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留给雍正的天下,真的可以用“烂摊子”来形容。
康熙晚年的官场几乎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康熙时期以清廉闻名的江苏嘉定知县陆陇其,每两正税收取火耗4%收入私囊,仍被称为"天下第一清廉"的清官。而在雍正朝,苏南地区的火耗是每两征收3%,比陆陇其这位康熙朝少有的清官更少,却不能称为清廉。也就是说,在官吏清廉这方面,康熙朝的天花板可能还没到雍正朝的“地板”标准。康熙因为年老,一方面不想多加诛戮,宽以待人为自己祈福;另一方面也确实精力不济了。
官员的普遍贪腐,造成大清朝廷财政收入减少。康熙六十一年的户部存银只有八百万两,而清廷对西藏和青海用兵的军费一年就是一千三百多万两,仅仅这一项军事行动的花钱都让户部无法支撑,可以说朝廷财政已经严重“入不敷出”。
官员的贪腐也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让老百姓生活困顿,民不聊生。康熙朝晚期发生多起民变,虽然规模不大,但范围很广,频率很高,比如我之前提到的河南亢珽起义、台湾朱一贵起义等。大清已经民怨沸腾,就像在地下滚滚运动的岩浆,就差一个火山口可能就要总爆发了。
帝国外部,准噶尔的策妄阿拉布坦依然在西北对大清虎视眈眈;青海的罗卜藏丹津也蠢蠢欲动。大清整个西部都面临军事威胁。
说雍正帝是在天下岌岌可危的时候登基,一点都不过分。
除了面对康熙帝留下的烂摊子,初豋大宝的雍正帝的皇位也并不稳当。
康熙不喜欢看到阿哥们“争储”,所以为了赢得康熙的青睐,胤禛只能表现出“清心寡欲”,不给康熙抓住“结党营私”的把柄,所以胤禛在朝臣中的人望不如老八。太子胤礽被废之后,群臣曾经两次建议康熙帝立八阿哥为太子。
人情在人心里。朝堂上一旦站了队,那都会留下记录的。四爷为人猜忌凶狠,曾经推荐康熙帝立八爷为太子的人,如果担心坐上皇位之后的四爷会对他们“打击报复”,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四爷必须稳住八爷,稳住这些曾经在“立储”上投了八爷一票的朝臣们。如果让这些人感觉到危险,他们就可能团结在八爷周围向四爷“逼宫”。
另外,“八爷党”的实力派十四爷被康熙帝封为大将军王,正在西北手握重兵。
所以,雍正帝虽然“夺嫡”成功,但他登上皇位之后,其实围绕皇位的争斗并未真正结束。
雍正帝必然不想双方的矛盾激化,否则,以彼时八爷党的实力,雍正帝不一定能赢;就算赢了,双方一番龙争虎斗下来,大清也必然元气大伤。
在面对诸多危机纷至沓来的时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明白哪个要先做,哪个要放一放,懂得事情的“优先级排序”是一种非常卓越的能力。在内忧外患之下,雍正雷厉风行,敏锐地把握住了做事的顺序:先坐稳皇位,再收拾贪官、平定外敌。
官员已经普遍的贪腐,“苍蝇满天飞,老虎遍地走”。你想打老虎,大老虎肯定不愿伸着脖子让你打,老虎会反抗,甚至会吃人。雍正帝如果不先把皇位坐稳了就去“打虎”,真可能被贪官集团反咬一口,把他从皇位上推下来。
所以,要想“打虎”反贪,雍正帝必须先坐稳皇位,握稳权力。
雍正能够坐上皇位,康熙帝的认可是主要原因,另外还有两个人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个是“国舅”隆科多,另一个是年羹尧。
隆科多是唯一见证康熙帝传位遗诏的人,又是掌管京城警备军事力量的“九门提督”,只要有隆科多的鼎力支持,京城的武装力量就站在皇帝这边,就能让雍正爷维持住京师的局面。同时,隆科多出身素有“佟半朝”之称的显赫外戚家族佟佳氏,门生故吏盘根错节,笼络了隆科多,也就相当于拉拢了佟佳氏满门以及依附佟佳氏的官员,就可以与八爷党相抗衡。
年羹尧在外掌兵,牵制同样手握重兵的十四爷胤禵,使他不敢轻举妄动。
正是隆科多和年羹尧“一内一外”,保证了雍正帝“平稳接班”。
为了消除手握重兵的十四爷在外面的威胁,雍正帝以“为父送终”为由,命十四爷胤禵回京为康熙帝办丧事。这种理由胤禵当然无法拒绝。雍正帝用心腹年羹尧接替胤禵执掌西北兵权。胤禵手中无兵,就此成为“没牙的老虎”。
雍正帝果断任命八爷胤禩、十三爷胤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为总理事务王大臣。隆科多的“拥戴之功”,雍正爷立马就给予回报,让隆科多以及背后的佟佳氏家族站在皇帝一边。
同时,雍正帝还善待废太子胤礽,体现他对皇子们的“大度”,让曾经的“竞争对手”心存侥幸,认为“既然皇位之争胜负已定”,往日的种种龃龉就一张纸翻过,皇帝不会清算他们,打击他们。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雍正帝封八爷胤禩为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十三爷胤祥为怡亲王,胤祹为履郡王,已废太子胤礽之子弘皙为理郡王,以隆科多为吏部尚书。对昔日的皇位竞争对手不光不加害,反而还加封,让曾经参与“九子夺嫡”的康熙皇子们终于安下了心:皇上对咱们这么好,还升了官职和爵位,大可安享富贵,何必要冒着粉身碎骨的风险反对新皇呢?
人心就是这样的,都喜欢“得过且过”。只要能过得去,谁愿意提着脑袋去造反?当年的燕王朱棣,如果不是被建文帝逼急了实在没办法,他也是选择“能忍则忍”而不是造反。
三爷胤祉是个聪明人。他曾经是“太子党”成员,在太子被废之后也曾短暂有过“夺嫡”的念头,但很快发现自己不是那块料而打消了想法。他看出了雍正担心“初登大宝”坐不稳皇位的顾虑,立即向雍正帝建议:按照古礼,对皇帝的名字要有避讳,皇帝名“胤禛”,众兄弟名字中都有“胤”字,显然是对皇帝不够尊敬,建议皇帝给众兄弟改名。雍正帝采纳了诚亲王胤祉的意见,将康熙帝诸子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字。
大阿哥和太子被圈禁,三爷是康熙帝诸皇子中年岁最大的,既然三爷主动提议众兄弟改名以避讳皇帝,那众兄弟还有何话说?于是康熙帝诸子,除了皇帝胤禛本人之外,都把名字中的“胤”字改为了“允”字,比如八爷的名字由“胤禩”改为了“允禩”,十三爷的名字也由“胤祥”改为了“允祥”。
可别小看了这个改名。改名就意味着承认了雍正的皇帝地位。比如八爷胤禩,你名字都改成“允禩”了,说明你已经认可雍正爷是皇帝,日后你再威胁皇权,那就是造反,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是也。
雍正帝通过让众兄弟改名这一招,确立了自己的皇权。接着他赶紧命人铸造“雍正通宝”铜钱,一旦钱币流通天下,雍正爷的皇位就得到了天下人的认证,也就真正的“稳如泰山”了。
三爷胤祉的这次对雍正帝“投其所好”帮雍正帝巩固了皇权,在日后获得了超额的回报。雍正是个刻薄寡恩的人,几位曾经参与“夺嫡”的兄弟都没有好结局,但三爷几番起落,甚至曾经向官员主动索贿遭到弹劾,在被雍正帝圈禁后仍然能恢复自由复封亲王。只是后来他在“常务副皇帝”十三爷胤祥的葬礼上“毫无悲戚之色”,再度惹恼了雍正,毕竟十三爷与四爷之间的感情大家都懂。三爷因此再次被“禁足”,是身边有家人和奴仆伺候的那种。最后三爷在“禁足”中去世,跟雍正帝别的兄弟比起来,这绝对算是善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