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村的先贤何宝书先生
文摘
历史
2024-11-03 23:43
浙江
点击"亲情蒲城"关注我! 今年正月十四,一位自称是何宝书后人的先生联系到了我,他也是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了我的一篇文章,其中有部分章节提到了他祖上何宝书,所以就想了解更多关于何宝书的事情。这位何先生能够找到我,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他因为祖上几代已经生活在富平到贤了,在蒲城当地不熟悉,所以就通过网络找到了我们蒲城桥陵镇政府,通过镇政府找到了我们村,然后通过村干部找到了我的联系方式,最后联系到了我。 万家何家村的何宝书何先生在我们老家来说家喻户晓,可以说是个半人半神的人物,犹如蓝田的“牛才子”牛兆濂先生。何先生的学问和品行一直都被后人们称颂,不过关于何宝书先生的传说和故事都是儿时听祖母外祖父等老人们讲的,听到的也只是只言片语,对于这位先贤的了解也不是很完全。在93蒲城县志的著述目录有看到何宝书《讷斋诗钞》三卷的记载,人物介绍并没有相关论述,直到后面接触的民国县志等资料,看到了官方的正式传记和相关诗作,才对这位先贤的人格和品行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牛兆濂(牛才子)
根据外祖父的一个讲述,何宝书是清代的秀才,也是我们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古代以儒学为正统,读书人在家里最大的理想“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所以很多读书人都是在家教书为业。不过根据《民国三十七年蒲城县志稿》中的记载,“何宝书,字痴古,号讷斋,岁贡生,安乐坊人。”岁贡生即岁贡,也就是秀才中比较优秀的一种,和现在的保送生的意思差不多。明清时,每年或二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成为岁贡。如此录用的读书人便是“岁贡生”,如蒲松龄、吴承恩。意思也就是保送生的意思,和秀才资格类似,不过要高级一些。现在五星大队,万家何家一带古称安乐坊。根据文革期间出土的《清岁贡生讷斋何先生墓志铭》中的记载,何宝书生于1841年,卒于1920年,终年79岁,在当时来说算是高寿了。根据祖母的一个讲述,她是1918年生人,因为她父亲与和何宝书交好,所以她要喊人家伯,即使见过也是在怀里抱着,没有什么印象。但是祖母又讲过这么一个事情,当年何宝书家里给他用砖箍墓,她们小娃经常去跟前玩,会偷箍墓用的青砖回来做枕头。根据墓志的记载,何宝书1920年去世,那埋葬也应该时间不会太远,中国传统上讲究速葬,入土为安。不过按照我祖母的叙述,她儿童时代,能够有记忆,至少都是3周岁之后了,所以修墓的时间至少都应该是1922年以后,是否祖母叙述有误,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旧时讲究风水堪舆,没有选到好的穴位也不下葬,或者没有选到合适的日子也不下葬,据母亲讲,她祖母去世在大房下面放了几年才下葬。因为何宝书先生也算是大家,是否延后下葬就不得而知了。另外听祖母的一个讲述,她的兄长是何宝书先生的学生,可以双手写梅花篆字,当时何先生非常的看好这个学生,认为前途不可限量,不过他1930年就英年早逝了,去世时已经成家有了孩子,推断年纪也至少快三十岁了,所以何先生去世的时候,他应该快二十岁了,十多岁时候跟着何先生读书也说的过去。周爰诹(曾为何宝书诗集作序)
关于何宝书的传说,能知道他大号的人并不多,人说到何先生,就会说何鸡娃他爷。因为何鸡娃家在解放后被定为地主,家里房产被分了,所以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万家有个何鸡娃。具体何鸡娃大号什么,那就很少人知道了,至于他爷,虽然人人都知道是出名的何先生,但能知道大名的也没有几个。听人讲的传说最多就是他家在清末盖了一所非常豪华的宅院,当大家都来向他贺喜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碧玉砌成一时新,此宅难过五十春。东君若问主是谁,数年之后归他人!当时来人都感觉不解,这么大喜的日子怎么会写这么不吉利话。直到解放后土改,他家被作为地主而被分掉,人们才恍然大悟,佩服先生的先知。这首诗外祖父专门抄在自己的一个本子里面,同时还抄有当年两县庙抬神时候的左右门上蒲城、富平两县开头的对联,这首诗到现在都还记忆深刻,对联当时也拿了张纸抄了下来,不过时间久远,也找不到了。因为科举考试考的是四书五经,《易经》是五经之一,所以读书人懂阴阳风水非常自然,只是有的人悟性高一些,有的人差一些而已。所以何先生的墓葬据文革期间看过现场挖掘的人讲,虽然是大财东家,不过墓室也只是一个砖箍墓,非常简单,没有任何金银宝贝陪葬,我想先生也和《白鹿原》中的朱先生一样,料到后世难逃掘墓的噩运,所以也就安排后事一切从简了。另外一个也是今年听一个老人讲的,说何先生给个财东家娃算命,最后说了一句,这个娃要被老虎吃了,人们都当是说笑,也没有当回事,没料想,孩子后来在竹子编的老虎纹的席子上玩耍,不小心脚上扎了根签,家人没有及时把签挑出来,后来发炎了,当时医药也没现在这么发达,最后孩子也因此丧命了。何氏碑志
何宝书家一直人都说是财东家,宅院推测盖起来应该一九零几年,那时候应该家境很好了。不过根据保存的何宝书亲书的《何氏碑志》中的记载,何宝书两岁的时候就没有了父母,随伯祖母长大,据后人考证,应该为其亲祖母,由祖母抚养成人,当时家中祖上只留有二十亩薄田。按照当时的一个社会情况,光靠读书是发不了家的。人都说穷秀才,除非考中功名或者有其他的营生。记得当年和外祖父闲聊,就问他,何宝书人家是秀才,是先生,他儿子是做什么的,外祖父就讲,人家儿子也是秀才,后来在和其后人的交谈中也得到了印证。据其后人讲,何宝书两个儿子,都是秀才,也是教书先生,人称何大先生,何二先生。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说起何大秀才,何大先生,是不是将他儿子和何宝书搞混了,有待进一步考证。按照盖房的这个时间来看,他们家清末已经是个大财东了,那就是何先生除了教书育人之外,在外面应该还有字号生意,清代的秦商也是非常的厉害,和山西商人可以说一拼,在西南西北数省都可以与晋商平分天下甚至过之而不及。何宝书家里具体做何生意如何发家,没有听到传说和找到相关记录。贺瑞麟
《民国三十七年蒲城县志稿》关于何宝书先生的评价是“伉直慷慨,博览群书,饱经世故,时有不平则鸣之作,成就后学,桃李盈门,著有《讷斋诗草》,周政伯为其作序,已刊行。”而在另外一则张桥南先生的传记中看到,何宝书,师从张桥南先生,也就是说张桥南是何宝书的老师。张崇健(1823-1874),字朴亭,号桥南。为清代晚期兴镇街道人,主要生活在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是蒲城历史上著名的学者,诗人,著作有《桥南诗钞》《太华纪游诗草》《小隐园诗文集》等。其与关学大师贺瑞麟亦师亦友,虽未正式拜入关学大师门下,但传承关学,效法古人,虽无理学之名,但有理学学以致用之实,有范仲淹的古风,兴镇回军之乱城破后的重建恢复经济和生产,都多亏了这位奇人。受其影响,蒲城多人拜贺瑞麟为师,包括他的学生何宝书曾多次去三原拜访贺瑞麟,与贺瑞麟也有很深的交情。贺瑞麟,字角生,号复斋、中阿山人,三原人,清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道光21年中秀才,后授业于关学大儒李桐阁,与山西芮城薛于瑛(仁斋)、朝邑杨树椿(损斋)并称“关中三学正”。何宝书墓志
根据《清岁贡生讷斋何先生墓志铭》中的残存的文字记载,“避乱兴市镇时,已客居兴市镇四载也,每招子二三人,为讲经说理,且告以处变守身之道,而不言时事。戊午(1918)五月九日,镇城失守,先生变服以出,三迁至富平道贤镇庄镇杨君纪五办团地,匪不敢犯先生寓,破屋中残书数卷,晏如也。杨君时重气节,以客礼待之,越二年九月庚午卒”。根据蒲城县志的记载:民国六年(1918年),杨虎城打着靖国军的旗号攻克兴市镇而派人守之,不受陕西督军刘镇华的节制。刘镇华恼羞成怒,就派出了三个团来围困兴镇的驻军任子扬,据说围城前后有四十六天,期间互有死伤,却最终没有攻破。后来因为内蒙大土匪卢占魁从县北过来,三团人马回去保县城,兴镇城之围才得以解。应该先生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从兴镇迁居庄镇槐院的。旌仕坊商业街
从墓志中可以看出虽然先生家为富户,但在乡间匪患严重,不得避居兴镇,以教书育人为乐。而墓志中提到到贤庄镇杨纪五就是杨昌年,字纪五,是富平县到贤镇庄镇村槐园堡人。因精通易数,善于占卜,对《增删卜易》尤精,人称“增删卜”。曾拜朝邑关学大师杨克斋为师,精思实体程朱理学,至此与牛兆濂等关学大师相交厚。1911年辛亥革命,因军阀割据,盗贼蜂起,社会动荡,各地乡绅自办民团以保安地方者众多。1912年,由同村青年张义安襄助,先生与村贤乡彦相约,结团自保。大家推先生为首,他慨然应命。经悉心部署,初置知新团。于是远近响应,周边仿效,1913年后,周围四团相并。号称东四团,推杨司团总。传说其精通易数,事先算知土匪要来攻城,提前有所准备,所以土匪听闻增删卜之名就远远避开了,各地富商大贾都迁到了庄镇或者到贤,当地的商业也因此开始兴旺。根据何先生墓志的记载,与我们当地传说,其后人迁居到贤是相符的。杨昌年遗作
何宝书根据其后人讲,有两个儿子,都是秀才,但是名讳没有留下。到了其孙子何鸡娃手上,就是主要以经商为业,据称有十大号生意,在兴镇,西安,蒲城,陕北,潼关都有字号,出名的有“天成功”“怀意恒”等。何鸡娃人经常会说,你爷那么有学问,为什么给你起个鸡娃这样短命的名字,何鸡娃就说,你知道我姓什么,我姓何(活)是何(活)鸡娃。不过何鸡娃的大名为何素卿,也是最近才从何氏后人口中得知。据说何素卿1966年去世,当时正值非常时期,很多家事和证据也没有完整保留下来。不过在他们村中保留有一块兴镇张崇健先生为何宝书父亲还是祖父送的一块匾额,现在收藏在何宝书后人手中,也是桥南先生难得遗墨。重修多公太白殿记
巧合的是,今年过年的时候,去走亲戚,随口问了问我亲戚,你知道你们村子谁家屋里石头上有字,亲戚也非常的热情,就讲他小时候去谁家玩,谁家的院子里铺的石头上有字迹,随后就联系这家主人,不过人家走亲戚去了,直到快黑的时候人家才回来。那户主人家也很好说话,随后就让他家孩子带着钥匙过来了。进到他们家的时候,发现整个院庭的四周都是用一整块石碑破开起来的。经过认真辨认,发现原来是我们那里驰名的两县庙中的碑子,文字是何宝书何先生的亲笔。这也是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这位先贤的遗墨,全部欧楷,非常刚劲有力,碑立于光绪九年(1883),至今139年,也是现在能找到的唯一一块两县庙中的碑子。因为只能看到半截,碑名为《重修多公太白献殿亭记》,大概意思还是看得懂,主要是“同治回乱”后,为了供奉平叛牺牲的多隆阿将军,各地均修建有多公祠。据老人回忆,两县庙里有多公塑像,墙上还绘有多公杀敌的场景。后面主要是附近各村捐钱的名单。其中有万东门,万北门,万南门,还有万东堡,南堡,何堡,槐院,杨东堡,杨西堡等村落名称,也是研究当地村落发展的主要证据。 因为何宝书先生,两县庙都是从小听到大的人物和地方,所以在翻阅古籍的时候,也特别留意,经过多年的搜寻,也算对于这位先贤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让先贤的故事和品行让更多的人知道,先贤的品行和文章,也都是我们后辈值得学习的榜样!也愿先贤之光能够照亮我们后人前进的路!1、参考文献《蒲城县志》、《民国三十七年蒲城县志稿》等,
2、文中图片部分来自何宝书后人提供,部分来自网络,3、另部分内容由何宝书后人提供,部分参考万群先生整理的《何宝书生平》,在此一并感谢。文章多以听说为主,参考部分实物资料,不足之处,欢迎大家补充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