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三大疑案: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夺嫡。
我之前写过“太后下嫁”和“顺治出家”,今天来写“雍正夺嫡”,该事件又名“九子夺嫡”。
康熙末年“九子夺嫡”,四阿哥胤禛能够笑到最后,因为他认清了康熙帝的本质,或者说他认清了人性和皇权的本质。
胤禛是德妃乌雅氏在康熙十七年十月所生。由于乌雅氏地位低微,胤禛最初并不受到康熙帝特别重视。胤禛满月后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所以胤禛跟生母乌雅氏的感情并不深。孝懿仁皇后没有生过皇子,只有一个公主还早年殇逝,抚育胤禛还是很用心的。因为佟佳·隆科多是孝懿仁皇后的弟弟,所以雍正叫隆科多一声“舅舅”,这层舅甥关系将来在胤禛顺利继位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皇太子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直到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被废,大家都认为胤礽是储君,将来的皇上。所以,在胤礽被废之前,没人对“夺嫡”有想法,因为胤礽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四阿哥胤禛三十一岁,也就是说,在三十一岁之前,胤禛也不可能有“夺嫡”的想法。
事实上,胤禛与太子胤礽的关系很好,甚至可以说胤禛原本就属于“太子党”。
康熙四十七年八月,康熙帝出塞行围时,随行的皇十八子胤祄病重,君臣均面有忧色,康熙亲自回銮看视。九月,胤祄死。老年丧子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康熙也不例外。偏偏胤礽面对弟弟的死亡却表现出“毫无悲伤”。康熙痛骂胤礽生性凉薄,“毫无兄弟之情”,胤礽反而说康熙:“十八弟身体不好,皇阿玛就不该带他出来。”
这里,胤礽犯了两个错。
康熙是父亲,是一个痛失爱子的父亲,这个时候胤礽不理会这个父亲的悲伤,反而责怪这个父亲做错了事导致儿子惨死,搁谁谁也心里不舒服。
同时,康熙还是皇上。皇上金口玉言,是不会犯错的,胤礽却指出“皇上做了不该做的事”,那就是在说“皇上犯了错”。
胤礽被康熙痛骂之后,在行军途中,每夜凑近父皇所居的帐篷扒开裂缝间隙向里窥视。此举动使康熙帝日夜戒备,深为不安。康熙年老了,疑心重,认为太子可能会暗害他。毕竟太子的名分已定,如果皇帝驾崩,只要没有确凿的太子弑父的证据,太子就直接继位。
康熙意识到太子的存在其实是对皇位有威胁的。如果没有太子,则没人有谋害皇帝的动机,因为并不存在一个“皇帝死了之后可以名正言顺登基”的人,一个皇子冒着大逆不道的风险谋害了皇帝,基本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基于太子的设置对皇权有威胁,基于对胤礽“生性凉薄”的厌恶,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废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胤礽的太子之位被废,鉴于皇位的巨大诱惑力,康熙的成年诸子们纷纷对“太子之位”产生了兴趣。
比如大阿哥胤禔。他自认为自己是皇长子,有能力,有战功,只要太子完了,储君之位肯定就是他的。
三阿哥胤祉,本来是“太子党”;现在太子被废,他也对储君之位有了想法。
还有著名的被称为“八贤王”的八阿哥胤禩,文武双全,为人非常亲切随和,待人处事体贴细致,灵活温润,不拘泥于规制与名分,广有善缘,不仅在众兄弟中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四子胤禵交情非比寻常,与众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厚。康熙交办他的种种事务,也让他的才干有一定施展机会,从而受到不少朝内大臣的肯定,康熙帝之兄裕亲王福全生前就曾在康熙面前多次赞扬八阿哥不务矜夸,聪明能干,有德有才。胤禩也颇得康熙帝本人的器重和喜爱,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初二日第一次分封皇子时,他便与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一同受封为贝勒,为当时年龄最幼者,他对储君之位有想法也是正常的。
但八爷比较聪明,不主动表明“追求太子之位”的想法,以示谦恭。
这个时候的四阿哥胤禛也并未表现出一丝一毫对储君之位的追求。连老四的铁哥们老十三胤祥从胤禛身上也看不出他有争太子之位的想法。
胤礽被废太子的当月,老八胤禩被康熙任命为内务府总管,负责审理太子乳母的丈夫凌普贪污一案。太子倒台,立即提拔老八,这说明康熙对老八是有想法的;将一件牵涉太子的案子交给老八,看他怎么审理,其实是对老八的考察。
同时,康熙也交给了老四一个案子:宫里面有个太监叫曹之璜,算是太子的人,他向工部索取贿赂,还经常鞭打宫女,导致后妃下葬的时候棺材被摔坏了。
这里能看出康熙帝对老八和老四“有立为继承人的想法”。老板对你有想法才会考察你。
老八的母亲是辛者库出身,地位低贱,所以他非常刻苦,发奋图强,情商也很高,无论是文还是武,都是兄弟之中的佼佼者。在太子被废之前,储君名分已定,皇子们安分守己,没有“夺嫡”的想法,康熙帝与诸子之间骨肉人伦关系还算正常。康熙也不会认为老八如此“表现优秀”是为了竞争储君大位。事实上,在胤礽做太子的漫长岁月中,老八“表现优秀”只是为了给生母卑贱的自己争一口气。没人能预料到做太子多年的胤礽会被废掉,所以老八“表现优秀”的目的,最多就是“做个让父亲满意的好儿子”、“做个贤王”而已。
胤礽被废,康熙回忆过往,觉得八阿哥不错,给他机会,考察他。
康熙为什么对老四印象也不错,也给老四机会并考察他呢?
胤禛是个性情中人,著名的“朕就是这样汉子”的版权就是胤禛的。性情中人往往情绪波动较大,康熙三十一年的时候,康熙帝给胤禛一个评价是“喜怒不定”。如果按照这个评价,胤禛是绝对与皇位无缘的,康熙不可能选一个“喜怒不定”的人做皇帝。
但四爷是位“认死理”的主儿。既然皇阿玛说我“喜怒不定”,那我就一定是“喜怒不定”,这是性格上的一种缺点,皇阿玛给我指出来了,我改不就行了吗?
在以后的岁月里,四阿哥胤禛就在自己的宅邸里低调下来,深居浅出,对于自己分内的事情、皇阿玛交代的事情,一丝不苟地做好;而对于分外的事,一概不参与。他专心研究诗书,修禅修道,陶冶心性。
被康熙作出“喜怒不定”的评价十年后,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帝召见四阿哥胤禛训话,康熙帝对交流结果很满意,示意胤禛可以离开了。但胤禛没有马上走,而是一下子跪倒在康熙脚下。
这一跪,让康熙莫名其妙。康熙问:“老四你跪啥呀?有啥话要说?还是犯了什么错了?”
老四一脸严肃地说:‘皇阿玛,儿臣确实有错。十年前,在皇阿玛的圣明指导下,指出了儿臣存在喜怒不定的性格缺点。儿臣对皇阿玛的关爱指导感激不尽,十年来一直在努力改正这个缺点。经过十年的努力,儿臣认为已经改掉了喜怒不定的毛病,但具体是不是改掉了,还请皇阿玛定夺。如果皇阿玛认为儿臣已经改掉了缺点,儿臣斗胆请求皇阿玛把这四个字从儿臣的档案中删除。’
拍马屁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心诚,是无论拍的人和被拍的人都不认为是在拍马屁,而是认为“真的是这么回事”。
人在潜意识里都有“好为人师”的性格特点,都想让人认为自己见识高明,喜欢指点别人的事情,发表意见。而让别人认为自己“高明”却又是最难的一件事情,俗话常说“世上最难事莫过于把别人的钱财装进自己的口袋和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而后者的难度更大。皇帝当然更有这方面的需求。
十年前康熙帝评价了胤禛一句“喜怒不定”,康熙自己可能说完这句话之后都忘了这件事了,但人家胤禛牢牢记着您这句话,认为您这句话说得“太对了”,完美概括了胤禛的性格缺点,让胤禛得以有机会做出“针对性”的改正,如果不是您一句醍醐灌顶的话,我胤禛可能还会继续蒙在鼓里,一辈子就耽误了,您这一句话,可以说救了我胤禛一生啊!别人不一定有皇阿玛您的高明眼光,能一眼看出我的性格存在问题;别人就算看到了我的性格问题,也不一定会跟我说,还是皇阿玛您圣明,您疼儿子,您看到了我的缺点还告诉我,让儿臣有机会改正,儿臣对您佩服得五体投地,感激得肝脑涂地,绝对是您的忠实迷弟,铁粉!
面对老四这位对老爹如此“死忠粉”的儿子,康熙帝不喜欢他都难!
当然,康熙四十一年,太子胤礽的地位稳如泰山,康熙喜欢胤禛,但也仅仅是喜欢,康熙不会有“将来有一天老四成为储君”的想法,胤禛也不会有“将来有一天老四成为储君”的想法。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胤礽被废,康熙帝想起老八这么一位“一直表现优秀”的儿子和老四这位“自己的铁杆粉丝”儿子,于是考察一下他们。
但“夺嫡”的复杂性远超康熙的想象。
在康熙帝用两件案子“考察”老八和老四的时候,大阿哥胤禔先出手了。作为皇长子,也是文武双全战功赫赫的,不争这储君之位怎么说得过去?他甚至认为按照长幼之序,这皇位大概率就会传给自己的。于是他对倒台的废太子“毫不顾惜兄弟之情”,处处刁难挖苦,他还撺掇依附他的官员,让官员去直接问康熙:“皇上您有没有立大阿哥为太子的想法?”
胤礽被废,圈禁在咸安宫。康熙帝派老大和老四看守。老大对废太子讽刺挖苦,老四对废太子依旧嘘寒问暖,恭敬有加。老大还嘲讽老四,“他都是废人了,还对他那么客气干什么”,老四的回答是“不管他是不是太子,他终归永远是我的兄弟”。康熙帝的耳目遍天下,在“夺嫡”的敏感时刻,各位皇子更是“重点盯防”对象,老大和老四的表现康熙帝都看在眼里,老四的表现让对亲情已经相当寒心的康熙,有了那么点温暖的感觉。
康熙帝当初废黜胤礽,导火线就是胤礽对十八阿哥之死不伤心,被康熙帝认为“毫无亲情”,现在,胤礽被废,大阿哥对兄弟落井下石,还来主动寻求让康熙立他为太子,这当然也触碰到了康熙心中的“红线”。康熙当然认为大阿哥也是“毫无亲情”,直接下旨痛斥:大阿哥秉性急躁顽愚,朕从来没有考虑过大阿哥、以后也不可能考虑他。同时,见到“太子倒台没人关心,诸皇子眼里都盯着皇位,想着权力的争夺”,康熙帝非常痛心,下严旨:但凡哪个皇子在这个时候钻研着怎么夺嫡,就是国贼,就是国法不容!
大阿哥意识到,自己彻底凉凉了。
于是,大阿哥给老八送出了“神助攻”。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对八阿哥的“第一杀”来自一心想让老八继承皇位的大阿哥。
八阿哥的母亲是辛者库出身,没有资格抚养自己生育的儿子,所以老八生下来之后被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抚养,老大与老八有感情。当老大意识到自己与皇位无缘后,扶持老八是再正常不过的操作:就算自己坐不上皇位,也要找个自己人当啊。
大阿哥找到皇阿玛,跟他说:“如果您觉得我不合适,没有问题,皇阿玛圣明,作出判断当然是有道理的。我不合适,建议您立老八为太子。之前看相人张明德给老八看过相,说他日后必将大贵。另外,废太子胤礽,如果您认为他将来有威胁,可以杀掉他。如果您碍于父子之情不愿动手,或者担心史上留下杀子的恶名,我可以替皇阿玛您行万难之事,将来在史书上的恶名,我来替您承担。子替父承担罪过和恶名,那是做儿子的本分,我这个儿子够孝顺吧......”
大阿哥还想再说什么,康熙已经一脚踢过来了:“朕不是你的皇阿玛!你自己兄弟都可以杀,是不是也可以杀朕?你就是个乱臣贼子,禽兽不如!”
大阿哥不光彻底与皇位无缘,在康熙帝龙颜大怒之下,他被革除爵位,也像废太子一样圈禁起来。
因为大阿哥的一番话,老年多疑的康熙自然会想:这家伙极力推荐老八,是不是老八才是“幕后黑手”?老八看着聪明,说不定一肚子坏水......
老八被老大这位“猪队友”坑了一把,估计此时对自己为啥突然之间不被皇阿玛待见了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老八会一头雾水:我到底做错啥了?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怀疑的种子一旦滋生,就会一直存在。
接下来,在康熙帝的重点关注下,老八还是犯错了;当然,是按照康熙帝的考察标准来说,他犯错了。
康熙帝让老四、老八分别侦办与废太子相关的案子,考察他们。既然是考察,康熙对案件本身的详细情况已经了然于胸,就是看两位儿子的表现而已。
老八在处理凌普的案子时,发现这个案子牵连实在太广了,贪腐甚至蔓延到了宗室和顶端的大臣。作为“八贤王”,他爱惜名声,经营人脉,所以不想因为办案牵连太多,得罪人。同时,老八很聪明,意识到“这是皇阿玛的考察”,如果能“通过考试”,太子之位基本就稳了。他会想:皇阿玛希望自己把案子办成什么样呢?
老八认真体会康熙的性格,结合平时康熙帝办事的案例,对凌普的案子给出了自己的判决方案:凌普是太子的人,凌普乱搞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康熙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说明康熙根本就不想处置这些被案子牵连的大臣和宗室们;自己当然要“体会圣意”,对这些人“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于是八阿哥把凌普的贪腐金额少报,把牵涉的官员人数少报,贪腐情节尽量“轻描淡写”。
办案总结交上去的第二天,康熙找个机会将皇子全部都喊过来,当着所有人的面斥责八阿哥,说他“不实在,欺君,故意对贪腐官员从轻发落以收买人心”。因为案子详情是康熙帝早就掌握的,老八查出来的官员贪腐情节明显跟康熙自己掌握的资料不一样,康熙一对比就知道老八“不老实”。
而老四就比较实在,案子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会因为太子倒台或者自己曾经是“太子党”就对曾经是“太子的人”的曹太监“落井下石”或“包庇”。
这里,老八犯了最大的错就是“妄测天心”。皇帝的意图你不要猜,猜测皇帝意图是“大不敬”,甚至是“威胁皇权”的行为,如果你能预测皇帝的行动或者言语,岂不是可以提前做出应对,静等着皇帝落入你事先的算计之中?
老四“大拙胜巧”,秉公办案,证明他没有妄测皇帝的心意,没有去迎合皇帝的想法。同时这也证明了他“无欲则刚”,哪怕太子被废,别人对太子之位有想法,但老四在康熙帝眼里看来是“没想法”的。“除了服从皇阿玛安排,按规矩办好皇阿玛交代的事情,不胡思乱想,不有不该有的欲望”,康熙帝当然喜欢这样的四阿哥。
老八没有通过办案的“考察”,在康熙心里坐实了“不诚实”的印象。那康熙之前怀疑大阿哥要杀死胤礽是老八在幕后做黑手就更有了论据支撑。
次日康熙再召众皇子至乾清宫,说老八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党羽相互勾结谋害胤礽,将其锁拿治罪。向来与胤禩交之甚深的皇九子胤禟邀皇十四子胤禵一同带了毒药前去阻谏。胤禵于言语间冲撞了康熙,康熙帝非常生气,拔刀相向,欲诛胤禵。亏得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众皇子叩首恳求,康熙方才收刀,命诸皇子将胤禵责打二十板,逐出宫去,才算是化解了一场父子间的流血冲突。
鉴于大阿哥提到张明德为胤禩看相,预言胤禩“必将大贵”,康熙帝将张明德逮捕审理。审理结果证实“确有此事”。康熙帝于是说胤禩听闻张明德狂言竟然不奏闻,所以革去贝勒,贬为闲散宗室。张明德之罪极为可恶,被凌迟处死。
这里,胤禩又犯了一个错。皇帝是全知全能的,“凡事不要瞒着皇帝”,张明德给他看相这事是一件极其敏感的事情,他必须得主动向康熙帝汇报。如他没有汇报此事,被人举报给康熙帝或者康熙帝自己知道了,这绝对是大罪过,肯定会被皇帝怀疑“有野心”,甚至“图谋不轨”。
当然,“张明德为胤禩看相”这事对老八来讲,如果向康熙帝汇报的话,非常尴尬。康熙帝可能会怀疑老八“汇报事情本身就是想夺嫡”,“皇阿玛您看,人家看相的都说我有大贵之相,您看着办吧”,一旦康熙怀疑老八用看相这件事向皇上施加压力“立老八为太子”,那老八的下场也是不妙的。所以,考虑到这种风险的存在,老八选择“不向皇阿玛汇报”。
老八的担心有道理,但不是为人臣、为人子之道。正确的方法就是,哪怕有风险,也要向皇帝汇报。至于皇帝会不会因为你的汇报怀疑你,那你都要接受。“雷霆雨露都是天恩”,不能因为你怕皇帝会做出对你不利的决定就向皇帝“隐匿不报”,那是欺君。
看看类似的事情,老四是怎么做的。老四的铁杆手下、得力干将年羹尧大将军曾经给老四写过一封信,信上有“今日之不负皇上,即异日之不负王爷”语句,胤禛立即意识到“这两句话大逆不道”,立即向皇阿玛汇报。作为臣子的,你只能“不负皇上”,“负”或者“不负”王爷这话可不能讲。臣子只能坚持“不负皇上”的原则,也是唯一的原则,如果“不负皇上”这一原则指导下必须得做“负王爷”的事情,那就得毫不犹豫去“辜负王爷”,这才是为人臣之道。
老四向皇上汇报此事,对他自己也是有风险的,但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汇报。是福是祸,由皇上决定,胤禛不会去揣测“皇上将会做出如何决定”,皇上作出任何决定,老四都接受。这样的人臣、人子,康熙帝怎么会不喜欢?
老大和老八都倒了,康熙帝也看到胤礽被废之后皇子们之间的勾心斗角,他不想看到儿子们之间骨肉相残,正好老三奏称大阿哥胤禔与蒙古喇嘛巴汉格隆合谋魇镇于废太子胤礽,致使其言行荒谬。这让康熙帝意识到:或许胤礽本性不坏,他之所以表现失常是受到魇镇的原因,胤礽其实是“受害者”。
另外,太子是康熙立的,培养了三十多年,如果最终证明太子不堪,这相当于打脸康熙,意味着康熙“没有识人之明”,而皇帝是不应该犯错的。所以,无论从一个父亲的角度还是从一个皇帝的角度,康熙都有复立胤礽的动机。
康熙于此期间,对废太子胤礽多加询顾,常有召见,与臣下的言谈中也不时流露出欲复立之意。过了数十日,康熙大概估摸着满朝文武皆对康熙“意欲复立胤礽为太子”的意图了然其心,于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召满汉文武大臣,令众人于诸阿哥中择立一人为新太子。
结果,事态的发展并没有按照康熙的预想进行。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为首的朝中重臣联名保奏八阿哥胤禩为储君,令康熙大感意外。但康熙的本意是“复立胤礽”,大臣们的意见自然不起作用。只是这件事让康熙对老八颇为忌惮。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九,胤礽被复立为太子,八阿哥胤禩也被复封为贝勒。看似康熙要把“废储”风波一张纸掀过去。
在第一次废太子风波中,只有老四胤禛是得到了康熙帝的好评的。老四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争储”欲望;老四对废太子依旧顾念兄弟之情。康熙是皇帝,皇帝可以赐给你一切,但皇帝不给你的时候,你不能去抢,甚至不能有“想要”的欲望;康熙同时也是个父亲,作为一个父亲,他不想看到自己的儿子之间手足相残。
胤礽复立,胤禩复为贝勒,都跟原来一样。老四呢?老四原来是贝勒,经此风波后,康熙封老四胤禛为和硕雍亲王。胤禛的爵位升了两级。这个时候不敢说康熙想立胤禛为太子,但心里已经认可这位儿子了。
但是,胤礽被复立之后,性情大变,大失康熙所望。
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
如果胤礽没有被废过,他跟康熙父子之间不会有猜忌;既然被废过一次,他当然就担心会被废第二次,而历史上“曾经当过太子但没有成功登基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裂隙一旦产生,再怎么补,裂隙仍然都在。作为“废而复立”的太子,胤礽其实面临“两难抉择”:如果表现强势、优秀,他担心皇阿玛怀疑他“出风头,培植党羽、树立私恩”,有“抢班夺权”的威胁;如果表现淡泊,甚至“藏愚守拙”,可能会让皇阿玛认为他“没能力没气魄”,将来担不起大清的江山。胤礽是怎么表现都不好。
在这种强大的心理压力下,胤礽的精神渐渐扛不住了。他的行为和言语渐渐失常,终于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大逆不道的话:“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康熙帝再次下诏废皇太子。
康熙帝第一次复立胤礽的时候,胤禛是投了赞成票的。这次,胤禛断定:胤礽不会第三次被立为太子了。如果说胤禛之前没有“争储”的野心,但从胤礽再次被废开始,胤禛有了野心。这就叫当机立断,不墨守成规。
再废太子之后,东宫位虚,诸臣以为不妥,屡有向康熙谏言早立太子,但康熙俱不置可否。晚年的康熙很多疑,老年人没有安全感,他要继续考察儿子们。
康熙的皇子们不是傻子,知道皇阿玛在考察他们,都谨小慎微。但太子再次被废之后,大家都看出来:皇储将在八爷和四爷当中产生。随着两位“候选人”的出现,围绕着他们自然出现了“八爷党”和“四爷党”。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对八阿哥产生“毁灭性打击”的事件。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在前往热河巡视途中,经由密云县、花峪沟等地,八阿哥胤禩原该随侍在旁,但因当时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三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亲,未赴行在请安,只派了太监去康熙处说明缘由,表示将在汤泉处等候父皇一同回京。这原也没什么,但坏就坏在他托太监送给康熙的老鹰打开来竟奄奄一息,令康熙极为愤怒,认为这是八阿哥对自己的诅咒,当即召诸皇子至,再责胤禩,并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史称“毙鹰事件”。
老八是聪明人,绝不可能送死鹰给康熙惹皇阿玛不高兴,这只能归咎于他运气背,老天不站在他那边。运气这事儿有时候说不清的,就像顺治帝,一路开挂,“捡漏”坐上皇位、坐稳皇位。
经历“毙鹰事件”后,老八在皇位继承上彻底无缘。
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康熙停了胤禩及属官俸银俸米、执事人等银米。胤禩不久后大病一场。康熙表现十分冷漠。不过,虽然康熙冷对胤禩,但胤禩在朝臣中仍有较高威信,如深受康熙帝倚信的大学士李光地,在康熙五十六年仍然认为在康熙帝的所有皇子当中,八阿哥胤禩是最贤能的。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十二日,九卿等以请立皇太子之名上折请安,意在让康熙立八阿哥为太子。康熙帝手书谕旨,予以驳斥。
晚年康熙的心态:皇子越是表现出对储君之位的欲望,康熙就越反感他。他认为有如此表现的皇子“功利心太重”,没道德没感情。
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十四阿哥胤禵以抚远大将军的身份西征。出师礼极为隆重,用正黄旗纛、亲王体制,称大将军王。当时“抚远大将军”的推举,康熙帝也是在朝堂上公议,让大臣们举荐的,有人举荐老四的、有人举荐老八的,也有人举荐老十三的,最后康熙帝敲定老十四。大清国那么多官员,能站在朝堂上的都是老狐狸,立即把这件事解读成“康熙在选继承人上对老十四有意思”。
老八立即拥立老十四,这是自己的“好哥们”。老十四曾经为老八求情,差点被康熙拿刀砍死。
老四对于自己落选“抚远大将军”一事处之泰然,还画了一幅将西藏包括在大清版图内的画送给皇阿玛和十四弟,祝十四弟旗开得胜。
无论皇帝如何安排自己,自己都接受,都满意,都仍然希望皇上办的事一切顺利;无论兄弟们如何表现,都不争,都对兄弟有感情,这样的胤禛,康熙帝是喜欢的、放心的。
胤禛对康熙帝来讲有三重身份:康熙帝的“铁粉”,康熙帝的“无论雷霆雨露都感念天恩”的忠诚臣子,康熙帝的“对父亲孝顺对兄弟有感情”的儿子。这位儿子如果继位,会维护老爹的圣明形象,会爱惜兄弟,不会让皇子们在康熙帝身后骨肉相残。
当然,从老四的角度,他已经把握准了康熙的脉搏,他一定不会流露出半点“争储”的欲望,这就是“不争之争”
当了六十一年皇帝,长期处于权力巅峰的康熙在晚年最需要的是“做个普通人”,享受家庭温情,天性人伦。
那一天,老四说,自家花园里的花开了,特别鲜艳,皇阿玛您操劳国事累了,想请皇阿玛去雍亲王府上赏花,散散心。康熙欣然应诺。
在雍亲王府的花园里,老康熙遇到了聪明伶俐的亲孙子弘历。爷孙两个真情流露,安享天伦。
打“亲情牌”,让四阿哥给这场“夺嫡”大战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弘历很得康熙喜爱,被康熙接入宫中亲自抚养。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驾崩在畅春园。临终遗诏“传位皇四子胤禛”。传位遗诏以满、汉双语书写,诏书上有胤禛的名字。这绝不可能是胤禛将“传位十四皇子”改为“传位于四皇子”。而九门提督隆科多舅舅的“保驾护航”让康熙帝遗诏得到顺利执行,四阿哥胤禛继承大统,就是清世宗雍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