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亲情蒲城"关注我! 在兴镇周边,人常说“三里村,五里桥,八里坡头十里窑”,这里的距离都是相对兴镇街道而言,三里村和五里桥现在都属于桥陵镇联兴大队,三里村以距兴镇街三华里而得名。三里村以胡姓为主,还有梁、牛、李、王等其他姓氏。胡姓据说由铜川印台区胡家塬分迁,其他姓氏主要以解放后的三县移民为主。
胡姓世代流传,始祖胡寿清为宋代大将,皇帝钦封金银两棵银杏树,至今胡家塬还尚存一棵上千年的银杏树。后受奸臣陷害,满门抄斩,后人四散逃亡。其中一支先逃到了今天的坡头村,后代部分又分迁到了现在的三里村,成村时代大概在明代。可以说坡头村的胡姓和三里村的胡姓为同一来源。
王进德
在三里村东门口,以前还保存有城门楼,九十年代初都还在,据说城门楼上有桥陵王家明代书法家王进德书写的“城楼永固”四个砖雕大字。不过九十年代因为持续的降水导致年久失修的城门楼垮塌,王进德的砖雕题词据说被村中一位老人从砖块泥土中找出来妥善保护了起来。不过也只是听到传说,也没有亲眼见到这四个字。而王进德听当地人传说,是三里村的外甥,所以才会给三里村的城楼留下字迹。
小时候,家里做木活请了一位三里村的木匠,应该姓胡,浓眉大眼,个子高高的,非常符合当时人的一个审美。木匠活做的不错,为人也非常的风趣,整天和我们小孩开玩笑,说到他的名字,他就笑着说,把你们村某某的丈人名字打个颠倒就是他了。所以直到现在把他名字也没记清楚,也不知道应该正着念还是颠倒着念。他应该早已没有做木匠了,后来不知道搞果园还是做炮去了,也几十年没见过了,不过印象特别的深刻。 另外三里村还有一位木匠姓胡名欣章,以前经常听外爷说起,因为他除了做木匠活外,勤奋好学,爱好易学,没事的时候就会去台台路家找我外爷探讨。后来听外爷讲,这位胡欣章的天分很高,相学已经学的入门了,如果假以时日,这方面的前途不可限量,也算是我们当地易学界的一位后起之秀。不过天不假年,命运并没有给他太多的时间,这位胡姓木匠已在前几年因病去世。 除了这两位木匠外,原文旅局工作的胡增欣也多有所耳闻。后面因为共同的爱好也有了一些交集。其早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在文物系统工作了三十多年,可以说为蒲城历史的发掘和文物的保护贡献了自己的青春。是陕西省博物馆学会会员、县管拔尖人才,后在文旅局出任领导职务。曾在央视拍摄的《走遍中国》蒲城系列片中介绍蒲城文物。内退后,发挥特长,任陕西省易经学会研究员,蒲城富平易经研究院副院长。同时他也是上面的木匠胡欣章的同胞兄弟,也算是现代蒲城易坛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我上学的时候,认识有来自三里村的两位老师。一位是当时曾在坡头乡中任副校长的胡稳新老师,一位就是曾在兴镇中学教授历史的梁升旺老师。胡稳新老师因为当时在学校是领导,也没有直接给我们代过主课,只是经常在台下听他讲话,印象中他的发言讲话非常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至今仍印象深刻。梁升旺老师是我的高一班主任,给我们代历史。他讲的历史课幽默风趣,不管世界史还是中国史,从他口中讲来都是妙趣横生,我高一高二的历史课都是他教的,历史课我因为自小兴趣的关系,上课表现也非常的积极,考试成绩也还不错,再加上我们村离三里村也不远,家人也和他很熟悉,所以也对我是特别的关照。 因为梁老师早年长期在小学任教,所以他的教学风格很多同学都不太喜欢,有的甚至觉得管的太宽了。一位他曾教过小学的同学后来上高中了,班主任又是他,互相都很熟悉。由于这位同学当时非常喜欢看小说,晚上在宿舍点蜡夜读,没料想看着看着后面就睡着了,蜡烛烧完了直接将床铺引燃,引起了一场不小的火灾。事情过后正赶上历史课上梁老师讲世界近代史的经济危机,当时就用此事做蓝本,现编现说,“危机规模大,从这么一点一下烧成了这么大一片,影响坏,把娃吓的回去不敢见他爸!”讲完同学们无不笑的前仰后合,这也是当年严肃的课堂上难得一见的笑声。现在想来,因为有了这样一位负责任的班主任,我们班上至少有小一半的同学后面都进入了高等学府,跨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多年后同学聚会,都会不约而同的谈到这位曾经的班主任老师,对于老师当年的严格的管教,当年的苦口婆心的教导,当年的撕心裂肺的呐喊,都记忆犹新。 记得前几年,在宁波和一位荆姚的同学闲聊,他比我晚一届,说起了梁老师,他就讲,他当年在兴镇高中读书的时候,梁老师是他的班主任。有一段时间身体不好,家里就找医生开了中药,家里太远了,每天回去喝药送药都不太现实,后来家里人就找了班主任梁老师,同学当时也不知道,直到有一天早上,梁老师喊他过去,他还纳闷,以为又闯祸了,老师要喊去收拾。就这样紧紧张张的来到了梁老师宿舍,原来帮他熬好药了来让他喝药。就这样持续了多天,梁老师都是在宿舍帮他熬好药让他过来喝,他的药也喝完了,身体也逐步的好了起来。他能够安心学习考上大学,有了现在的生活多少都与当年梁老师的关爱是分不开的。豆腐脑 我的同学中有一位姓牛的,家庭弟兄比较多,当年来说经济也不算很好,我们从初中读到高中,学习成绩也很一般。家里除了务农以外,父亲平时以收烂货补贴家用,母亲主要农闲时做点小本生意,比如夏天在高中门口卖豆腐脑。当时进进出出的同学很多,只看到他放学后坐在母亲边上,低头做事,偶尔同学来吃,他看到了,虽然默不作声,但也会给碗里多舀上一勺半勺。当时经济也都不好,有钱的也都是个别人,所以请同学吃那肯定请不起,只能默默的多加上一点量。后来记得这位同学虽然第一年和第二年都没有考上,后来第三年还是第四年终于考走了,从此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的坚持和父母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另外还有一位牛姓同学虽然当时没有上大学,但是也是当年的尖子学生,考取了一所中专后,后来到广州下海创业,现在也有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不管在家乡还是在同学中也都有着非常好的口碑。 三里村在之前没有大规模制造花炮的八九十年代,村人主要以收羊、贩羊、收树皮制香而闻名。一般看到村中收羊的或者收树皮的都是三里村人。随着九十年代中后期花炮产业蓬勃发展,村人也大多投身于花炮制造行业,因花炮制造而致富的也非常多,很多都成了花炮大户。而当时以种植水果而出名的几个专业户后面随着果业的凋零也改行做了其他。上学的时候,三里村的几位男同学都喜欢留长发,我们当地人把这种喜欢留长发的称为“长毛子”,不过也是一种戏称,这几位男同学据说后来都成了做炮的大户,也都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虽然说三里村算不上特别的熟悉,但也算是我们附近的古村落,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日子也是日新月异,也希望新的时代下会有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