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地有一句俗语,“田村没有姓田的,良村没有姓良的”,良村的主要姓氏为张。据查找资料,发现良村的历史也非常的悠久,可以追溯到南北朝,至今也有一千多年了。
吉翂救父
据当地传说,良村与南北朝时期的孝子吉翂有关。据历史记载,南北朝时,吉翂的父亲在南朝梁为官,因为为人正直,不会逢迎上官,被诬陷下狱,其父不耻和奸吏抗争,委屈认罪,解往都城南京定为死罪。吉翂时年十一岁,闻讯后,日夜奔走,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南京,敲响皇宫殿前的登闻鼓,替父鸣冤,愿以身代父。梁武帝萧衍闻讯后,就派人来询问,看他这么小年纪,是不是背后有人指使。没想到吉翂哭诉道,“父子一体,那有父亲受难儿子不解救,那要儿子做什么用!”来人还是不相信,为了吓唬他,就把他关到了监狱中,给他讲,看他年纪小小,以后会有大成就,是不是有人指使你来。吉翂讲,“谁不知道生的快乐,死的悲痛呢,我愿用我的死换的父亲的活,让弟弟们能够活下去。”来官说,那就把你的大的镣铐换成小的,吉翂言辞拒绝,说,“既然是代父而死,那还是用大的吧。国家法度,不能因我而增减!”来人大为感动,就把实情告了梁武帝萧衍。萧衍也被他的孝行所感动,称其为大孝子,对其父案情进行了复查核实,为其父亲昭雪并赦免死罪,并对他的孝行进行了表彰,恩赐还乡。父子还乡后,乡里乡外奔走相告,到处在传扬他的孝行。后世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孝子,就把他曾居住过的村落称为梁孝子村,时间久了就改为良村了。
黄巢
良村建造之始现在也无从考证,从梁代开始也是一种传说。据史书记载,吉翂祖先世居湖北襄阳,后迁居冯翊莲芍县(今渭南北部),如果按照吉翂在良村居住,那也说明这一块当时也属于莲芍县了,因为时间久远,莲芍县具体管辖范围那也无从考证了。到了唐朝末年,这一代曾被称为良田坡(说法一,另一说法在渭南),因为田村良村,大家俗称为田良村,也可能是从良田坡的古称而来。史载沙陀人李克用被唐王朝封为晋王,与黄巢十万大军战于良田坡。李克用采用十二天罡阵,在这里排兵布阵,大败黄巢,死无数,被俘数万。黄巢在蒲城的传说不止此地一处,传说其率领兵士将泰陵挖了一半,因为风雨大作,最后半途而返。黄巢的闻名不只是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近年最出名莫过于他的名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也因为同名电影的播放而被更多人所熟知。
听良村人讲,他们小的时候,听村中的财东家先生说,当地有“先有吕惠(音xi)杨,后有八户张”,村里姓张是不同的八户人家的后裔,并不是同一家。到现在而言,主要以姓张,姓陈的居多。村中一千多年了,也出了不少历史人物。有廉吏张稽古、张梦鲸及张大行,还有孝子张沂等。
平遥古城
张稽古,明代良村人,嘉靖年间举人,性憨直,也就是比较正直方正,因为优异推举为岢岚知州,当时正赶上嘉靖宠幸严嵩,沈炼被宣大总督杨训诬陷下狱,后来严嵩倒台杨训被清算,其因为经办杨训此案有功,擢升为山西按察使(相当于省检查院院长)。封在太原的晋王因为私事有意拉拢他,多次请他到家中赴宴,都被拒绝了,后来还派人送来美食,他把美食都倒进了沟里,把食盒送还了来人,让其回去复命。其刚直之声一下子就在山西官场传开了,后世把他迎入了当地名宦祠接受供奉。里面的沈炼的故事应该很多人都听过,在冯梦龙小说集《喻世明言》中有一篇“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就是讲的这个故事,沈小霞就是沈练的儿子。因为以前喜欢看这类古典名著,所以多少还是有印象,对于古人沈炼也是通过这一篇认识的。没想到关于严嵩倒台,沈练的平反我们蒲城人也出了一分力,到现在来说也还是值得骄傲的。
平遥城东门外的张侯修城碑
而在他任平遥县令的嘉靖四十二年(1563),正赶上蒙古俺答大军犯边,侵扰宣化大同。其新任平遥知县,在巡阅城墙的时候,回忆起历史上一次次战争中城墙承担的重任,再看着当时破损严重的城池,不禁感叹:“平遥固有城,顾历年浸久,城多圮剥。且女墙旧皆土筑,易摧而难守。”有感于此,他于1563年2月下令兴工,将全部古城墙的“马墙”改做砖砌,整修损坏之处,修了四大城门楼,重新书写了匾额,所以百姓为了纪念他的恩德,专门树了一个《张侯修城记》石碑,至今仍屹立在平遥城东门外。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平遥古城的风貌,大部分样子还是保留了明代张稽古县令修建后的一个样子。所以我们世人今天能够看到气势非常的平遥古城,首先要感谢我们蒲城良村的这位张大人。
张梦鲸,张稽古之侄,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以才学由大竹教渝升任平遥知县、霍州知州。爱民惠政,民为其立有生祠。同是举人出身,伯侄同宰平遥,而且同样官声非常,这都是非常的罕见的,也都是我们后世学习的一个楷模。
杨爵
张大行,明代良村人,富平笃祜村杨爵外孙。万历丁酉(1597)举人,曾任山西乡宁知县,后升任知州,甘贫乐道,官声斐然。
张沂,明代良村人。其父张镐,字鼎之。弟兄五个,其为第五。幼时聪慧,进了县学读书,还没有结婚父亲就去世了。他悲痛欲绝,哭的昏死过去就有三次,后来在父亲的坟墓前结庐而居。家里人和族人都不同意他这么做,劝他,年纪轻轻,不要荒废了学业。他以死相逼,最后家里只能同意他在墓前守孝。三年孝满,才结婚娶妻。本来想好好孝顺母亲,没想到没有几年,其母也因病去世。去世的时候,他正在省城西安参加乡试。闻讯后,他“脱衣去履,散发跣足",即从省城返回蒲城。边走边哭,哭的都没有了声音,脚也走肿了,经过两天一夜终于回到了良村家里。埋葬其母后,依然如对待他父亲去世一样,在墓前结庐守孝。三年期间,不管风雨,每天祭拜如常,后来墓前出现”挂纸之枯荻复生,墓木之乌鸦群集“这样的异象,人们都说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同时代苏坊姜杨村御史姜实为其作传,以记其事。
古城门楼
经过上千年的繁衍生息,到了清代,良村由北堡子,南堡子,中堡子,西堡子构成,虽然物质生活不是那么丰富,但也经过自己的勤苦劳作,大多户人家也能衣食无忧。而到了清末同治元年,一场战乱又让该村成为了当地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同治元年,回军从东府大荔华县起兵。当时的一个民谣就是“事由先从秦家起,火烧秦川八百里”,是说当时因为华县地主团练武装灭了秦家回村一村良善,激起民变,席卷秦川大地以及西北各省,造成了数千万的人口损失,也给当地百姓带了惨痛的灾难。而回军攻到良村老堡,就因为城池坚固,当地百姓勇猛能斗,齐心守城而未能被攻破。后来也有这么一个传说,同治元年七月十二日,当天回军到达城下的时候,“狐仙”显圣,城墙上站满了穿黄衣服的白胡子老头,回军一看这个阵势,就撤军而去。所以当地就留下了”狐仙”救良村的这一传说,至今,每年七月十二,当地百姓还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感念护城之功。
影视剧土匪
经过清末战乱饥馑后,老百姓休养生息,过了几十年的安宁日子,到了民国建立的时候,清朝灭亡,一切制衡被打破,刀客土匪之流摇身一变,成为了反清革命者,杀人越货,招摇过市者时而有之,开启民国乱世。我们西片的大土匪之一张桂支(大号张景兰),据说就是良村人,也在这个时候拉起来一帮人,在乱世中成为一方枭雄。史书记载,正值民国十八年三年大年馑,民生凋敝,饿殍遍野,关中百姓困苦不堪,其在民国十九年闰六月初五,纠合了数百名土匪猛攻兴镇东门,不过因为商团团长甘子柏组织防守有力,城未被攻破,但参与防守的商团四个相公娃却以身殉城,兴镇商民感念他们的恩德,将其忠烈事迹列入县志忠烈传,张桂支也因此在史册得以留名。
郭炳坤
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县唯一的少将郭炳坤,苏坊郭廉堡人,时任西北野战军旅长,指挥并参与了康庄战役,在富平的康庄战役中,腹部中弹,手捂伤口,不下火线,坚持指挥,直到胜利。据史料记载,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七日,作为地下党侦查员的李俊英将收集到的后泉一带的国民党军队的驻扎方位,数量等情报送到了驻扎在良村的警三旅旅长郭炳坤手上,为歼灭白军,解放蒲城作出了贡献。而将军也是从良村后转战康庄,取得了康庄战役的胜利。
而在历史长河中,良村很多先人们的事迹都因为史料的缺乏而无从最终,很多也只存在于人们的口头传说之中。为官能够造福一方,为民能够乡里称颂,能够给后人们留下记忆与缅怀。据良村张姓网友讲:他们祖上宋朝到清朝有三位穿红袍子的官员画像,家里藏有牌位里面有一年还看到一个小纸条写的是“明南京五城兵马司寿铭之神主”。但其他祖先具体身居何官,有何事迹,史料缺乏,族谱散失,很多故事都无从查找。而我们村一队楼底村张姓传说也是从良村迁居而来,具体于何时迁出,那就不得而知了。
对于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良村古村来说,曾经的辉煌,曾经的苦难都已经成了过去,不忘历史,不忘先辈,那是为了更好建设现在的家园,希望故乡的这些古村落能够在新的时代下焕发青春!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