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乡村之台台路家

文摘   2024-07-04 22:45   浙江  
 点击"亲情蒲城"关注我!           
       在蒲城西片桥陵镇有两个路家村,一个偏西位于蒲富交界处,称之为台台路家,一个偏东位于坡头沟东,称之为坡头路家或者安王路家。而在台台路家村正东三四里左右有个黄场村,因为这一片最早是荒地,长满荒草,称为荒草场,后来路家先民在此开荒耕种,由于离村中有点距离,为了方便耕种,部分后人迁居过来,久而成村,后村落谐音称为黄场。路家村虽然说有两个,但加上黄场应该有三个路姓村落。
两县庙碑
      台台路家在这三个路姓村落中规模最大,路姓也最集中,黄场和安王路家相对来说规模要小,而且加上解放后三县移民的迁入,其他姓氏也就比较多。台台路家由老城、东城、下城、小堡子四个堡子组成。不过在两县庙重修碑中看到路家总共分为路老堡南巷、路老堡北巷、路北堡、路东堡、路南堡总共五个部分,路北堡应该为小堡子,路老堡南北巷应该是现在的两个队,路南堡应该是下城,路东堡应该是东城,和现在的分布也应该相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变化。

路氏祖碑

       根据村人传说,其祖上明初由山西迁入,至今也有六百多年。村中保留道光年间的祖碑前几年被重新立在了村中广场北侧。而在万家清末学者何宝书先生遗留的诗祠中,有一篇名为《题路氏祠中即示李氏子英》,何宝书为邻近万家村人,因附近方圆数十里除了这三个相关的路家村外,其他并没有发现比较集中的路氏村落,诗词中提到的路氏宗祠推测应为台台路家宗祠。诗词如下:“数年历乱寡交游,路氏祠中偶倦休,旧事聚谈乡老喜,新灾共话大家愁,荒村百里云微暗,绿野千方麦正秋,收获不知安稳否,仓箱得满向天求!”应该也是写于清末战乱时期。而被当地记忆最为深刻的的是清末同治年间的一场战乱,史称“同治回乱”,对于路家村的伤害最大。据说当年回军突发而至,很多人都来不及逃亡,一部分逃到了窨子之中,一部分人仓促之间跑上了路东堡的城门楼,应该回军没有什么收获,一怒之下放火焚烧了城门楼,当时一下子就烧死了七个人,外祖父讲自己的三爷爷就烧死到了里面,在这七个人之中,还有两个走亲戚的楼底村人,所以当地后来有了一句老话,称之为“路家人不够,楼底来补数”,也是对这场灾难的另外一种记忆。而到了抗战时期,关中地区没有沦陷,属于抗日的后方,而过年的时候,村里的父老乡亲也还是关注着国家的安危,每年城门楼两侧的对联都会对去年的重要事件有一个总结,对明年的有一个期望,据保留下的当年他们路家村城门楼对联中可见一般。现录如下: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城楼对:
丁字水边洗尽甲兵常不用;
丑花城里结来果实自然繁。
民国二十七(1938年)年城楼对:
寇退千家喜现时军火渐停良辰维戊;
春来万众新此日东风解冻斗柄回寅。

老城门楼

       路家村北残存土塔一座,位于路东城到路小堡子的道路南侧,塔下原
有石狮一尊。也不知道建于何年,老人们也说不上来。具体起什么作用,根据其他地方残存的这种土塔的说法,应该作为风水塔,以补村中气运而建。而路家东城东南侧也有一座小型砖塔,建造时间也就三十年左右。据说这里最早以前也有一座土塔,不过后来因为起土等原因,后被损毁。多年后路家东城村中祸事连连,有外出被车轧死的,也有在家火药爆炸,房屋损毁,家破人亡的,出外逃亡的。一时间,人心惶惶,后在多位风水先生共同勘查之下,重新选位,修建了一座实心砖塔,塔落成之日,还举行了隆重的落成仪式,放电影,演木偶戏,着实热闹了一番。不知道是虔诚的乡民感动了上天,还是新修的这座砖塔镇住了“煞气”,乡民的生活也逐步太平了起来,逃亡在外的人们也纷纷回到了故乡,开始了新的生活。

路家古民居

       据路家人的说法,路东城和安王路家为一个祖先,老城、下城和黄场是一个祖先。而老城顾名思义,应该是路姓最早居住的村落,下城和东城后面陆续分迁出来。而几个村落中尤其以老城南门底下的财东家出名,在解放前都可以说是富甲一方。至今在老城巷中仍能看到一些残留的墙壁,也能看到一些曾经财东家的影子。今年春节,还专程到老城去参观曾经的财东家遗留的大房,此大房两间庄基做三间来盖,号称“一马四镫”,在我们周边来说都是有名的。虽说是以前的大户,不过规模和精美程度和县上几家官宦公馆还是不能相提并论。但也是乡间难得一见的传统建筑。

南门底下民居

       路家村一直来说文脉昌盛,建国前在民国三十七年县志就记载在关帝庙建有学堂。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我上学时期的先后五位教导主任也都是姓路,小学四位中三位都是路家村人,另外一位还是黄场村人,也都是路氏同宗。初中一位,是安王路家村人。第一位有记忆的教导主任是路金文老师,高高大大的,非常喜欢和儿时的我开玩笑。记得他们班同学照合影还特意拉我过去坐在他怀里照相,这张照片以前记得在谁家看到过,不过非常遗憾始终没有找到。第二位是路树敏老师,黄场村人,戴个眼镜,毛笔字写的非常好,我们家大房的梁槿坊就是他的亲笔。第三位路丙社老师,温文尔雅,有周公之风。第四位路文兴老师,博学多才,在数学教学上有独到之处。除了这几位路姓老师有过交集,其他路家村也有多位老师活跃在各个教育阵线上,有父子相承的,比较出名的有路铁珊、路校龙父子,路定民、路海全父子,都在我的读书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高中时期除了路校长外,其他还有三位路姓老师也都是路家村人。另外近年来也有几位新人在书法上崭露头角,比如东城的路耀峰,老城的路明虎,下城的路彦博,也都可以说上一说。

外祖父


       我的外祖父是方圆百里有名的风水先生,虽然他读书不多,不过他勤奋好学,尤其对于周边各个村落历史,人文典故都非常的熟悉,尤其后来在风水易学方面造诣更深。小时候经常听他讲起他们村中的故事以及周边的历史及人文典故。所以对于传统文化热爱,对于风土人情的认知,也都受了外祖父的一个影响。所以对于路家村也有一股莫名的亲近感。路家村在我们附近来说也算是个大村,尤其学校的学生是我们学校的好几倍。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这些升入初中的学生也被分到了不同的班级,我们班上也有几位路家村的,除了外家东城里比较熟悉的几个外,其他都比较陌生。经常有几位其他班的路家村同学也会来我们宿舍住,班主任李致远老师偶尔也会看到,但也没有怎么说。后来就听他说,这谁谁都是外家村里的娃,外家门下(曼哈),咋说啊!原来李老师也和我一样是路家的外甥,骨子里也有一股难以割舍的外家情结。
烧寒衣
       路家村紧挨着富平境内,一些风俗也和我们这边不同,尤其“十月一,烧寒衣”在路家村人们讲究“打啼起,穿整齐”,也就是说讲究十月一一大早,祖先要穿上寒衣,穿得整整齐齐。所以外祖父在世的时候,每年都是十月一天不亮就出去给祖先烧寒衣,后来年轻人懒得起,慢慢就演化成了十月一头一天晚上烧寒衣,而我们这边朝东朝南绝大多数村子都是十月一晚上才烧。我们村与兴镇连畔种地,自古以来都是上的兴镇会,所以我们这边人口中的“街里”是专指兴镇街,而路家村离美原街比较近,上会也上的比较多,所以那边老人口中的“街里”就专指的是美原街。
       路家村经济由解放前的油坊、纸坊、烧锅、土产、农业等多种经营并存到解放后的集体农业化,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花炮一条龙产业、水果专业种植到现在的各种经济并存的现代化产业,路家村人在文化的影响下也走上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愿路家村人在新时代下生活越来越好!
说明:
1、文中图片来自自己原创,对于村落了解只限于自身知道部分,欢迎各位网友补充;
2、参考文献:《蒲城县志》《民国三十七年蒲城县志稿》。
更多精彩:
蒲城乡村之安王魏家
蒲城名人之韩子芳
话说“十里安王靠北山”
闲话安王贾家村
蒲城名人张云衢
槐院里走出的将军

蒲城王振东家宅游记
蒲城名人王伯谋
万家村历史补遗
身边的古村落:万家村
故乡的人和事
探寻先贤何宝书
蒲城王鼎天子师
蒲城军阀之覆灭
蒲城西北大孔乡
我的故乡桥陵镇
杨虎城将军与桥陵
话说“十里安王靠北山”
蒲城西南原任乡
蒲城曾经的甜水井
我所知道的苏坊镇
蒲城有个荆姚镇
兴镇奇人唐哼囔
二军蒲城旧事之六井葫芦
让史书照亮未来  ——闻《蒲城文献征录》出版有感
抗日名将-包森将军故居行记
盘点蒲城现存九大名人故居
蒲城匪事
兴镇传说与故事系列,蒲城名人系列文章荟萃
蒲城人知道和不知道的历史小故事(上)
蒲城人知道和不知道的历史小故事(中)
蒲城人知道和不知道的历史小故事(下)
兴镇街的多个第一次
蒲城百年英雄谱(下)
蒲城百年英雄谱(中)
蒲城百年英雄谱(上)
兴镇奇人张崇健
蒲城兴镇桑落酒史话
话说蒲城地名变迁


      

       

      

      

        


亲情蒲城
主要发布个人的一些情感历程,蒲城历史文化的一个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