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东北的“柳条边”由三代帝王修成:天聪汗皇太极、顺治帝和康熙帝。但只有康熙帝修筑的柳条边贻害极大,为日后沙俄侵夺外东北埋下了隐患。
柳条边分为东、西、北三段。东段柳条边最早于崇德三年由清太宗皇太极修筑,目的是阻拦朝鲜人去东北挖掘山货;顺治五年,为划分蒙古游牧牧区和农耕地区的界限,清廷开始修筑西段的柳条边墙,边外为蒙古牧民的游牧区,边内为盛京辖区,包括盛京皇宫和清朝祖坟永陵;康熙七年,为防止关内百姓进入东北,清廷不再允许百姓从关内向关外移居,修筑了北段柳条边。
皇太极和顺治帝的柳条边都没有限制内地百姓向东北地区移民。顺治帝在位的时候,甚至鼓励内地百姓移民东北。顺治朝出台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对于愿意从内地出关“建设大东北”的老百姓,给予各种奖励和税收上的优惠。
如果按照顺治帝的政策,以汉民族在无论多么艰难的环境下都能扎根生存的优良传统,东北、外东北将会繁衍出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人口,就有足够的人力守住东北地区。但聪明的康熙皇帝把顺治帝的政策打断了,东北地区成了满人的“禁地”,导致东北地区人口凋零,持续了两百年。
按照《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的记载,康熙时期,黑龙江八旗驻防中的人口约为26700人,布特哈打牲人口约为34805人,吉林八旗驻防和南迁的土著人口约为72000人。乌喇打牲人口约为12890人。黑龙江下游地区的渔猎人口约为20000人,汉人数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这么算来,康熙时代黑龙江、吉林人口合计16.6万人,其中外东北只有2万人左右。后续的东北,基本维持在如此人口规模。
外东北的面积在一百万平方公里以上,区区两万人,如何守得住?
当然,康熙设置柳条边禁止汉人进入关外自有他的理由。东北是满人的“龙兴之地”,抛开“汉人进入东北将会破坏满人的风水龙脉”之类的玄学方面的理由不说,不让汉人进入东北对满洲贵族来讲也有很实际的好处。
首先,可以保有祖先“龙兴之地”,万一满人在中原呆不下去了,被汉人赶走,至少还可以回东北老家。而如果放任汉人进入东北,相当于占了满人的“老家”,以后万一满人被汉人赶走,就会变成“无家可归”。
康熙在这方面的考虑是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历史上,蒙古人占领中原建立元朝,但最终被朱元璋推翻,蒙古人可以退回漠北草原的老家;康熙帝担心满人也有被赶出中原的那一天。现实中,“三藩之乱”最危急的时刻,康熙帝确实动了“从燕京迁都盛京,回东北老家”的心思。虽然后来“三藩之乱”被清廷平定,但康熙还是意识到“有个退路非常重要”。
其次,可以让满洲贵族独占东北地区生产的人参、貂皮、鹿茸、东珠、鳇鱼、松籽、榛子等特产,以及供皇帝巡幸时围猎所用的围场。
康熙帝吸取了金国人“汉化”之后不再武力强大的教训,强调满人不要忘了“骑射根本”,满人的东北发祥地设置成禁区之后就变成了让八旗子弟追忆祖先武功遗迹的“大型博物馆”,变成了八旗子弟训练骑射的“大型猎场”。
说到底,康熙代表少数满洲贵族的利益,大清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国家。康熙帝嘴上“满汉一家”说得再响亮,他心里还是把汉人当“外人”的,他一直在防着汉人推翻满人的统治地位;他把“满汉一家”说给汉人听,只不过是想忽悠汉人把满人当成“一家”,共同维护满人的利益,他自己并不信他自己说的“满汉一家”。
从古代帝王的标准来衡量康熙帝,他确实算帝王中的上等。但康熙的眼光境界无法超脱他所在时代的历史局限性。他苦心为“八旗子弟”保留的“东北老家”,外东北被俄国人占去;东三省也差点被俄国人占去,满洲贵族最终被迫开放“柳条边”,以开放汉人进入东北充实人口的办法保住了东北。失去了“老家”的满人在进入民国之后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中国的国土不再分“满地”、“汉地”,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