的后天识神,人从出生落地那一刻起,先天元神就退位藏在脑中,而由后天识神来主宰。《黄帝内经》说:“心是君主的位置,主宰神明。”所以,周天功法把先天的精化为真元之气,沿着督脉上升还精补脑,再下降到心,炼气化神,识神逐渐被灭掉,元神逐渐显现出来,于是进入混沌冥冥的先天状态。久而久之,凝神炼气,神气合一,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进而达到虚无的境界,道家称之为“金丹”,易学称之为“太极”,佛教称之为“圆觉”。心肾阴阳相交(也就是丹经中的“取坎填离”)的两种形式并不是分开进行的,而是练功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在精气神的统一炼化上,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三个阶段也并不是独立分开的,而是整个过程的三个方面。由此可知,假的阴阳相交,可以强身健体、治病保命;真的阴阳相交,能超凡入圣、了悟性命。其中的奥妙,都看个人悟性好坏,以及是否有明师指点。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功力层次问题。



武宗·旗下公众号











武宗·武术交流群大全

微信群·QQ群-扫码进入



导引法·往期精选

7 July 2018


武宗·短视频


视 频 号

快手号:ikunfing

抖音号:ikunfing

关注我们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格式展现传统武术国粹的魅力,同时传承和发扬武术(武品、武技、武功)的实用价值。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欢迎您的加入~


2024


Read the original text and discover more

“阅读原文”  发现更多 ~ 

武宗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武学不仅是大道、哲学,还训练人的智、仁、勇、能。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