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分析 | 深度聊一聊2024年北外MTI初试真题

教育   教育   2024-04-12 09:28   上海  

这是 高翻考研 发出的第 566 文章

2024年统考初试结束后,我们发布了上外MTI回忆版初试真题和分析,点击这里可以阅读。

年后忙于初复试备考课程,虽然已在寒假初试课程里精讲了真题,但是公众号还没有发出北外MTI真题分析。今天我们再聊一聊北外MTI初试真题。

开始之前,还是照旧提醒一下:北外高翻学院、英语学院、专用英语学院的翻译硕士(MTI)专业,无论什么方向,初试都是共用一套试题的。

文末有彩蛋,记得看到最后。

以下为正文,欢迎阅读。



2024年北外高翻MTI初试真题全科分析

by  Sistine学姐 胡学长

特别感谢帮忙回忆题目的小伙伴们


翻译硕士英语


一、真题分析

1. 阅读理解与单选题

和前两年一样,翻硕开篇第一大题,是阅读理解,5道题,20分。
虽然文章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但从大家的回忆来看,这篇文章的段落、观点都很清晰,主要探讨的是人使用技术改造自然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段落基本是遵循时间线逻辑。
我们直接看看这五道单选题的回忆版题干。


  1. Which word is the synonym for sustenance?


  2. What do butterflies feed on in nature?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rguments could not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4. How does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es affect the natural world?


  5.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how should humans live with nature?


从提问方式上看,第一、二道题是对核心概念和重要细节提问,sustenance本身就是指果腹的食物。结合大家回忆出的细节,文章开头可能提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起初就像是动物(蝴蝶)与自然的关系一样。蝴蝶吸食花蜜,人类狩猎采集,都是依靠大自然获得食物,维持生计。

根据这几个关键词,我们找到了好几篇相似的文章。比如这一篇的标题,就用到了sustenance这个词,强调自然是人类获得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 相似题材来自local.fo

后面三道题,和去年设置基本一样,考查文本话语逻辑的推论(inference)。做的时候先要看清楚是选“能”还是“不能”,读题注意不要读反了。

从策略上来说,像这类推论题,读选项时要仔细分析是否存在对原文内容的扭曲(distortion),不能单纯找关键词去“定位”,认为文中“提到了”就对。

比如,要做到排除模糊项,可以先看主体是否张冠李戴、概念范围有无扩大或缩小,再看相关性和因果关系有没有混淆,时态有没有错误,最后再去确定这一问题作者在文章里有没有讨论过,我们有没有错误地依据自己的“常识”在理解选项。

北外往年的阅读理解题,也出过更难做的首字母填空。但2021年起,阅读理解就一直用的是选择题,选材也不是太生僻。2022年阅读材料讲的是大脑的可塑性(plasticity),2023年的阅读材料是讲疫情下企业和政府的网络安全风险管控。

从难度上说,这类阅读题文章材料虽然不难,但是题目里可能会设置逻辑陷阱、偷偷加难度,如果当时没分析出来,分也会不太好拿全。

2. 翻译划线句子(英译中)

阅读理解之后,是句段翻译。6句英译中,共计30分;2段中译英,共计20分。

先看第二、第三大题,英译中。两道大题各对应3句话,一共翻译6处划线句子,共30分。

英译中句子翻译这次的选材来自我们的老朋友Aeon网站,讲的是睡眠,名为Broken sleep,发表于2014年。Aeon网站经常会把往年的好文章重新登到主页上推荐,这篇就是11月左右挂出来的。如果有时不时逛逛Aeon的同学,考前可能就正好看到过这篇。

▲ 图源:aeon.co
划线部分是从文章中间,Ekirch提出分段式睡眠(segmented sleep)的模式开始,略去了作者讲个人经验和现代时间观念的引入部分。

六处翻译都是围绕Ekirch的观点划线,句子都比较长,有的地方划一句,有的划了两句。

第一处划线部分讲了Ekirch认为,就像其它动物和昆虫一样,人并不是一定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也不是本来就得“睡整觉”。第二处指出Ekirch在梳理文献时的发现了各种语言中,“第一觉”“第二觉”都是在过去很常见的说法(ordinariness)。第三处进一步补充,过去人们常常在半夜醒来。

从出题的角度来看,这三处重点考查对逻辑的理解。比如第一处得译清楚Ekirch的观点和大众观念相左;第二处重点是Ekrich读完文献后,得出的结论是过去大家都不睡整觉;第三处的难点是做好断句,可能还需要调整一下原文的语序。这三点之间也是有明确的逻辑承接顺序的,理解的时候不能只顾单一段落。

第四处讲到人们往往在半夜醒来后“挑灯夜战”。有同学说自己瞪大双眼看了好几遍。


For those who indulged, however, night-waking was used for activities such as reading, praying and writing, untangling dreams, talking to sleeping partners or making love. As Ekirch points out, after a hard day of labouring, people were often too tired for amorous activities at ‘first’ bedtime (which might strike a chord with many busy people today) but, when they woke in the night, our ancestors were refreshed and ready for action. After various nocturnal activities, people became drowsy again and slipped into their second sleep cycle (also for three or four hours) before rising to a new day. We too can imagine, for example, going to bed at 9pm on a winter night, waking at midnight, reading and chatting until around 2am, then sleeping again until 6am.

划线部分意思很明确,忙碌一天后,大家睡好了第一觉,正好就可以阅读、写作、祷告,还可以说说话、过过性生活。看来在这一点上,古人和今人都一样。不知道大家读到这儿,有没有想到精读课那篇关于文艺批评的文章“Critics are getting less cruel. Alas”。

▲截图来自2023年胡学长团队全年课程

10月份第11节英语精读课程PPT


当时,大家读到这些文人之间互相撂狠话的段落时,也一时间不敢相信作者的尺度。但作为读者(译者),读到是什么,就该写什么。考场上也一样,千万不要读出来意思,却不敢写。

第五句讲到了现代人睡得越来越晚,半夜做的事往前移了。第六句说到历史名人怎么在黑夜里沉思。

Ekirch found that references to these two sleeps had all but disappeared by the early 20th century. Electricity greatly extended light exposure, and daytime activities stretched into night; illuminated streets were safer and it became fashionable to be out socialising. Bedtimes got later and night-waking, incompatible with an extended day, was squeezed out. Ekirch believes that we lost not only night-waking, but its special qualities, too.


Night-waking, he told me, was different in nature from waking during the day, at least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s he found. The third US president Thomas Jefferson, for example, read books on moral philosophy before bed so that he could ‘ruminate’ over them between his two sleeps. The 17th-century English poet Francis Quarles rated darkness alongside silence as an aid to internal reflection.


这两句考的主要是重点词汇incompatible和ruminate在语境中的解释:incompatible只要在写的时候表达出,“半夜醒来”做事和晚睡的安排和晚睡矛盾了,就可以;而ruminate也不用翻译成咀嚼回味,写出琢磨、思考就行。


3. 翻译段落(中译英)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四、五两道大题的中译英。这两段话是各10分,共20分。
过去几十年,西方国家一直把中国视作改革开放的“模范生”、发展中国家的“好榜样”。中国的合作伙伴遍天下。中国是全球投资的热土,外国人蜂拥而至。中国的投资并购受到世界上的广泛欢迎,中国人浩浩荡荡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创业发展。中国向外国大把地买买买,外国向中国使劲地卖卖卖。但在今天的地缘政治环境中,这些盛况已成过去。

西方国家出于地缘战略竞争的考虑,把中国这个昔日的合作伙伴标定为了“战略竞争对手”,不断予以打压和遏制。对中国的贸易加征不合理的关税,设置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动不动就搞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限制关键核心技术向中国出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大幅减少,对中国向西方国家的投资提高进入的门槛,把中国的企业一批接着一批地列入制裁名单。
这两段话摘自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在第89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The 89th International Forum on China Reform)上的致辞。根据太和智库官网 ,此次论坛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日报社、中国公共外交协会联合主办,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China in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 Opening-up and the World)。
虽然这两段话整体风格偏口语,内容也比较平实,但我们翻译的时候还是得准确。除了保证关键概念的译法、拼写,可能还需要多考虑一下时态、主语、断句的问题。
拿时态来举例,第一段讲过去几十年的情况,段末讲“盛况已成过去”,那么第一段用现在完成时就会比一般过去时更准确一些。第二段虽然开头没有写明“如今”,但这里很显然讲的是眼前的变化,有转折、对比的意思。
因此,第二段的描述可以用一般现在时,到了后面“列入制裁名单”还可以考虑进行时,体现这些行为还在延续。如果时态用得准确,这两段话的意思会译得很清晰。反之,如果全部用过去时和完成时,就需要添加大量的时态指示词,我方的态度也会变得不明确。
当然了,在考场上时态、主语和断句问题大家可能没太多时间去细想,但最基本的判断要对,比如第一段全是围绕“中国”在国际上受欢迎,第二段是围绕“西方国家”的行为在谈,补充主语、切分句意的时候就不能弄反了。
最后两大题是英文摘要和英文总结,各15分。
4. 英文摘要
编写英文摘要这道题,要求和往年相比有了一点点变化。之前都是要求写150词,这次说得比较模糊,让大家把字数控制在原文的一半。这篇报道大概千字,对应到摘要,就大致是四五百词上下。

“老中铁路帮助我实现梦想和追求”

——一名老挝青年与老中铁路的故事


过去几十年,西方国家一直把中国视作改革开放的“模范生”、发展中国家的“好榜样”。中国的合作伙伴遍天下。中国是全球投资的热土,外国人蜂拥而至。中国的投资并购受到世界上的广泛欢迎,中国人浩浩荡荡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创业发展。中国向外国大把地买买买,外国向中国使劲地卖卖卖。但在今天的地缘政治环境中,这些盛况已成过去。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间,中老铁路跨越山河,实现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同时带动许多老挝青年踏上梦想的人生舞台。


“老中铁路帮助我实现了梦想和追求。”24岁的凯发(Kaifa)是老中铁路有限公司琅勃拉邦维保管理中心的调度值班员。他家在偏远的沙耶武里省,那里与泰国仅隔一条小河。凯发的很多伙伴中学毕业后就去泰国打工。但是凯发不想去泰国,因为他有着不同的梦想。


“十年前,有不少中国公司到老挝来建设大工程,那时候我就想跟着中国公司学技术,”凯发说,“而到老中铁路工作,是我在学生时代就有的目标。”


2016年12月,中老铁路全面开工建设。2017年,凯发考上苏发努冯大学,这所大学坐落在中老铁路经过的老挝北部古城琅勃拉邦。看着学校外来来往往的建设者,凯发当时就攒着一股劲儿。“当有机会去中国留学时,我毫不犹疑地报了名,并选择了铁路工程专业。我一直就对工程专业着迷,但是在老挝很少有这个我们急需的专业的毕业生。”


2018年,凯发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留学。梦想启动了,凯发不敢松懈。“刚到中国学习时,眼看着知识就在眼前,但令人着急的是,我的中文底子太差。所以留学的第一年我决定,假期留在中国、不回老挝,一定要全力以赴先把中文学好。”


一个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没有被辜负,凯发顺利通过了语言关,最终学有所成,2021年回到老挝应聘到中老铁路工作。凯发说:“那时候学的知识现在实际工作中都用得上。”


“我的工作有点难。”凯发说,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仍有距离,不过他会尽力向中国同事学习。“他们总能找到让我能懂易会的方式教我,我也像对待师傅一样尊重每一位中国同事。”凯发2022年顺利转正定职,并因为工作能力突出被提拔为工班长。


“我为自己到铁路上实现目标而自豪,我的家人也为我有机会参与这么大的工程而骄傲,”凯发说,“老中铁路让老挝百姓旅行更舒适。当我看见村民们坐上便捷的火车,我更觉得幸福、自豪。我们能看到,火车站周边发展起来了,不少人在那里有了新的生计。”


梦想没有止境,凯发有一个终极梦想:“我和我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学习技术知识,直到成为铁路专家,把老中铁路维护好、运营好!”

这篇材料选自新华网“一带一路”频道,主要讲的是老挝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技术,回到老挝后,积极投身中老铁路建设、努力工作的故事。这篇报道保留了很多凯发的原话,有点访谈的感觉,但又夹杂了记者第三人称评述,所以在总结的时候,要留意人称的变化。

从摘要框架上来说,这篇报道的主要段落,都是凯发在回忆学生时代到中国求学,再回到老挝工作的个人经历,时间跨度比较长。所以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分成两段。

前半段对于留学经历的概括,主要是摘取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信息,比如凯发在2017年看到铁路后决定学工程专业,然后2018年到中国留学,学习中文和专业技术,2021年学成回国找工作。

后半段讲工作,要注意体现凯发对待工作的踏实态度。比如凯发的进取心,以及他看到老中铁路拉动当地经济后,愈发坚定了自己的工作目标和价值。

这些经历如果是直接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去写,可以全都用过去时。但如果中间大家想保留凯发的话,引号里面的内容,合适的地方可以直接用一般现在时。比如,凯发讲到向同事学习,和讲到看到村民坐火车的地方,就可以用一般现在时。

像这样的新闻通讯稿摘要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总结(summary),由于文体特殊,出题目的是考查大家对于外宣材料的功能以及重点信息的理解和把握。

既然原文的目的是宣传先进人物,用个人的视角来侧面体现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对于老挝的利好,那我们写完的摘要也要具备这样的功能。篇幅简短易读,有一定的故事性,更要体现积极的国际文化传播。

5. 英语写作

最后一题英语作文,要求是200词,15分话题是互联网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结合互联网谈一谈你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看法。

这个题目乍一看是比较简单的,毕竟网络上存在的问题,大家都很熟了,但要结合立法来谈,可能就稍微点难度。但这个词数要求放在这里,也不是希望大家深入展开大聊特聊,只是需要转化一下思路,结合立法监管的方向来写即可。

按200词来“三段论”计算,引入和结尾段基本可以一笔带过,共用50个词。开头可以先一句话,简单说明立法的目的是为了在网络环境中保护未成年人。

中间主体段可以践行“一拖二”的模式,写一个20词的主旨句(thesis),提到两个方面,也就是具体的立法规定从哪里着手。比如,列举游戏里的防沉迷限制、内容年龄分级制。然后配合两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结合一个例子,比如讲一讲时长和暴力镜头等等,词数控制在65个词上下。

最后再写一个总结句,总结前两点,并提出这样立法可以起到规范青少年和网络之间关系的作用,这样就是比较合适的内容、字数分配了。

总而言之,这样的小作文(mini-essay)考查的并不是语言是否优美,或者例子是否新颖,而是大家短时间内迅速搭建逻辑框架、输出有效相关信息的能力。这种拿起一个话题后,迅速拆分、组建、匹配的意识,平时要在阅读外刊时多多练习。

二、历年题型变化

看完2024年的真题,我们再一起梳理一下北外MTI翻译硕士英语考过的题型。

2019年起,北外MTI初试不再考二外。当年,原本二外这一科改为翻译硕士英语,官方提前发布了翻硕英语样卷,题型是词汇基础(双选题,选两个同义词)、阅读理解(两篇单选题、两篇问答题)、英语写作(400词)。

2020年,翻硕英语一科的题型再次调整,包含词汇基础(英文术语填空)、阅读理解和翻译(翻译划线句子)、英语表达(英文句子改错、英语作文、英文摘要)。

2021、2022年初试中,翻硕英语一科的题目基本上沿用2020年的题目设置,但客观题比例增加。调整后的题型为阅读理解(单选题,且以词汇题居多)、翻译划线句子(英译中)、英语表达(选出最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选项、英语作文、英文摘要)。

2023年,这一科删掉了10分的英语表达单选题,增加了中译英段落翻译,其他题型与前两年一致。

2024年,题型和2023年完全一致。经过几次调整后,现在的题型是阅读理解(5道,20分)、翻译划线句子(英译中,6句,共30分)、段落翻译(中译英,2段,共20分)、英语作文(200字,15分)、英文摘要(字数为原文的一半,15分)。

三、备考建议

近几年北外MTI初试三科中,翻译硕士英语是变化最多、题型最复杂的一科。

但从整体来看,经过这几年的调整,现在这一科目前的分值比例在“输入”和”输出“这两大块上正好实现了完美的五五分:

阅读理解(20分)和英译中翻译划线句子(30分),着重“输入”;

中译英段落翻译(20分)和后面的作文摘要看“输出”(30分),着重”输出“。

从变化趋势来看,北外翻译硕士英语这一科的难度变得更合适了。

例如,前几年的英文句子改错、选出最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选项相对比较简单,而术语首字母填空则又难度过大。

其次,这一科对篇章的关注度也更高了。

例如,去年的英译中翻译划线句子是给出的是整篇文章,要求考生在不连续的段落里翻译划线句子。今年选的则是中间的主体部分,文段是连续的,句子之间的关联也更紧密。

又如,2023年时第一次在翻译硕士英语里考查中译英,选了4个独立的句子,全部出自类似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话题分别是乡村振兴、农业、养老、反腐。但是今年选的则是一篇报道中的两个连续段落,两段话讲了过去和当前国际经济局势对比。这也体现了出题者对篇章的关注。

另外,在英语写作和英文摘要这两项上,我们建议大家在平时在读外刊或者读中文时政新闻的时候,多给自己提问题。提了问题之后,就把问题当做作文题,尝试在短时间内写出“一拖二”的框架,或者口述出这一篇报道里的重点内容。这样的练习可以锻炼我们思考的速度,提升观点的逻辑性。复试阶段的口译、演讲、问答题,也可以这么去准备。

▲ 一个好段落由 “观点、例证、论述、衔接”构成(PEEL method)

整体来说,在备考上我们的战略是不变的。不管是输入还是输出,英译中还是中译英,都先把握整体、跨段落的逻辑理解,再追求表达用词、语言语法上的准确。逻辑的练习要在日常的阅读中强化意识、不断训练,而术语和固定表达就是下功夫去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关于北外MTI翻译硕士英语科目,先说到这里。大家如果还想阅读更多文章,可以搜索关键词。


英语翻译基础

一、真题分析

今年英语翻译基础一科的题型,和去年相比没有变化,还是30分的词条,60分英译中,60分中译英。

1. 词条翻译

先说词条翻译,大家可以先扫一眼这30个词条。

   

  1. OPEC

  2. BRICS

  3. BRI

  4. SDGs

  5. UNEP

  6. ChatGPT

  7. Green methanol

  8.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9. Internet of Things

  10. Virtual Reality

  11. Global Security Initiative

  12. Craftsmanship spirit

  13. Renewable energy

  14. Bio-medicine

  15. Supply chain

  16. 纳米技术

  17. 基因编辑

  18. 疫苗接种

  19. 监事会

  20. 干细胞

  21. 上市公司

  22. 文化霸权

  23. 智慧城市

  24. 碳中和

  25. 小微企业

  26. 量子计算机

  27. 网络空间治理

  28. 主权国家

  29. 国际秩序

  30. 历史唯物主义


感觉如何?是不是还挺友好的?

不能说能拿满分,至少绝大部分我们都听说过。

早些年,北外的翻译词条有时涉及医学、法学术语,或者商业行话,难度较大。但是从近几年开始,词条翻译中绝大部分词条都变得比较日常,有国际组织名称,也有时政科技热点。不少同学感慨,翻译词条的难度降低了。

但考得不偏,不代表就好拿到分。词条是一分一个,稍有错误,就会影响准确度。比如,Global Security Initiative是“全球安全倡议”,不是别的提法;ChatGPT耳熟能详,但是中文译法是什么呢?

我们平时在记忆的时候,不能只是印象里知道个大概。一定要看清楚、记准确。否则,到了考场上,感觉自己会,但又不确定自己写得对不对,会很影响考试的心态和节奏。

2. 段落翻译

今年英译中一共是400字多一点,中译英一共是600多字,都是60分。

英译中60分,3个话题,每个话题下2小段,一共6段话。中译英60分,3个话题,3段话。

我们一起看看回忆版真题。

I. Comparative evidence is also growing to show why countries decide to remove legal barriers for women. Policies empowering women strengthen the economy and are critical for lasting progress in development. Slowing global growth, the rising risks of climate change, conflict, and the lingering effects of COVID-19 have dealt a major setback to this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 with disproportionate effects on the lives and livelihoods of women.


Equal treatment of women under the law is associated with larger numbers of women entering and remaining in the labor force and rising to managerial positions. It generates higher wages for women and facilitates more women owning a business. Reforming in ways that encourage women to contribute to the economy as employees and entrepreneurs will both level the playing field and make the economy more dynamic and resilient in the face of shocks.

第一部分英译中的材料选自世界银行集团(WBG)的系列研究Women, Business and the Law 2023。该项目主要跟踪全球的法律体系对女性的生活、职业发展的影响。考试选择的这两段话是摘自研究的执行摘要(executive summary)开头,介绍了当前女性法律权利实施现状。
▲ 欧盟官网转载WBG研究报告

执行总结本来是供各行业领袖、专家读完后直接做决策的重点内容,但这段话开头第一句其实是从后文剪切后放到这里的,第二段开头还删去了一句关于本研究的介绍,所以大家读的时候可能觉得有点割裂,但翻译起来问题应该不大。

II. Since its inauguration in 2018,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CIIE) has emerged as a defining platform symbolizing China’s dedication to promoting high-standard opening up and sharing development gains with the global community. The CIIE embodies China’s commitment to driv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ooperation aimed at collective prosperity.


The CIIE signifies China’s support for multilateral trade and determination to uphold free and open markets amid rising protectionism. By providing businesses worldwide access to China’s vast market, the CIIE enables deals worth billions, allows debuts for thousands of new products and facilitates participation from over 100 countries in each edition. The CIIE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 that creates vast opportunities for global enterprises, even attracting companies from countries with tense political relations with China. Hence, the CIIE reflects China’s adherence to advancing high-standard opening up that imparts benefits across national boundaries.


第二部分英译中的选材来自《中国日报》国际版的一篇评论员文章。两段话概括了进博会的意义,强调了进博会旨在“推动高水平开放”,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 图源:China Daily (Global Edition)

像这样的外宣文本再译回中文,主要是考查大家对于相关政治话语的熟悉程度。当然,这对于我们平时的练习选材来说也是一个启示。除了练习原汁原味的外刊文章,我们也可以关注中国媒体的海外版。这些文章一般由中文母语者主笔,再由英文母语者润色,也是很棒的学习材料。

第三部分英译中的选材和第一段类似,来自联合国环境署(UNEP)《2023气候适应差距报告》(Adaptation Gap Report 2023),也是摘自执行摘要(executive summary)的部分。

▲ 图源:UNEP 官网

因为这份报告是有官方中文版的,我们就顺手把对应文段贴出来,供大家参考大意和关键表述。像这类文本,可以发挥的空间较少,在考场上主要是得把关键概念译清楚,把句子写完整。

III. While global average temperatures are already exceeding 1.1°C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 current plans reflected in the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 are putting us on a path towards 2.4°C–2.6°C 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


虽然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C以上,但当前国家自主贡献正计划使我们走上本世纪末气温升幅达到2.4°C-2.6°C的路径。


Even if the rise in temperature eventually slows as a result of more ambitious collective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orts, climate risks will accelerate with every fraction of a degree because of the compounding and cascading nature of climate-related impacts.


即使升温速度最终会因更加雄心勃勃的集体减缓气候变化努力而放缓,但由于与气候相关的影响具有复合性和连带性,温度每升高一点,气候风险就会加速袭来。


Residual climate risks — that is risks remaining after ambitious adaptation efforts — will persist even if the Paris Agreement goals are reached. Residual climate risks, in turn,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both economic and non-economic losses and damages. This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accelerating and scaling up both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action, to respectively avert catastrophic climate change and minimize the climate impacts that remain.


剩余气候风险——即在作出雄心勃勃的适应努力之后仍然存在的风险——也将持续存在。反过来,剩余风险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和非经济的损失和损害。这表明了加快和扩大减缓和适应行动的重要性,以分别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存在的气候影响。此外,还必须更加注重具有预见性且公正有效的适应行动和支持。

再接着是中译英材料的回忆版,话题分别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国式民主的两层含义、九寨沟的高山湖泊。

IV.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平均10%以上的高速增长保持了30多年,被国内学者称为“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在世界经济增长史上,许多国家高速经济增长都不超过十年,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巨型经济体,高速经济增长超过了30年,形成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是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中国经济增长充满了“矛盾”,“不可能”,“不寻常”和“反逻辑”。

第一部分中译英围绕中国经济增长奇迹(China’s growth miracle)展开。这段话整体都是对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增长模式的积极肯定。

我们在寒假课程里精讲了这段材料的翻译,其中一个难点是“高速经济增长”的处理。不难看出,这个词反复出现,想要翻译得精简一点,需要稍微多花点心思。

比如,原文说到“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巨型经济体,高速经济增长超过了30年”,前文已经提及“高速经济增长”,我们翻译时可以考虑写成:However, China, as a vast economy, has managed to do so for over 30 years. 用to do so去代指已经出现的sustain high-speed economic growth。

V. 中国式民主是生活化的民主,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民主在基层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中国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是人民在农村、城市社区和企业实现当家作主权利的制度保障。其次,民主在各个层面的工作领域都得到了比较切实的落实。在各级领导干部的选任过程中,民主测评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推动这一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第二部分中译英选自人民网“理论频道”,讲的是中国式民主的优势,指出生活化的民主包含制度及其落实两方面。

这段话有不少术语,翻译时要注意。例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grassroots self-governance system)、民主测评(democratic evaluation)、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the system of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political consultation)。

关于民主这个话题,推荐大家阅读《中国的民主》白皮书(China: Democracy That Works)。当代中国特色话语外译传播平台网站上有中英对照版,里面有不少相关表达可以积累。

▲ 图源:当代中国特色话语外译传播平台

VI. 九寨沟的美首先在于色彩缤纷的“海子”(高山湖泊)。在翠绿苍茫的原始森林中,数十座雪峰高插云霄,峰顶终年雪光闪闪。100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就像颗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山谷中。这些湖泊相传是男神向女神求爱时送给她的100多面镜子。小的只有半亩左右,大的达千亩以上。湖底为乳白色的可溶性石灰岩,湖水清澈见底,蓝天、白云、雪山、森林倒映湖中,五光十色,美丽如画。沃诺色莫山旁边有著名的五花海,湖面圆形,据说是女神沃诺色莫梳妆时用的镜子。

第三部分中译英考查的是旅游文本,语言表述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前面的几段话风格迥然不同。但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整体思路是一样的:先尽可能译出原文中的信息,再考虑能不能体现语言的风格。

在这一段中,重要的信息有两点,一是湖泊的数量、大小,二是在神话传说中,湖泊是用来求爱的镜子。至于一些考场上不能查证的细节,比如“可溶性石灰岩”“沃诺色莫”“五花海”,尽量描述清楚即可。

单位的处理也要注意。“小的只有半亩左右,大的达千亩以上”,我们在寒假讲解真题时提供的参考译文是:The smallest is only about half a mu (a mu is about 667 square meters), while the largest exceeds a thousand mu. 在括号里补充信息来解释“亩”,是较为规范的译法。考试时可能做不到准确解释,但平时的练习里依旧要尽量规范。

二、历年题型变化

北外英语翻译基础的题目变化,主要集中在题型上。

2014年之前,一般考查多个话题的段落翻译,就像今年的真题。

2015至2022年,翻译科目改为英译中、中译英各一篇,而不再是多个话题。

以2020到2022年的选材为例,连着三年都是翻译全文,或者翻译部分段落,且英译中分值较低,中译英分值较高。

2020年,英译中是罗马帝国改宗基督教(50分),中译英是程颢的识仁说(70分)。

2021年,英译中是消除极度贫困(50分),中译英是“新型消费”加速畅通“内循环”(70分)。

2022年,英译中是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50分),中译英是考古学(70分)。

但在2023年,翻译一科改成“拼盘考核”。英译中、中译英各占60分,并且待翻译的段落不再是从单篇文章中选取,而是从不同的话题里节选。这意味着,翻译一科总共涉及六个主题。

2023年英译中的话题是梦天实验舱、能源危机、亚洲经济复苏;中译英的话题是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亚洲海洋旅游发展、明朝书画。

2024年延续了2023年的题型设置,英译中的话题是立法与女性的平等待遇、中国进博会、气候变化;中译英的话题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国式民主的两层含义、九寨沟的高山湖泊。

三、备考建议

北外的翻译一科里,词条占30分,有一定分量。这种考核形式简单直接,备考方法最好是融入日常学习里。

我们建议大家从备考初期开始,就结合日常阅读,按主题积累一些高频出现的双语概念、知识,牢牢打好基础。如果不知道有哪些主题,可以先直接从北外历年的真题着手,把那些概念先自己分类、查证、整理一遍,再边读边补充。

毕竟每个人的知识储备情况不同,可能你眼中某个领域的常识,对于另一个同学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我们也一再强调,像是翻译硕士热词打卡这样的短期活动,大家可以在临考前参加,用于查漏补缺。但平日里,我们一定要自己勤快地去记背、整理,不要等到考前才动身。

段落翻译这部分,虽然北外是以“拼盘”的方式出题,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在日常练习里多练篇章。只有练习篇章才能积累相关的知识和观点,这样到了考场上,即便是只有部分段落,也能比较轻松地理解文意。

2023年的全年课程里,我们练习过中国经济、性别与政策制定相关话题。在2024年的课程里,我们将继续以真题为依托,关注正在发生的大事小情。

▲截图来自2023年胡学长团队全年课程

7月份第20节中译英课程PPT展示翻译疑难点

▲截图来自2023年胡学长团队全年课程

3月份第22节英译中课程PPT展示学员作业修改

在具体的练习执行上,我们在上外真题分析篇里聊过,除了尽可能练习不同主题、风格的文本,最根本的思路是要建立起一套输入、查证、审校译文的流程。练一篇就是一篇,稳扎稳打,“地毯式”地解决问题。

下面聊最后一科。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一、真题分析

1. 名词解释
一共50分,每题5分,没有什么变化。
学员帮助我们回忆出的是单独的名词。为了模拟考题形式,我们进一步造了句,为每个词汇提供一定的语境。


一、解释划线名词(50分)
1. 纪传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史书体例。
2. 《理想国》探讨了理想社会的构建。
3. 客家人以其独特文化著称。
4.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
5.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6.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世界。
7. 爵士乐充满了即兴创造。
8. 薛定谔的猫是量子力学的悖论。
9.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重要手法。
10. 奥运会是世界性的体育盛会。


名词解释是北外考了多年的题型,并且还在2022年初试之前公布过样题和参考答案,答题思路比较明确。


往细处去说,名词本身又能分两种情况。

种是列举类的名词,例如“五礼”,只需要列出包含什么就好,这对考生的记忆能力和能记住的细节要求甚高。

另一种是普通名词,就像上面考题里的十个名词,涉及人物、书籍、科技等各类话题,可以说是无所不包。这种名词的答题方法也可以总结出来,一般能写出五六个得分点就够了。

再说考查的范围,那么无非中外古今。近几年考得都不偏。例如,今年就是中国古代加外国古代,再来一半的现代名词。

名词解释有难易吗?当然有。

就像刚才所说的,如果得难一点,就多考列举类的名词,因为很难记得特别准确或者,多考一点古代的,少考现代的。

不过,还是不要考那么难了吧,现在的题目就挺好的。不管有没有专门复习到,考生都能展开说说。

接着是应用文写作。

2. 应用文写作
应用文写作是40分,可能是考研初试里最简单的题目。


二、应用文写作(40分)


北外英语学院教授王明将开一场学术讲座,请写一份宣传海报(400字)。

应用文最重要的其实是格式。只要你能把各方各面的格式都照顾到了,正文内容正常发挥,一般都能得高分。

北外的应用文考试一般考得比较大众,例如征稿启事、志愿者招募通知,都与校园生活有关。

平时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北外官网的新闻,特别是文化、翻译类的。倒不是说北外会从官网出题,而是说多了解北外的校园生活,可能落笔的时候会更加有话可说。

3. 大作文
大作文是60分,和往常一样。分值也没变化,800字左右。


三、议论文写作(60分)


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意思很好理解,我们在中学时期都学过《庄子·逍遥游》,这段话的大意是:

鹏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来自网络)

写作方向有很多,可以对比着写小大之辩,可以单向发挥写个人如何突破自己局限。

显然,后一种写作方向更容易落笔。首段联系材料,快速引入,中间几段展开论述,最后收尾。典型的议论文写法,不再赘述。

二、历年题型变化

多年以来,北外的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题型一直比较稳定。

名词解释有一点变化。以前50分对应25个名词,每个名词只有2分;现在稍微调整了一下,50分对应10个名词,每个名词分值达到5分。

应用文写作的话题考过校园外的,近几年以校园内的为主,更贴近日常生活。

大作文考过命题作文,近几年都是材料作文,发挥空间更大。

三、备考建议

按计划,今年由胡学长全程负责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这一科的备考,就聊聊课程里的备考思路。
我们安排了两条主线,一是百科知识,二是汉语写作。
百科知识的摄入分两块,一种是靠阅读化解百科知识难以积累的问题,另一种是在考前通过社群查漏补缺。
汉语写作的复习也分两块,一种是在阅读名家作品时积累素材,另一种是给定写作范围和材料,专门练习写作。
例如,我们最近在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边积累百科词条,一边增长见识、积累观点

▲截图来自2024年胡学长团队全年课程

4月份第6节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课程PPT

很多同学备考时,喜欢短期背下来一些词条,等考完试可能就不会再看以前的学习材料了。当然,作为权宜之计,这无可厚非;从长远来看,这样复习并不划算。
考研复习也只是学习的一个阶段,如果时间不算紧张,不如用长线思维和办法来化解冷冰冰的知识。等考完试之后,这些用心学到的内容对我们的发展也会大有裨益

最后的话


写到这里,加上题目本身的字数,已经有近一万三千字了。

每年北外MTI初试结束,我们都会写一篇长文来分析考试内容。

今年我们先在寒假精讲了真题,同时写作这篇长文。与以往不同的是,因为做了一遍题目,在思路讲解和方法分析上,可能会更加有话可说。

前几天北外出录取结果了,我们学员的发挥也可以说是非常亮眼,录取的人数多,高分的同学也多。

喜报戳这里:北外MTI考研出结果了!多位学员总分第1第2,以及更多好消息

备考是一段漫长的旅程。如果不把它当成一段苦旅,而是当成个人提高的重要手段,那么这段旅程就会更加丰富多彩。

每年我们也都是把上课当成自我学习的重要途径,今年也会继续与大家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

如果你身边有同学备考翻译硕士专业,欢迎随手把这份长文分享给ta。

那么,我们下次再见!


🚌
加入我们
4月份课程发车
加入2024高翻考研全年课程
一群认真的人,认真做一件事


- 彩 蛋 专  -

添加胡学长个人微信chairmanhuhaitao

发送我们约定的暗号 真题

可领取精简版真题PDF

新朋友记得附一段个人介绍

记得给公众号添加星标🌟

以免错过通知

高翻考研
本公众号虽然名为高翻考研,但分享有关语言和翻译学习的一切。胡学长的高翻中国团队在做MTI全年课程的同时,还会组织真题精讲、翻译热词、百科词条、复试冬训营等社群活动。胡学长团队仅此一家,别无分身。让我们一起提高能力,顺便通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