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看错,《经济学人》也会犯语法错误

教育   教育   2024-06-21 08:31   上海  

这是 高翻考研 发出的第 585 篇文章
今天分享一件有趣的小事情。
《经济学人》近期某篇文章这样写道:
▲《经济学人》网页版截图
原文是“including Siemens, a engineering giant”。不难理解,“Siemens”后面跟的是同位语,用来补充说明。
但要注意,由于“engineering”的发音是以元音开头的,那么它前面的冠词不应该是“a”,应改为“an”。原文写错了。
《经济学人》有印刷版和网络版两种形式。一般而言,如果出现这种错误,印刷版是没法修改的,只能在后面一期勘误。
▲《经济学人》印刷版截图
网络可以随时更新,但是目前《经济学人》并未更新,应该还没有发现这个小问题。
还是要特别提一下:这篇短文不是要上纲上线给外刊纠错毕竟,每天与文字打交道,出现一些此类小问题实在太正常不过了。
但我还是想就这件小事,展开聊聊个人想法。
首先,我们可以猜测一下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
结合日常经验来看,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很可能绞尽脑汁,反复修改。写到Siemens,难免要搜索一下这家企业的介绍,读到类似于维基百科里的文字“a key engineering company”,便想着不如把这个表达拿过来用用。修改的时候,把多余的修饰词key删除了。改来改去,却记改冠词了
又或许,作者本来写的是“a multinational company”,但觉得“multinational”多余,不如删去,换成“engineering”,来描述企业的业务范围。但改完修饰词却忘记更新前面的冠词,因此造成了本文所指出的语法问题。
其次,校对编辑的流程可以更好。
编校人员可能没有以朗读的方式来审核这篇文章,也许是觉得自己的作者不至于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吧,检查的时候就没在这种地方多加留心。不得不说,最近欧洲相关的新闻实在太多了,编校时也难免看得“乱花渐欲迷人眼”吧。
另外,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假如初稿里出现了这种语法问题,校对时其实不太容易检查出来。就好像陷入到了思维定式里,不容易跳脱出来。如果增加AI审校环节,兴许会更加保险。
有趣的是,《经济学人》音频版并没有出错。朗读者似乎是语感使然,读成了“an engineering giant”。朗读者甚至可能都没注意到这里有问题,靠着本能直接跳过去了。
这件小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我想,可能有以下两点。
第一,用眼睛看,与用嘴巴读,是两种不一样的校对方式,后者有时更好。
大家自己写完文章、做完翻译,可以读一读自己写下的内容,说不定能发现隐藏的问题。有时候,某些单复数问题、冠词问题,只是看,也许看不出来。但如果读,就更容易发现问题。
第二,我们可以借助AI来校对自己的文稿。
前文所提的冠词问题,AI很容易识别出来。不只是冠词,其他语法问题,也可以借助AI来审校。但也要注意,AI有时候还是很保守的,会给出一些让原文表述变得不那么灵活的建议,因此我们也要自行鉴别AI给出的意见。
做语言文字工作的朋友,可能会一不小心染上强迫症的习惯。为了避免写错东西,常常要绞尽脑汁。希望我前面的一点点分享,能提供些许节省脑汁的思路。
多说一句:语言文字方面的强迫症,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而不应该是我们对他人的要求。文字工作者要包容这个用词不准确、大小写不统一、标点杂糅的现实世界,学着放过他人,也放过自己。
最后,如果你有平时常用的方法习惯,欢迎留言分享。我们一起改进学习和工作流程

🚌
加入我们

6月份,与我们一起备考高翻
万字深度聊一聊2024年北外MTI初试真题
2024年上外高翻MTI初试真题全科分析

📕
近期更新
《经济学人》用这个短语,描述法国政治
讨论不同群体的看法,这个小词太好用了
《玫瑰的故事》用这个单词,埋下分手伏笔

苹果要把AI融进自家产品,外媒用词很形象


高 翻 考 研
ID: MTI_China
本公众号虽然名为高翻考研
但分享有关语言翻译的一切









高翻考研
本公众号虽然名为高翻考研,但分享有关语言和翻译学习的一切。胡学长的高翻中国团队在做MTI全年课程的同时,还会组织真题精讲、翻译热词、百科词条、复试冬训营等社群活动。胡学长团队仅此一家,别无分身。让我们一起提高能力,顺便通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