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宣化圣母庙之谜

文摘   2024-06-01 23:48   浙江  
 点击"亲情蒲城"关注我!      
         近一段时间,经常会从抖音上刷到关于宣化九天圣母庙的视频,之前也发过相关的文章,照片和资料和也都是收集于网络和史书,并没有实地走访过。前几天回老家,抽空去了一趟,看到新筑的围墙,修葺一新的门楼,残破的大殿,金光闪闪的神像,岁月风霜给建筑石刻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有的房屋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岌岌可危,残存的大殿也是风雨飘摇,也正在修缮。在整修的过程中,发现的多块碑刻也都已经重新立了起来,还有一些残件,比如龟座螭首也都妥善的保护了起来,我想组织者虽然能力和水平有限,但是对于文物的保护,圣母娘娘的尊崇,都是发自内心的。那宣化圣母庙建筑于何时,与宣化村是否同时建立,供奉的圣母与尧山圣母有无关系,与桥陵和唐玄宗有什么渊源,通过这篇文章将一一揭示!

圣母庙门口

         圣母庙大门仍保留原来作为宣化中学的大门,不过门头上原兴镇陈存光老师题写的“蒲城县甜水井公社宣化中学”水泥字也已经换成了金光闪闪的“九天圣母宫” ,门头两侧保留了两块精美的砖雕,应该是以前圣母庙的遗存。两侧八字墙也已经粉刷一新,两侧分别书写了“甜水井与甘泉坊”、“唐村庵的由来”、“曾经的娘娘庙”以及“驰名中外的杆火”。文中内容没有细看,大致和当地民间传说以及官方记载相近。大门不知道是不是庙中的原物,不过门下面的两个溜光发亮的鼓石门墩应该是以前圣母庙的遗存。门房近多年没有人维护,岌岌可危,近期在好心人士的积极奔走之下,才得到了进一步的修缮,让这座承载了历史的门楼能够经受更多的风雨。

残存大殿

一、圣母庙建筑于何时?
        圣母庙解放前后已改为学校,现在残存大殿一座,正在修缮之中。残存大殿面阔五间,西侧外墙损毁严重,大殿后来一直作为学校的礼堂,因此侥幸保存了下来。虽然门窗外墙后面进行了改建,不过房屋架构仍完整保存了下来。现存的几根明柱经过岁月的风霜,油漆斑驳,房屋木料架构基本完整,房梁上部梁槿坊板的字迹依稀可见,西面的梁槿坊上详细书写了组织修建者的姓名,有马,许,范,韦,王、权、党、杨等姓氏,中间梁槿板上可以看到什么“五年三月十六日吉辰八社创建“的字样,朝代和皇帝年号正好被遮住了。不过根据形制和风格,应该为清中后期建筑,并不是唐元风格。所以传说建于唐,不太可能。蒲城县南庙大殿斗拱硕大,风格粗犷,古建学家一致认定为元代建筑,也是县内仅存的元代遗留建筑,出土多块保存完好的历代重修碑志,在清代曾进行翻修。

大殿内木构

        根据庙内发现的几块石碑,其中一块为道光六年(1825)的文字比较清晰,是扩大献殿,另外还有一块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的,文字只能看到个大概。道光六年石碑全文如下:“宣化社旧有王庙,由来远矣!然只有寝室无有献殿,每遇岁时闲设俎豆,觉地域狭隘,社生员士元范公,不安于心。于交易输台时得银七十两,旋归故里,与八社人同议创建献殿三间,而费用尚觉不足,公又捐银七十余两,于是命长男希泰,次男希刚,长孙生员克仁,次孙克义,次孙克智等庀材鸠工,不逾月而告竣,当是时,地域宽敞,神人以和,岂非公所善,殷勤所致哉!而公犹归功于人也,因附迪化助缘者于后。廪生范致青撰并书。经理人:范士利,士萃,何玉林,冯继纲。”另外就是一些捐款的个人与商号,有捐银五两到一两不等。商号有“天兴和、新义成、德兴和、四和园、永盛兴、永盛公、增盛永,三顺公,永兴行、通泰行、万盛公、新成磨、集泰磨、福顺刘、大兴魁、广潮盛、恒义成”等,时间为“道光六年岁次丙戌桐月上浣糓旦”。里面各个商号根据前文应该很多都是当时和范公一道做生意的商号,根据当时的情况,秦商在西北各行业都占据非常大的份额,所以里面的商号应该大多数都是陕西蒲城同乡,八社中外出做生意的也应该在内。由于此碑在圣母庙中出土,其中的“王庙”不知是否为九天圣母主殿或者是庙中其他殿宇,存疑待考。

庙中古碑

        在蒲城县志中关于圣母庙收录有清代举人景庆云所撰《九天圣母灵佑一方序》一文。而景庆云为嘉庆年间举人,而庙中发现的最大最精美的一方石碑除时间可以看到为“大清嘉庆十二年十月十五日立”,碑额为“九天圣母”外,其他文字漫灭不清,很难识别。根据时间推断,此碑应该就是嘉庆举人景庆云所写的这块。 另外一块没有碑额,字迹大致看的出来,为明万历十一年所立,名为《重修圣母殿记》,碑文辨识如下:“邑之西南三十里宣化旧有九天圣母祠,圣母庙其来遥矣!”后面基本看不清了,有“乐楼”等字样,何人所撰也看不清。只能看清时间和刻碑人为富平某某。还有一块比较矮小的碑刻,破损比较严重,只能大致看出立于清光绪年间。

庙中古碑

         经过以上碑刻可以发现,圣母庙在 明万历的重修碑中都说由来远矣,到清代重修碑,也说自古以来就有,也不知道建于何年。一般传说都是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兴盛于明清,不过根据碑刻和现存建筑风格可以推断现存大殿建筑为清代建筑。

二、圣母庙是否和宣化村同时建立?

         宣化村以前属于甜水井乡,后撤并后归入荆姚镇。宣化乃寓意“宣扬朝廷德政,教化黎民百姓”,也有“宣传教化“的意思,不过宣化村的来历在我们当地也有多种说法。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叫宣化的地名,一般都是交通要道,多省通衢,贸易集盛之地,如张家口的宣化古堡,而在我们辟处一隅的渭北内地,却有这么一个叫宣化的村子,也非常的叫人费解。根据民国县志记载,唐时设五折冲府,驻兵拱卫桥陵,唐朝灭亡废止。五折冲府分别为宣化、相原、孝德、怀仁、温泉。五折冲校尉府随着唐王朝的灭亡而不复存在,而宣化作为地名却保存了下来。另外一种说法,说唐玄宗李隆基拜谒桥陵,中途在宣化圣母庙休息,一大早听到外面熙熙攘攘,就问何人在此喧哗,金口玉言,此地遂得名宣化。在蒲城县志大事记中有这么一个记载,唐元和十五年(820),唐宪宗葬景陵,“八月,割栎阳县北部万年乡归奉先县,以供奉景陵,并附宣化、丰阳、宁康三乡。“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开元年间到了唐宪宗时期,不到百年,宣化都已经成为了行政区域,可能当时因为曾设立拱卫桥陵的宣化折冲校尉府和其他供奉桥陵的机构比如制造焰火的匠户。数十年后开始形成了村落,最后到宪宗时期,就成为了行政名称。有了村落和人群,那庙宇就应运而生,所以圣母庙建立推测应该与宣化村建立时代相同,应该都是唐代。

尧山庙会

三、宣化圣母与尧山圣母的关系?

       据生长于此的马萌老师撰文回忆:圣母庙当地人称为娘娘庙,也叫二姑娘庙,相传大姑娘庙在县北尧山,人们又叫尧山圣母庙。娘娘庙在解放前就成为学校,他的初中三年就是在改后的宣化初级中学上的,当时见过“清咸丰十年重修圣母庙”的石碑。而根据蒲城县志等资料记载,二姑娘庙有两处,一处在漫泉河源头老董村边,敬奉唐代金仙玉仙两位公主,一处在安王武家村东,金仙公主墓附近。不知道是不是将这两个二姑娘庙与圣母庙搞混了。九天圣母传说是上古时候协助轩辕黄帝打仗的神女,精通兵符,善于变化。我们当地祭祀九天圣母最主要还是其符合人们对于母亲的崇拜。九天圣母又称九天玄女,一直在民间有着非常神秘的色彩,如《水浒传》中宋江梦到玄女赐兵书等,掌控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成就了一番事业,可见九天玄女崇拜在中国大江南北分布都比较广。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又把九天玄女娘娘演绎成了送子娘娘,保佑人们早生贵子,保佑人们子孙平安。主要和以前医药不发达,人们子息艰难,小孩成活率低有很大的关系。

庙中古碑

         宣化圣母庙在解放前应该已经设立了学校,地下党人以圣母庙学校为
掩护,宣传和壮大革命组织,可以说是也是我们当地革命的摇篮。搞地下斗争的原县长许尚志,抗日英烈许维善、姚诚德,还有参加过靖国军的马康侯,都是当地人的骄傲。马萌老师小说《关中英雄传(之辛亥风云)》中,有宣化圣母庙的影子,他的高祖父、曾祖父曾经在那里赈济过灾民,官府也在那里斩杀过日子过不下去“劫富济贫”的“关中刀客”。“圣母庙前斩刀客”也是他这部文学作品的一个精彩片段。
          宣化圣母庙,寄托了周边百姓祈求子嗣平安、家庭幸福的朴素愿望,圣母庙大殿,也是当地唯一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有很高的文物和历史价值,现存的碑刻也是研究明清圣母信仰的非常好的原始资料。也希望宣化圣母庙在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下,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修缮,展现出它独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当地文化的一张名片!

参考资料:《蒲城县志》《民国三十七年蒲城县志稿》及马萌老师相关文章等

说明:图片大部分为作者原创

更多精彩:

蒲城“犟县长”的传说

蒲城为纪念历史人物而修建的庙宇

兴镇的庙宇

走进蒲城相国府

蒲城有个漫泉河

蒲城后泉战斗纪念碑落成有感

刺杀韩子芳始末

蒲城洞耳元代古墓壁画漫谈

荆姚有个"韩剥皮 "

蒲城有个李俊英


民国将领岳西峰
蒲城岳西峰故居
           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走访岳西峰故居
渭南固市的来历,与蒲城这位名将有关
蒲城有个李俊英
蒲城方言中的古汉语和民族融合
蒲城有座小洋楼
革命老人刘友珊
蒲城先辈与广州农讲所
蒲城建国英烈谱
蒲城李元鼎先生
蒲城李元鼎先生讣文
兴镇故事之西街风云
蒲城南寺塔地宫被盗之谜
杨虎城将军与近代蒲城
故乡党姓探源
兴镇奇人唐哼囔
铁骨铮铮蒲城人
身边的千年古村:兴镇良村
兴镇传说与故事系列,蒲城名人系列文章荟萃
杨爵与蒲城
宋哲元与蒲城蒲城
蒲城“义门”史话 
 




亲情蒲城
主要发布个人的一些情感历程,蒲城历史文化的一个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