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亲情蒲城"关注我! 对于人生来说,生小孩也是比较大的事情,在蒲城西片,一直流传这样的习俗。生娃,又称拾娃,又称抓娃,其他地方孩子讲究过满月,蒲城当地只有过三天、十天、二十天的,基本上没有说过满月的,直到现在给孩子过满月,过百天,都还是比较少见的。百家衣
孩子出生,作为人生的一件大事,相比婚丧嫁娶,规模和隆重程度以前就会稍小一些。孩子出生前些时候,婆家都要给小孩准备婴儿衣服、包娃褥子、尿褯子等。孩子出生后,男方要先向丈人家报喜,丈人家得到喜讯后,要给外孙准备衣服,褯子等,其中一件衣服尤其重要,就是红色的大襟上衣,领子后面加一块圆圆的如耳朵形,称之为“褪雮(音mu)衫衫”,意思说婴儿穿了,胎毛会逐步褪去。在蒲城当地,如果谁身上的体毛太重,人就会开玩笑说,这娃小时候外婆没有给纳褪雮衫衫。以前的时候,尿不湿还没有普及,女儿生了小孩,娘家得讯后还要给孩子准备至少一丈布的尿褯子(四块),一般都是土织布。通过用绳子将土布扎起来,通过在颜色锅中蒸煮后上色,类似南方蜡染工艺,形成各种吉祥花纹,扎绳子过程俗称“搊(cou)褯子”,染色过程称为“煮褯子”,不过现在随着尿不湿的普及,这种环保的尿褯子已经不多见了,“掫褯子”和“煮褯子”这样的民俗也逐渐消失。锅盔
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娘家要给女儿烙锅盔。“锅盔”这一称呼在关中以及川渝各地都有,不过所指的对象却大相径庭。“锅盔”的来历川渝和陕西差不多,都说是当年行军打仗的时候或者修建某座皇陵的时候,军人们做饭临时找不到锅,就用头上的铁制军盔烤制面饼,从而解决了紧急吃饭问题,烤制的面饼后来就被称为“锅盔”。成都等地尤其以“军屯锅盔”出名。川渝等地的锅盔实际上说的就是我们关中的烧饼或者肉饼。四川南充的名吃“锅盔夹凉粉”,实际上就是我们家里烧制的俗称“两张皮”类烧饼。而蒲城等地的锅盔在关中地区还是比较有特色,出名的“乾州锅盔”“户县锅盔”大小和厚度都不能与之相比。俗话说的“陕西锅盔赛锅盖”,实际上指的是东府几县的锅盔。蒲富一带的锅盔大概直径四五十公分左右,厚度七八公分左右,俗称一乍厚的锅盔。用酵母发面,然后夹以茴香、花椒叶、芝麻盐等佐料进行揉制、擀压成圆饼形,然后在鏊子上烤制,两个面上色成焦黄,后再用面擀成皮将烙好的锅盔包起来,保证蒸出来的锅盔不开裂不留汽馏水等瑕疵。包好的锅盔放到笼屉上蒸一个小时左右即可出锅,揭开锅盔皮就可以了。一般娘家都会一次性烙两个,方便男方送亲戚和馈赠乡邻。男方如果亲戚朋友太多,不够散,还要自己家再烙几个才行。
娘家人除了要烙锅盔外,还要打干渣馍。干渣馍也是石子馍的一种,石子馍有很多种,有大有小,有干有湿,蒲富一带这种专门打给坐月子的女儿的,俗称“干渣馍”,就是吃的时候干的掉渣渣才行。干渣馍的材料也同样是发面,一般制作都是和烙锅盔的时间相同,用的面也和锅盔的一样,一部分烙锅盔,一部分留下来打干渣。打干渣和烙锅盔,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所以一般都要喊上村上的几位能行妇女来帮忙。揉面,擀饼,烧火,打馍等工序分头协作。石子馍肯定要用石头来烤制,一般都是将面团擀制如牛舌头状,平摊在已经烧热的放满石子的锅里面,上面再盖上一层热石子,数分钟后,夹出即可,锅中一次只能打两三个,而给女儿家拿,一般都是一百个起,所以制作起来也比较辛苦。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锅盔可以找蒸馍店订做,干渣馍在街面随处都可以买到,娘家人虽然没有了以前的辛苦,但是这一民俗却一直保留了下来。猫娃鞋
到了孩子出生三天的时候,娘家妈及主要亲属如父母、祖父母、哥嫂、弟妹等去看望。带上准备的衣服、褯子、锅盔、干渣。一般一桌人左右,是一个小范围的招待。婆家收到媳妇娘家送来的锅盔后,就会切成很多小块,分发亲属及村邻,告知家中有喜,在某一日给娃拾掇,过十天或者二十天。给亲戚送的锅盔一般会切的大块一些,如市面卖的块状豆腐大小,除了报喜告知之外,也是让亲戚顺便尝尝媳妇娘家的手艺。尤其家中第一个孩子,不经常走动的亲戚和本家也都会通知到,以示重视。而在村中散发的锅盔由于村大户多,就会切的比较细薄,有的人家甚至切的不到半公分,人戏称纸片锅盔,形如锅盔薄的如纸一般。不管锅盔厚薄,亲戚及乡邻接到锅盔后,都会询问生个啥娃,那天拾掇。得到消息后,准时赴宴。 蒲城西片传统上生孩子只有过十天或二十天之说,相当于其他地方孩子的满月酒。有的家庭会选择过十天,有的会选择过二十天,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来定,俗称“给娃拾掇”。到了日子,娘家人同样要给娃准备几身衣服,小被子小褥子等,有代表的比如猫娃鞋(虎头鞋)、袕子、连脚裤等。亲朋及村里人也会带上一身小孩衣服,几尺布,几个鸡蛋等来看望和祝贺,一般妇女参加比较多,男的很少。现在亲朋基本都用现金红包代替,虽然称之为“小事”,但门户礼金也水涨船高,和其他婚丧大事也相差不多。一般主家都会准备两顿饭,早上吃“煮馍面”,馍菜,下午正席。“煮馍面”顾名思义,就是在汤水面里加几个素饺子(俗称煮馍),也是具有非常久历史的传统名吃。给娃拾掇,看月里婆娘,其中重要的一环,亲戚们看过婴儿和产妇后,还要给孩子枕头下面放上一些钱财,称为“放瞌睡钱”,意思是保佑娃睡的安安宁宁,平安长大。连脚裤
新生小孩,主家大喜,尤其生个男娃,村人都会找主家大(tuo)热闹一番。最有趣的莫过于抹黑。听到“抹黑”,很多人以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实际情况如云南少数民族的“抹你黑节”类似,规模没有那么大而已,都是一种美好的祝福。拾掇这天下午,村人吃过晌饭,一般三四点左右,村里喜欢热闹的老年妇女年轻媳妇们就会去分头去主家给媳妇婆婆,婶子们脸上抹锅底黑。尤其八十年代,电视很少,民间很少有娱乐活动,狂新媳妇,生娃给主家抹黑就成了当时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记得村中八十年代有一次,一位老太家中儿子生了第一个男娃,喜欢热闹的村民除了给婆婆上脸上抹黑之外,还把婆婆装扮了起来,头上插上野花,用红绳扎个小辫,还专门拉了一头牛过来,拉到大队大院里,让婆婆骑上去,婆婆也高兴的配合。边上看的大人和小孩挤的是水泄不通,男女老少也是笑的前仰后合,这也是小时候记忆规模最大的一次“抹黑”,后面基本就没有看到了。除了“抹黑”之外,还不到拾掇的日子,很多村里妇女就开始和主家玩闹,有的要吃糖,有的要吃羊肉,经济好的主家也会买上一些羊肉票放在家里,有人来看孩子,来送鸡蛋等礼物的,也会发张羊肉票。有的喜欢玩的几个老太太在门口用麦秸秆笼起一堆火,烧着烧着在门口吆喝着让主家招待,这时候主家就会准备上四盘凉菜端出来招呼大家。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抹黑”和“笼火”这样的习俗基本看不到了,乡间也缺少了很多儿时的乐趣。 虽然老家没有过满月的讲究,但是到了满月的日子,也有一些习俗。比如到了满月前几天,孩子就会无缘无故大哭,嗓门还特别亮,家里老人就会说这是小孩在“噪窝”,想出窝呢!所以历代就流传下来孩子满月了要去外家小住一段这个习俗,俗称“熬满月”。在出发的时候,婆婆会对小孩进行装扮,双眉之间点个红点,脖子上挂两个小馄饨馍或者鱼鱼馍,寓意浑浑全全去外家,去时是黄鱼。在外家小住一段,回去的时候,外家要给娃蒸上两个面老虎,寓意来时是黄鱼,回去时是欢虎(欢腾如虎)。另外外家还要给用红绳拴上一卷钞票,下面栓一个织布的穗子,寓意“脖项挂个穗子,我娃平安一辈子”。如果没有穗子,也会挂个平常吃的蒸馍,我们称之为“节节馍”,寓意:“回来挂个节节馍馍,我娃长得结实太太!”织布穗子
在老家同样百日和满月同样没有过的习俗,但是孩子百日,一般的家庭都要纪念一下,最常见的就是给孩子照百日相片,所以大多数的八九十年代的小孩的第一张照片都是百日那天拍的。
百日照
九、周岁:
孩子满一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我们俗称“过岁(zhui)”。那过岁相比出生的热闹来说规模要小很多,主要是外家和主要亲属回来给娃过岁。过岁外家要给外孙蒸“骨嚼馍”,鱼鱼等。骨嚼馍长条形如圆枕头状,因为是两头都是虎形,俗称“老虎”。记得以前吃粮紧张,有一家人得了第一个外孙子,给孩子过岁的时候,蒸了两个大骨嚼,孩子舅舅可能不到十岁,扛起新蒸出来的骨嚼馍,死活不撒手,用啥也换不下来,一个劲说:我就要这个这啊!直到多年后还被人说起。过岁的时候,近年也流行起来了抓周仪式,抓到什么寓意孩子以后的成长方向,也是人们一种美好的寓意,这种仪式在以前八九十年代是没有看到的。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关于小孩出生的很多传统的民俗也逐渐消失,但是有些习俗又开始发展壮大,以前生小孩娘家提前几个月都开始准备门户,准备给小孩的衣服等,现在基本上随时都可以去买,用到的锅魁、骨嚼、都可以去馍店定做,以前平时难得一见的干渣馍随时都可以吃到,街上都可以买到。现在还有如月子会所等,减轻了家人陪护负担,产妇也可以花钱住的舒服,月子过的愉快,也利于婴儿的成长和产妇日后的恢复,家庭生活的和睦。也希望一些含有美好愿望的民俗能够永久的保留下去!2、文中风俗主要是兴镇西片和北片与富平接壤地区为主,描述根据自己所知,不一定准确,欢迎各位网友补充!更多精彩:
“亲情蒲城”往期文章回顾
蒲城乡村之三里村
蒲城乡村之楼底村
蒲城乡村之贾党家
故乡党姓探源
话说“十里安王靠北山”
闲话安王贾家村
蒲城名人张云衢
槐院里走出的将军
蒲城王振东家宅游记
蒲城名人王伯谋
万家村历史补遗
身边的古村落:万家村
故乡的人和事
探寻先贤何宝书
蒲城王鼎天子师
蒲城军阀之覆灭
蒲城西北大孔乡
我的故乡桥陵镇
杨虎城将军与桥陵
话说“十里安王靠北山”
蒲城西南原任乡
蒲城曾经的甜水井
我所知道的苏坊镇
蒲城有个荆姚镇
兴镇奇人唐哼囔
二军蒲城旧事之六井葫芦
让史书照亮未来 ——闻《蒲城文献征录》出版有感
抗日名将-包森将军故居行记
盘点蒲城现存九大名人故居
蒲城匪事
兴镇传说与故事系列,蒲城名人系列文章荟萃
蒲城人知道和不知道的历史小故事(上)
蒲城人知道和不知道的历史小故事(中)
蒲城人知道和不知道的历史小故事(下)
兴镇街的多个第一次
蒲城百年英雄谱(下)
蒲城百年英雄谱(中)
蒲城百年英雄谱(上)
蒲城兴镇桑落酒史话
话说蒲城地名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