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乡村之桥陵村

文摘   2024-09-16 22:18   浙江  

  点击"亲情蒲城"关注我!

        桥陵村因处于桥陵下宫区域而得名,现在属于桥陵镇管辖,古称桥楼头,应为为桥陵头的转音。在我们当地有一句老话:东党川里上粪哩,桥楼头宫里插囤哩!意思就是说坡头东边的大沟朝东北一直通到了东党,东党属于川道,地势平坦,那边人种庄稼给田地里上的粪土,一遇大雨,就冲到了桥陵村一带,肥了这边的庄稼,所以就有了这句民谣。从这句民谣可以看出桥陵村这一片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适合耕种的良田,而现在看到的桥陵村所处的这一片土地,地势平坦,水利方便,即使以前靠天吃饭,也有山洪灌溉之利,发展到今天,更是适合大型机械耕种,是我们当地的有名产粮区。
        传统意义的桥陵村由梁巷里、上庄、党家、王家、曹耿家、叶李、任董总共七个自然村组成,现在分为桥陵东村和桥陵村。这几个自然村落除王家、党家、梁巷里历史比较清晰外,大部分因为时间久远,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即使后人也说不清楚。
王进德
         桥陵王家由县城王氏分迁,与爱国名相王鼎家族为同宗。根据王氏家谱记载始祖讳信,字好古,其先太原人,官宜君教谕,因宋南渡,家于蒲之尚义里。到了明代中期,县城王氏人丁兴旺,家族势力很大,也难免有借着家族势力,恃强凌弱的,性多憨直使气,邑人恒惮之为了便于管理,在万历四十四年(1586),县令将县城王氏一分四支,一支留县城,一支迁桥陵王家,另外两支没有找到相关记载,应该也在蒲城境内。而王姓后人传说,王家先祖刚开始在桥陵党家坐馆教书,后来买了这片土地,在此定居。而在民国后立的王进德墓碑中有提到,王家村的位置原来是县城王氏的乡村别墅,后来遂分了一支迁居过来因此成村。记载和传说虽稍有差异,但是对于从蒲城王氏分迁而来都说法一致。王家村历史上最出名就是出了一位书法家王进德,明代人,王家因是从蒲城迁出,王进德算是相国王鼎远祖,其年少时为了学习云麾碑书法,每天早出晚归,将自己王家村到北刘村的云麾将军碑之间甚至踏出了一条小路。他一生倾心于书法研究,深得唐北海太守李邕书法之道,造诣高深,字体浑厚,苍劲有力,他所书《城隍庙》、《衎神楼》、《百里金汤》有盖世无双之美誉。其学书践道的故事鼓励着当地一代一代的学子奋发图强,读书上进。而另外在蒲城县志中记载曾在桥陵王家附近出土过一面银牌,这面银牌是乾隆八十大寿,在北京举行千叟宴,赠给赴宴老人的纪念,不过蒲城县志记载的名姓只有常元一、曹维邦、郭伟等三人,其中已知曹维邦为六井曹家人,其余两人没有查到具体村落,根据出土地点,推测可能有一位是桥陵村人。当时能够赴京参宴,除年龄外,学问和德行都是当地值得推崇的。

王进德墓碑
         桥陵党家按照王家村的记载,建村应该要早于王家村。党家村党姓来源于古羌族,是由党项羌改名而来,以示不忘祖源之意。根据富平老庙磨子村保留的家谱记载,其先祖党彭近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甘肃敦煌率领族人迁入陕西同官(今铜川),后代有一人名党户成的当上了同官县令,执印六年多,在红土坡北神沟置下了良田百倾,以供族人耕种。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家族壮大,开始四散分支,明嘉靖年间迁往富平、蒲城等地,形成现在的蒲富交界的十多个党姓村落,磨子村党堡便是其中的一个。王家村成村大致在明万历年间,而桥陵党家村由磨子村分迁而来,磨子村建村在嘉靖年间,桥陵党家村在其后,最早也不超过明万历初年,也只是比王家村早几十年,建村时间也比较相近。附近党姓村落众多,蒲城境内贾党家、桥陵党家、钟庆村党家(兴镇党家)、肖家庄党家,富平境内有瓜党、油党、南党、磨子村党堡等党姓村落,据说山前有十八户党家都是一个源流,而桥陵党家因位于原桥陵宫后,所以我们俗称宫背后党家。党家村除党姓之外,还有一户姓陶的,父子两代人以教书育人为业,创办了蒲城雏鹰学校,也为蒲城教育发展出了一份力。

重修梁氏宗祠碑

        梁巷里是桥陵村中最大的自然村,现在行政区域归桥陵东村。据村中梁氏宗祠重修碑记载,其祖上在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到北边大孔寨,在大孔寨又从四代迁到了桥陵村现在的位置。始祖名直行,字全生,生子三人,现在三支并茂,形成了现在的梁巷里。村中主要以梁姓为主,还有部分其他姓氏,其中最主要的韩姓,主要聚居在梁家巷北边一条巷子,老人们都称其为韩家。不知道与不远处的老庙曹家村韩家、党定韩家、南姚村韩家是否有什么关联。另外韩家还有一户王姓,是从西边山王村分迁,2018年还曾回村参与祭祖活动。  而在民国县志中,还记载有一位孝子梁统绪,清代梁巷里人,字孝先。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魏氏抚养成人,备极辛苦。母亲去世后,在墓旁搭了一个茅草棚,早晚哭奠,悲伤之情将路人都感动了。每天都爬上北边的唐陵山,抱石头回来为母亲修坟,造墓门一,石洞一,风前月下,人们经常能听到他呜咽悲哀之声。他母亲是在乾隆四十九年去世的,他去世要晚于这一时期。另外民国初年还有一位梁希灏的,是万家村何宝书先生的学生,在何宝书遗作《讷斋诗抄》中看到有他题写的书名,民国时期为书法家王进德立的墓碑也看到是他题写的,也算是周边有名望的文化人,但没有找到更多的相关记载。梁巷里现代人物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梁理功,致富不忘乡亲,九十年代路过梁家巷,都可以看到其捐资修建的灌溉渠,村人立有功德碑,除了灌溉渠外,还热心捐助道路等其他公益事业。梁巷里除梁、韩两姓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姓氏,那就是屈姓,早些年有一位屈宝山老师,在我们西片经常听老人说起,后来虽然没有再教书,但是人们还是以屈老师称之,不过现在丰阳学校据说是屈老师的儿子开办,一方面为附近学生上学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为当地培养了很多的人才,附近村中很多学子都是从这里走出,进入了高中,进入了大学,也成了我们当地民办学校的一个标杆。

        上庄最开始是由梁家巷分迁,因地理位置在梁家巷北,地势稍高,因名上庄。上庄除了梁姓外,还有张、陈、杨等多个姓氏。上庄尤其在九十年代发生的一次花炮特大事故而至今让人记忆深刻,据说当时死难人员有十多名,而大多数都是刚刚放学的小学生,这次事故是我们当地那么多年发生的最大的一次意外事故,也成了许多人心中永远的痛,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花炮制造的风头开始缩减,人们开始从家庭作坊的模式到公司开始转变,直到现在的彻底分离。

        曹耿家根据蒲城县志和蒲城地名志记载,由山西迁入,具体什么年代迁入,就没有找到相关记载。而在民国三十七年县志中有看到曹昌堡的记载,是否为曹耿村的古称,那还要做进一步考证。曹耿村有曹家和耿家两个堡子组成,据曹姓后人讲述,他们村一支迁到了甘肃,当年将祖先影轴以借的名义带走,后来因为路途遥远,也没有了结果,所以直到现在对于祖先名讳都无从查找,再加上解放后的破四旧,各家保存的关于祖先的资料大多数都毁于这一时期。曹耿家在我们周边出名就是出的老师比较多,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文运昌盛,比如曾在我们小学当过多年校长的曹俊杰、曹万强、曹月义、曹建成老师,曾在兴镇中学任教的曹万谋、耿恩兴、耿新胜老师,曾在县进校任教的曹百顺老师等等,都是自小耳熟能详的人物。

曹月义老师

         任董村据蒲城县地名志记载,任、董二姓从翔村分迁而来,不过村落规模较小,解放前只有几户人家,我们附近人戏称“酸枣核任董家,核桃仁曹耿家”,只是形容当年村落规模之小,现在来说曹耿家也算一个大村,任董家也发展很快,规模比解放前大了几倍。何时迁来就不得而知,不过解放后出了一位董良卫的烈士。董良卫,桥陵任董村人,1977年入伍,在修独库公路执行爆破任务时牺牲,时年19岁。

董良卫
        叶李村根据蒲城县地名志记载,叶、李两姓从洛川迁来,具体何时迁来,也没有明确记载。至少都应该在清代中期以前,根据民国县志记载,有两位在同治战乱中殉难的烈女。其一,李荞娃,叶李村李保清女,同治元年时年十五岁,正赶上回军攻城,家里人都四散逃窜,她因为年幼体弱,没有跑出去,其他城镇攻破之后惨状,人们经常谈起,为了不受辱,用菜刀自尽,家里人回来时候看到刀还在手上握着。这是封建时代看到不多能够留下名字烈女子,也算是奇女子。其二,李氏,清同治年间捻军路过,攻城而入,抓到了这位女子,她为了不受辱,挣脱敌手,跳了井,捻军把她打捞了上来,并没有死,她知道不能幸免,趁不注意,用剪刀割喉而死。捻军念其刚烈,找来棺材还将其盛殓了来。虽然两位都进了烈女传,但是都是战争的牺牲品,人常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所以人们更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叶李村除了这两位烈女外,还有一位李敬斋先生,解放前毕业于西安高中,当时考上了武功农学院,即后来西北农大,父亲问他学校学出来做什么的,他说学种庄稼的,当年上大学一年好几十石麦,他父亲就说浪费那么多粮食,还不如现在就回来种庄稼。那时候初中毕业生都不多,高中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回来后,他同学就介绍去兴镇小学教书,虽然没有参加地下党,但是思想进步,与地下党许尚志、万兆瑞等非常交好,后在兴镇桑楼、大孔、明德等地教书,解放后在县城任小学校长,后转入行政工作,曾任县长许尚志秘书等职务,也为蒲城建设作出了贡献。
桥陵宫碑楼
        桥陵村地域辽阔,村落众多,也是我们周边的第一大村,桥陵中学和桥陵中心小学也是多年的坡头乡教育的中心。境内的桥陵宫后改建为桥陵中学,现在为丰阳学校,虽然曾经的桥陵下宫早已没有踪迹,但是桥陵宫碑楼却侥幸保存了下来,至今保存完好,也成为了当地重点保护文物,也成了丰阳学校的标志。桥陵宫碑楼不管砖雕石刻都代表了当年的建筑水平和风格,直到现在都让人惊叹不已。另外区域还有桥陵几座陪葬墓,根据地图可以看出,桥陵陪葬墓并不是按照方位在桥陵正前方对称排列,而是由西北朝东南排列,在梁家巷东边的耕地中有两个大冢,都知道应该是桥陵陪葬墓,但是具体墓主人是谁,没有了地面标识,直到九十年代初都还没有搞清楚。由于其中一座墓冢屡遭盗掘,到九十年代,考古部门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除了墓道墓室留有大量的壁画外,也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根据出土文物中的汉白玉哀册残件,才最终确认了其为惠庄太子墓。惠庄太子墓确认了之后,惠文太子墓也跟着确认了,该墓冢周围仍残留有石刻狮子一对,这是现存其他陪葬墓目前没有的。而在前多年,路过此地,仍能够看到路边残存的石羊、石望柱依然屹立,不知道是否和陪葬墓有关。

桥陵
        桥陵村从最开始的传统农业,到后来的罐头制造,再到后来的花炮制造,再到现在的多种经营并存的局面,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几十年来蒲城农村的一个巨大变化。从唐陵山上南望,广阔平坦的桥陵村境一览无余,除了地理上的优势之外,人们也走上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管是教育还是经济都在桥陵镇以及县西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希望桥陵村能搭上桥陵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快车,发展越来越好!
说明:
1、参考资料:《蒲城县志》、《民国三十七年蒲城县志稿》、《蒲城县地名志》等;
2、图片来自网络;
3、本文内容只限于自己知道的,不足之处,欢迎大家补充和指正!

更多精彩:

“亲情蒲城”往期文章回顾

蒲城乡村之六井村

蒲城乡村之三里村

蒲城乡村之楼底村

蒲城乡村之贾党家

故乡党姓探源

台台路家路宝坤先生

蒲城乡村之台台路家

蒲城乡村之安王魏家

蒲城名人之韩子芳

话说“十里安王靠北山”

闲话安王贾家村

蒲城名人张云衢

槐院里走出的将军

蒲城王振东家宅游记

蒲城名人王伯谋

万家村历史补遗

身边的古村落:万家村

故乡的人和事

探寻先贤何宝书

蒲城王鼎天子师

蒲城军阀之覆灭

蒲城西北大孔乡

我的故乡桥陵镇

杨虎城将军与桥陵

话说“十里安王靠北山”

蒲城西南原任乡

蒲城曾经的甜水井

我所知道的苏坊镇

蒲城有个荆姚镇

兴镇奇人唐哼囔

二军蒲城旧事之六井葫芦

让史书照亮未来  ——闻《蒲城文献征录》出版有感

抗日名将-包森将军故居行记

盘点蒲城现存九大名人故居

蒲城匪事

兴镇传说与故事系列,蒲城名人系列文章荟萃

蒲城人知道和不知道的历史小故事(上)

蒲城人知道和不知道的历史小故事(中)

蒲城人知道和不知道的历史小故事(下)

兴镇街的多个第一次

蒲城百年英雄谱(下)

蒲城百年英雄谱(中)

蒲城百年英雄谱(上)

兴镇奇人张崇健

蒲城兴镇桑落酒史话

话说蒲城地名变迁






亲情蒲城
主要发布个人的一些情感历程,蒲城历史文化的一个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