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记忆之火炕

文摘   2024-09-09 22:06   浙江  
  点击"亲情蒲城"关注我!      
        在北方农村,火炕在以前是非常普遍的,是北方抵御寒冬最为简单经济的设施,基本家家都有,我们七零后、八零后甚至很多九零后、零零后都是在炕上长大的。民间也留下了诸如“小伙子睡冷炕,全凭火力旺”、“能从炕上强到席上”这样的俗语趣话。记忆中的火炕也有很多种,比如人常说的炉子炕、庵庵炕、连锅炕,都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六七十年代越来越多孩子们的出生,我国人口进入了增长高峰期,农村的房子也越来越不够住,大多数都是一大家子几辈人住在一起,条件好一点的老人单独有房间,不好的一家几代人一个炕头。孩子大了没地方住,只能借住在同学朋友家。 记得我们家八十年代中期都还是十口人挤在两间房子里,夏天的时候在客厅支个床,才会住的稍微宽裕点。

包森故居火炕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很多家庭将原有的住房进行充分利用,在无法加盖新房子的情况下,就在门房下面或者客厅下隔了一个非常小的房间住人,经常就是三块泥基一个炕,因为窄小,小的就如地里看瓜搭的瓜庵子(窝棚)一样,所以当地就俗称这种炕为“庵庵炕”。有的人家为了安顿老人或长大的孩子,会在门房下面给老人用三块泥基盘这么一个庵庵炕,为了保暖炕侧面用胡基砌到顶,中间留一个出入口,进来就上炕,冬天吊块麻袋片,这样一个温暖的小窝就有了。记得对门老哥家就有这么一个炕,他们家总共两间房,一间做厨房,一间做卧室,他们两口加上四个孩子六口人住一个房子,门口有一小间门房,后来为了安顿老人,就不得不在门房下面盘了这么一个庵庵炕,后来听他媳妇讲,村里有两个老头来和看他父亲,三个老头上到了炕上,也不觉得拥挤,坐在热炕上,边吃烟边聊天,也是非常的惬意 。这样的庵庵炕虽然看起来狭窄简陋,不过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也算家人最大程度给老人搭建了一个温暖的窝,也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问题。这个庵庵炕老人一直住到了九十年代初,家里新盖了六间大瓦房外加三间伙房,在伙房下面也给老人专门隔了一间房子,盘了个大炕,老人也在这间大房子享了几年福,直到去世。
烧炕
       记得巷子里我一位叔叔家,老房三间,后面有一间半厨房,两间一个房子,客厅一间,从客厅侧面又伸出来了一小间,盘了一个炕,从客厅上炕,应该有五六块泥基,比我们家对门三块泥几的要大上一点 ,里面除了住两位老人外,还在炕的一侧支了一个箱子架,上面放着箱子等杂物 。这样的庵庵炕就相对大一些,环境和采光都会好一些。当时的老庄子都是你家一半,他家一角,很少有完整的三间庄基的 。因为财力有限,所以各家各户都会将角角落落都会充分的利用起来。小时候也经常听姨父讲,他们村解放后有的人分了楼房(门房,上面有木板隔的小阁楼),家里住不开,都在楼房上盘炕住人,都是当年见怪不怪的事情。

杨母卧室传统的炉子炕


        炉子炕在以前的时候是日子比较殷实的人家才有的,后来稍微讲究点的人家都有能盘个炉子炕为荣。故乡烧煤的历史很早,小时候听祖母讲,她能够记事的时候都是烧煤的,她是1917年生人,所以至少也有100多年的历史。旧时候,为了方便取暖和日常使用,人们发明了炉子炕。传统的炉子炕是在盘炕的时候用砖砌在炕里面,口开在房内烧煤 。炉子炕最早只是在砖砌炕台下盘炕时砌一个很小的上下两层的口子,中间用铁篦子隔开,上面加煤,下面进风。炉子炕有个好处,就是在取暖的同时,可以烧水 、烤馍、烤红薯等,满足日常的一些简单的生活需求。不足之处就是烧起来的炕不能全部热,只能热一片片,再加上煤炭价格后来越来越贵, 成本太高,所以很多炉子炕就废而不用,改成了直接烧柴的 。当时由于学校等单位不种庄稼,是没有柴火可用的,所以八九十年代单位的炉子炕就比较多,随着后来经济的发展,学校等单位逐渐用电褥子等代替了炉子炕,宿舍用生炉子取暖,所以炉子炕逐渐退出了单位的历史舞台。不过在家庭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也不断的开动脑子,对于如何将火炉和炕连接起来,发明了很多种用法。有的直接将铁炉子的烟筒通到了炕洞里,通过在炕内盘旋而出保温。也有的用砖砌,直接砌在炕台边上,将炕墙与火炉打通,一边可以烤火做饭,一边可以烧炕取暖。这种新型的炉子炕直到2010年前都在农村普遍存在。随着近几十年农村的发展,麦草还田 、玉米杆还田,人们基本没有了可烧的柴禾,大多数家庭也将睡了几十年的炕又换成了床,再加经济的发展,空调、电热毯普及,国家电力补贴等措施,人们有了更卫生更健康的取暖方式 ,炉子炕也逐渐成为了历史 。
连锅炕
       连锅炕至今在北部山区还有少量存在,记得前几年去铜川陈炉镇走亲戚,看到他家用的还是连锅炕。连锅炕意思就是将灶台砌在炕的侧面,烟囱连着炕洞,生火做饭的时候炕就是热的,不做饭了可以保一段时间的温,以前北部山区窑洞里面见的比较多,现在应该也不多见了。以前第一次见,看到一般和灶台之间都会用砖砌一道矮墙,将炕和灶台分隔开,就觉得比较奇怪,后来知道了,原来这样做的意思一方面防尘,防止烟尘飞溅到炕上,另外一个就是安全,防止在炕上玩的小孩不小心掉到锅里。以前就听过那里的小孩不小心从炕摔倒锅里的烫伤的事,直到看到连锅炕才真正的理解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
连锅炕
        我们老家一般都会在炕上支个L型的木架子,上面搭块木板,用来放衣服箱子。记得小时候经常在炕上的箱子架下面玩耍,钻来钻去,做迷藏,搭帐篷。平时炕上箱子架下面这块主要放被子,放枕头,基本很少睡人,除非家里人很多,睡不开,才有在下面暖被子睡的。在炕的外面一侧炕墙上,一般会装一个木头制两层小抽斗,大概50cm高,30cm宽,称为配箱,上面一层可以抽出来,下面假的抽不出,也可以放东西。这个配箱主要的功能听老人讲主要是为了放煤油灯,后来电灯普及了,但是这个配箱直到九十年代以后才逐步消失。记得八十年代,不管是新房子老房子,炕头的箱子架和配箱都是必备的,大多数家庭都配的有。以前的时候,娶媳妇都讲究婆家要提前做好两个红漆大箱子结婚前提前给媳妇家送去,等结婚的时候,婆家再去把媳妇和箱子一起接回来。这时候女方家就会按照亲疏远近安排各自亲戚的孩子,有压箱子的,有拿箱子钥匙的,有压车子的,有压缝纫机的,有提梳妆匣子的,如此等等。记得有一年去送女,亲戚家安排只有七八岁的我拿箱子钥匙,到了男方家,箱子被放到了箱子架上,就要喊我这个拿钥匙的开箱子,这个时候男方家就要给个红包,可能就一块钱,因为不够高,箱子又在炕上的箱子架上,还是别人抱着我才打开的锁,现在这个结婚流程应该早没有了,不过现在回忆起来还是觉得多有意思的。

陪嫁箱子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变化也很大,原来凑合住的庵庵炕早也没有了踪影,炉子炕也很少看到,连锅炕还在北部有部分留存。传统的火炕也有一些改成了楼板炕、水暖炕,但是大多数家庭都变成了现代化的床,从原来烧炕取暖,烟雾缭绕,变成现在干净卫生的空调取暖,电暖器取暖,电热毯取暖。也有一些老人还保留有传统的火炕,不过早已没有能力寻找柴火,家人也没地方去找燃料,所以睡的仍然是传统的火炕,不过没有东西烧,就变成了固定的床,通过电褥子、暖水袋,火炉来取暖。所以说时代在变,社会在变,生存的环境也在变,在变的越来越好,希望将来更好!
说明:
1、图片来自网络;
2、本文内容只限于自己知道的,不足之处,欢迎大家补充和指正!

更多精彩:

“亲情蒲城”往期文章回顾

蒲城乡村之三里村

蒲城乡村之楼底村

蒲城乡村之贾党家

故乡党姓探源

台台路家路宝坤先生

蒲城乡村之台台路家

蒲城乡村之安王魏家

蒲城名人之韩子芳

话说“十里安王靠北山”

闲话安王贾家村

蒲城名人张云衢

槐院里走出的将军

蒲城王振东家宅游记

蒲城名人王伯谋

万家村历史补遗

身边的古村落:万家村

故乡的人和事

探寻先贤何宝书

蒲城王鼎天子师

蒲城军阀之覆灭

蒲城西北大孔乡

我的故乡桥陵镇

杨虎城将军与桥陵

话说“十里安王靠北山”

蒲城西南原任乡

蒲城曾经的甜水井

我所知道的苏坊镇

蒲城有个荆姚镇

兴镇奇人唐哼囔

二军蒲城旧事之六井葫芦

让史书照亮未来  ——闻《蒲城文献征录》出版有感

抗日名将-包森将军故居行记

盘点蒲城现存九大名人故居

蒲城匪事

兴镇传说与故事系列,蒲城名人系列文章荟萃

蒲城人知道和不知道的历史小故事(上)

蒲城人知道和不知道的历史小故事(中)

蒲城人知道和不知道的历史小故事(下)

兴镇街的多个第一次

蒲城百年英雄谱(下)

蒲城百年英雄谱(中)

蒲城百年英雄谱(上)

兴镇奇人张崇健

蒲城兴镇桑落酒史话

话说蒲城地名变迁

  

亲情蒲城
主要发布个人的一些情感历程,蒲城历史文化的一个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