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亲情蒲城"关注我! 万家村离我们村不过二里地,几百年来因为与我村土地毗邻,历代通婚等原因,累积下的人脉关系,亲朋故旧数不胜数,是除了我们村外最熟悉不过的一个村落。关于万家村的人文历史,自小就听祖母外祖父等人说起,其中的官府家,何先生,土匪刀客,两县庙等故事传说自小都耳熟能详。万家村可以说是我们周边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古村落,小时听祖母说的最多就是我们村周边的耕地原来都是万家的,万家村比周边其他村子过来都要早,现在我们村里的土地都是后来陆陆续续从万家人手上买来的,所以我们村的田地之中经常会有万家人的陵墓。 万家村由北城,南城(何家),东堡,三合城,槐院,东杨,西杨总共七个堡子构成,是县西蒲富交界第一大村落。根据蒲城县志记载,万北堡起源于北宋,但据万氏后人保存的《万氏合族之谱》记载,其始祖讳信,于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从山西平阳府(临汾市)洪洞县迁入现址,至今已经八百多年。始居于槐院,后因子孙繁衍,人口众多,逐步分为北城,东堡,南城,三合城等几个堡子。后代还有部分迁至荆姚南万家和荆姚街道。三合城在清代碑刻中未看到记载,《蒲城县地名志》记载为万姓后裔分三次从槐院迁来,所以称为三合城。而槐院因为处于南城,三合城,北城,东堡中间,称为怀院,后谐音为槐院。据当地人们传说东杨西杨的杨姓同时也由山西迁徙而来,同时迁来的据说还有附近的贾姓,另外还有翟姓,霍姓,其中北城东南原有霍家巷,后不知迁往他处还是其他原因,现已无存。另外翟姓后又从万家迁回山西,前多年当地人去山西卖炮碰到过,人家自称从蒲城安乐坊(万家村古称)迁回的。何家何姓据后人传说由美原镇何家巷迁来,时间根据后人考证,时间要晚,约在明代。 万家村明代属于西龙乐乡安乐里,清顺治十六年改为西龙乐乡安乐坊,所以早年间也称安乐坊万何家。1954年,三合城村率先成立蒲城县第五个生产农业社,取名五星生产农业社,1956年并社后,成立了五星高级生产农业社,除了万家村的七个堡子外,还包括仉杨村。后来地名标准化后,逐步五星村代替了之前的安乐坊万家等名称,但周边村落及老人们仍称其为万家。 万家村的北城和东堡传说是万姓第四代先祖乡贡进士邦献的后人,但该名讳在历代县志和进士名录中都没有看到。后经过考证,乡贡进士是元代对于参加会试未考中进士的举子的称呼,而其四辈祖按照时间推测应为元代人,所以乡贡进士并不是真正的进士,只是民间的一个俗称。不过后辈根据这一传说再给其追绘的影轴穿上了官袍带上了乌纱。 根据《万氏合族之谱》记载,万姓先祖出过乡贡进士一名,举人两名,国子监大学生多名,目前看到的记载的举人和国子监大学生都集中在万东堡,其他如三合城,槐院,南城村落可能未收录完整,未能看到其他有功名的。其中举人万士宪和万龄嶓在光绪版和民国县志都有明确记载。据万氏后人考证,这两位为父子俩。其中万士宪为乾隆辛卯科举人(1771),曾任洛川教谕,后升任河北定兴知县,先后在外做了二十多年的官。万龄嶓为道光乙未科举人(1835),在光绪和民国县志中都因为孝行而立有传记。根据县志记载:万龄嶓,字汉源,道光乙未举人。事亲孝,亲殁,事兄如父,馆金所入,必以归兄,有私用复请之。其兄典鬻田产,知,不问。子侄或不平,龄嶓晓之曰:“尔祖所留,应由尔伯。我尚不可言,汝曹欲何为?”待人和平,无一事忤乡里云。根据传记可以看出万龄嶓中举后并未外出做官,只是在家教书为业。和其父中举的时间相隔64年,根据族谱记载,其父47岁生他,73岁去世,他父亲24岁中举,他43岁中举,说明其中举的时候父亲早已去世,他的年岁应该也不小了,所以其兄应该至少都要大他几十岁,长兄为父也在情理之中。 这对父子举人据后人考证均为万东堡人,经过考证,就是现在的人称官府家的祖先。据万氏族谱记载,父子两人去世后均葬于苏坊义门村西北。但自幼听老人传说万东堡有“官府家”,先人埋葬于我们山王村南去兴镇的官道西边,人称“官府陵”。有多座石碑等石刻建筑。墓葬封土及石刻在破四旧时期被毁,石碑等物都被我们村用于机井井台棚井插泵等用途。碑楼下的鼓型石刻被人拉回放在门口坐人,石碑在九十年代初还在村南路边机井上有看到,只依稀记得“安乐坊人”和“赐进士出身加三级”等字样,年份只记得是清代的,道光还是咸丰记的不是很清楚。由于当时年纪尚小,也没有太多的关注,现在石碑也都没有了踪迹。推测“进士出身”的应该是主家请的石碑的撰文人。经过考证,“官府家”为万士宪后人,现在后人居住于东堡子和槐院,前多年他们后人每年都还会开车去义门村为祖先上坟。山王村南的也是他们祖陵,但两位举人却单独埋在了义门村,可能是当年专门找的风水宝地。 另外在万东堡城南路有贞节牌坊一座,传说是爱国名相王鼎为其姑母修建,这也是蒲城县境内唯一保留下来的贞节牌坊。题额为“国子监大学生万方泰之妻”,根据《万氏合族之谱》记载,并未找到该大学生,应该收录仍不完整。另外在我村村北曾出土乾隆二十三年(1758)万姓墓志一块,据墓志中的文字,万天培字因笃,国子监大学生,其母为富平杨爵六世孙女。乾隆年间,因为年馑,村中十多户都面临断粮,其开仓放粮,让这十多家贫户能顺利度过荒年,县令罗文思下令旌表。不过该大学生在万氏合族之谱也未看到记载。据后人考证,该墓志为东堡子人的祖先,为立牌坊的这个王氏的公公,万方泰之父。根据我们村老人回忆,在村北的万姓坟地,有石羊石碑等,非常气派,应该也是大户人家的祖坟。不过破四旧后,坟墓被毁,一对石羊也被村人用在机井上插泵使用,现已无有踪迹。 万家除了万姓之外,南城何家也是当地一大姓。何家以大财东家何鸡娃而出名。何鸡娃的祖父何宝书为清代岁贡,当地有名的饱学之士,在民国县志有传,在当地也流传有多种传说与故事,尤其以“此宅难过五十春”而出名。何鸡娃大名素卿,解放后家里被定为地主,田产被没收,建造于清末的何家老宅也作为地主财产被分掉。而何鸡娃在其祖父何宝书时代就因为社会不靖,盗匪横行而难在村中立足,迁居富平到贤,其后裔基本在富平道贤,后人也算文运昌盛,有其祖风,何鸡娃两个儿子均为大学生,孙辈也是多人大学毕业,定居西安等城市。 两县庙位于万家村西北紧邻富平县笃福杨村,是蒲富交界处第一大庙宇。听老人传说,庙宇中有座南朝北戏楼一座,大殿后殿,座北朝南,正对戏楼,正殿敬奉圣母娘娘,前殿还有左右配殿,东配殿敬奉马王爷和关老爷,西配殿塑有多隆阿将军塑像,周围墙壁绘有多隆阿征战的场景。多隆阿因为在征讨回军的战役中死于周至,所以关中各地均建有多公祠或者殿,人们把多公俗称多大爷。两县庙直到民国中期都还有抬神活动,庙中敬祀的主神为九天圣母娘娘,和我们村东北的苦练庙供奉同一主神。传说每年清明,从两县庙抬到苦练庙,娘娘住一年,明年清明再抬回去,周而复始。之前一直没有找到到关于两县庙的相关石刻等文字资料,今年过年在乡间偶然间发现一块两县庙中的碑子,是何宝书亲书,碑为《重修多公太白献殿碑亭记》,记载了在光绪九年(1884),重修了两县庙中多公殿的一个事件,并附上了附近村落及各位捐款人的名姓。其中万家有万东门,万北门,万南门,万何堡北巷,万东堡,万北堡,杨东堡,杨西堡,槐院堡,未看到三合城的字样。两县庙1942年改为学校,后在1981迁建于万家北城城北,庙中文物碑刻等遗存至此也损失殆尽,所以对于周边这一最大的庙宇缺乏相关的文字的资料。 两县庙在多部县志中未看到记载,唯一在民国县志中看到一句话的记载。就是关于刀客的,说宣统二年(1910年),蒲富交界的刀客非常厉害,听闻蒲城新来的县太爷曾士刚发布政令,对刀客不利,就故意挑衅,杀了一个人放在了蒲富交界的两县庙中,后曾县令派出骑兵进行征剿,被追上杀了四十多名,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蒲富交界地方的民风彪悍程度。 民初匪患严重,兵匪不分,兵来匪去,遭殃的往往是老百姓,所以财主富户多迁于城高墙固的大镇,比如何家何鸡娃家后迁于到贤。而有些财东家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败了,但是实际家底还在,土匪中也不乏内外勾连的,传说最多的就是万东堡一家老太太,土匪探得她家的老底,知道家里有货。就抓住老太太拷问,老太太一问三不知,最后土匪就使出了绝招:“点天灯”。就是把菜油浇在老太太的后背上,点火来烧,老太太疼痛不过,将那里那里埋着银子一五一十就交待了。由于民风彪悍,二军时期很多将领兵源都来自蒲富交界处的几个村落。 现在北城和东杨家仍各保留小庙一座,北城的小庙为近年重建,东杨的小庙为原有,前几年进行了重修。只知道东杨的小庙敬的扫天爷,有病都祈求扫天爷扫一扫,每年都有隆重敬爷仪式。也是近年以来传统文化的一个回归。三合城南原有龙王庙一座,举人万龄嶓道光十四(1834)年书写的碑文中讲道龙王庙不知建于何年,后于1921年拆除修建兴镇北宫小学。 根据93蒲城县志的记载,解放后,严查反动道门“一贯道”,县西之万家村家家设香堂,受害尤为严重。不过据祖母及其他老人回忆,信奉“一贯道”的就只有三合城个别几家人,并不是说家家都信奉,政府禁止后就销声匿迹,个别中坚分子也被政府进行了管制。所以县志这一官方记载也是不准确的。县志再一个记载就是关于南城里牛虎臣冤死一案,这也是当年时代的一个悲剧! 根据万氏族谱的一个记载,荆姚南万家和万家也是一个先祖,那大革命中牺牲的南万家的万志宁烈士也是万信后裔,也同为万家万氏子孙。以两县庙为基础改建的五星中学在存在的数十年时间中,也培育了周边多位优秀人才,数以千人在这里完成初等教育,走向了各行各业,成为了骨干力量!新的时代下,万家村也已经成功从单纯的花炮制造和销售转型为多种行业并存,多种生活方式共有的新时代的发展模式。或经商,或务农,或做工,各行各业,都在新时代下呈现出一种时不我待的拼搏奋斗精神,探究历史,不忘先贤,也是为了更好秉承先辈遗志,把自己日子过好,把自己家乡的建设的更好!1、参考文献《蒲城县志》、《民国三十七年蒲城县志稿》等;
3、部分参考万群先生的万氏宗族资料,在此一并感谢;4、文章多以听说为主,参考部分实物资料,不足之处,欢迎大家补充和指正!
蒲城兴镇桑落酒史话
话说蒲城地名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