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万字经验帖|从信科院到上外高翻笔译,这是一名跨考生的心得与技术
教育
2024-09-02 09:31
上海
这是
高翻考研
发出的第
594
篇文章
今天更新的是202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
MTI
英语笔译考研经验帖。作者MarikO同学总分前十,是胡学长团队的全年学员,先后报名过初试课程、热词社群、百科词条社群、复试冬训营课程等。
本文经授权,以原创形式发出。
作者本人的
🍠
号是“
MarikO
”(ID:
MarikO_zlx
),他平时也会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欢迎围观。
另外,胡学长团队的9月份课程即将开始,
戳此了解详情
。
从信科院到上外高翻笔译,
这是一名跨考生的心得与技术
经验帖 /
MarikO
同学
文字编校 / 胡学长
胡学长团队出品
引子
距离出成绩已经过去了多月,但直到7月初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才觉得像个“凭证”,有了它才可以放心地写下自己的经验贴。
因为时日已久,很多东西其实已经开始忘得七七八八,一点一点在写的时候追溯之前的回忆和日常,也许也不能完全复现自己的备考方案,只能尽可能总结得周全。
1 / 个人概况
高中读的是……理科班。
学了两年生物竞赛,没搞出什么成绩,高二下回归主业考过年级倒数第二。
英语成绩尚可,不过也不是说霸占年级前排那种——学校里神仙太多了。
大学在某所双非语言类强校读……信管。这甚至还是在计算机大类呆了一年,转专业失败后,想尽可能避开代码&编程所选择的“最优解”。
本科期间选的净是些跟经济管理贴边的课,专业成绩一般,绩点也不高,也没拿过什么跟英语有关的奖项或奖学金,不过英语考试类的成绩还凑合(四级655六级587专四忘了多少分)。
冬奥会期间,在张家口冬奥村当志愿者时确定了要考研的想法。
最开始要做随队翻译,但队伍(只有两个人的某非洲国家)没来,于是在TPC中心打杂,主要帮着处理一些沟通翻译问题。
期间认识了一名在对外经贸学口译的老师,几次交流后,她觉得我可以试试去考她所在的学校和专业。正巧大学宿舍的卫生间贴着一张不知多久的口译培训机构广告,每次都能和广告纸上的“超高时薪”字目相对,说不心动,那肯定是假。
于是,下定了决心,去考上外的MTI。
(对外经贸:
不是,哥们儿)
一战时,考的是上外的口译方向。
大约从4月就开始正式备考,不过成绩十分惨淡,排名91还是93来着,直接初试就被刷。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第一年考完时就已经觉得自己够呛了,因为各科都准备得不够充分,进而导致心里没底——学习时长乍一看不短,但有效时间并不多,并且练习量过少,也没摸到什么高效的方法。
同时,在学校备考的环境条件也一般,12月初还阳了十来天,不过比较幸运没啥不良反应,统共就烧了五个小时。
总而言之,第一次没成完全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二战时,仔细思索了一下能力(笔译有基础,口译完全陌生)、爱好倾向(喜欢摆弄文字大于喜欢跟人周旋)、接受程度(没有三战的心力,进了口译也多半卷不过其他人)和现有资源(手上当时有本译作待出版)等方面,决定转考笔译。
前半年主要在忙毕业相关的事情,只是间歇性看看外刊看看书复活脑子。7月开始正式二战备考,8-11月合
同落地开始翻译书,期间研究过出国读研但最终放弃这条后路,国庆节后全面脱产备考。初试排名20以内,复试发挥不错,拉了自己一把,最终总排名前十。
2 / 一点注意事项……?
在我看来,MTI考研只有两种出题风格:
一种是上外,一种是其它。
和其他学校对记忆背诵方面普遍有较大要求不同,考上外的话,除了政治这一科,几乎不需要去死记硬背什么东西。
上外的考试风格非常活,题目设置也简洁到令人发指,考的就是临场发挥+过往积累+翻译学习理念是否和上外match。
因此,这篇攻略基本只适用于备考上外的MTI相关专业,而不太适合借鉴来备考其他院校。
除此之外,我自己也绝对是那种非典型的考生,备考风格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尤其是日常节奏方面),还是要多看看其他各路神仙的经验贴,拿我这篇当个辅助就好了。
03 / 关于报班
报班这件事,我觉得见仁见智。
如果你是一个超级自律,能够一步一步严格遵循计划备考的那种选手,或者说一战时报过班,该怎么考大致都了解,能够做到比上课的练习量更大,那么我觉得不用报班;或者说,在最后一两个月报班查漏补缺一下,了解一下自己哪儿还欠点,就可以了。
但如果你是一战生,或者是像我这种离MTI专业十万八千里的选手,那么报班就很必要了:
它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你带上规范的MTI备考节奏,减少前中期抓瞎的可能性。同时,报班也能够提供一定量的练习与批改机会,对于行动力不足&日常比较忙的考生来说尤其有用——事实上,把每节课上留的问题、作业和额外材料都认真地整明白,就已经需要很多的时间了。
我自己的话,两年以来都报的胡学长团队的课程(一战4-12月,二战7-第二年3月),基本是跟着课程的节奏复习,并以此辅助构建学习计划。好用,爱用,敏感肌也能用(bushi)。
04 / 信息整合—横跨四门学科的技术
如果让我给上外初试找一项最重要的备考技术,那在我看来无疑是搜索、阅读、整合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上外考试不拘泥于死记硬背的东西,视野往往放得很宽广,有时甚至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os:
这材料都是从什么旮瘩缝儿里选出来的)。
同时,从这两年的题目角度来看,上外也有相当一部分考题着眼于考试当年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思潮,在很多题目上都会考到一些接地气的东西(基英的作文和翻译那科尤甚)。
作为对策,大量的阅读与整理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先说一下我自己素材积累的媒介。
外刊与国内英文媒体:
经济学人——主要用来掌握世界范围的热点动向,尤其是欧美地区和日韩的经济动势。用于积累摘抄的内容不多,不过用词值得学习。
China Report & Beijing Review——能够学到不少精妙的表达,有效避免中式英语问题;同时,英文媒介使得它探讨问题的“胆子”稍微大一些。
Sixth Tone——澎湃旗下的英文媒体,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英文新闻渠道,一直看到考试前。不同于经济学人等一众外刊,ST上面的英文用词平实简练地甚至有点朴实,但这种论述写作和翻译的风格某种程度上讲更适合应考。更重要的是,ST上面既有对时事的报道,也有对社会话题的深度探讨,并且不仅仅是“什么热门研究啥”,而是持续性地关注一些暗暗涌动在生活底色之下的,富有人文主义色彩的话题——譬如女性与女性主义文化、社会的适老化与残疾人友好改造、当代婚姻制度、教育与人口问题、乡村镇与城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等等。ST+板块的文章还都是从中文公众号推送翻译过来的,可以对照着练翻译。
公众号类:
界面文化——对它的喜爱大概跟对ST的爱差不多,原因也类似:上面有太多对文化与社会尖锐又有料的讨论以及思考,可积累的内容非常之多。格外推荐“编辑部聊天室”这一板块,里面经常会有一些“反直觉”的思考角度供以充实自己的素材库。
看理想——跟界面文化差不多的感觉,我自己感觉对社会经济、哲学内容、复杂的争议性话题和女性议题的探讨尤其精彩。
另外,三联生活周刊、
外
刊
翻译
类公众号、
科技类公众号,都比较多,也可以看看。
再说使用的工具,以及一点方法。
我使用的东西其实很简单——
一个
石墨
文档用来摘抄一些可用于作文论述题的语句;
一个
幕布
用于对一个点/新闻话题整理相关要点。
除此之外,就是用好网页收藏夹以及微信的收藏系统。现在回想的话,其实可以用其他什么app来对各个重叠的话题进行关联,这样也能增加材料的适用面和灵活性。
整理的话,大概就是在读到相关话题的文章后,先进行精读,确保能够把这一篇东西的结构理顺,找出其中可用的点,之后再根据关键字去搜素其他信源相关的讨论,并加以补充。
如果文章中有总结性的语句,甚至可以摘抄完浅浅背一下,之后一旦碰上可以直接“拿来主义”。
同时,做完的素材框架也最好能够符合议论文写作的分点要求,便于往考试作文里“移植”。
如果里面涉及到重点名词,也可以顺带着积累词条/翻译要词。
▲部分整理过的内容
备考期间,我平均每天至少有1-2h花在整理信息上,而自己建立的素材库也在几乎所有学科上都发挥了作用(政治的时政,基英的作文,翻译的用词译法学习,汉百的论述简答题和作文)。可以说,这是我二战成功最成功的技术策略。
05 / 政治
一战时,政治这一科我考得很惨,甚至可以说差点就要不过线——但考虑到我11月末才学完一轮,背诵手册完全没看,大题看了一晚上,能考好才是见了鬼。所以,在二战时,我格外注重政治的学习时间,确保不在这一科翻车。得益于一战,对政治里面的考点基本都有印象,第二年学的时候没有那么吃力。
7-10月,我跟着徐涛的强化班课程过完了整本教材,同时在精讲精练上画出了重点加以复习,刷完了第一遍1000题,照着答案把错题又重新复习了一遍;在考试大纲公布后,又按照新的要求学了一遍新东西。
10-11月,由于大量的心思放在翻译项目上,这期间没有看政治。不要学。
12月初,处理完翻译书的任务之后,开始把大量时间放在政治这一科上。先是一边照着徐涛公众号上的肖秀荣的背诵笔记复习,顺带着做了190题,之前1000题里的错题,以及徐涛的练习题,同时把时政相关的东西也给学明白;确定知识点能够记牢之后,开始做肖八和徐六的选择题,并且对照着讲解视频把错的地方都研究明白,同时把一些帽子题之类的给记牢。肖四到手后,开始做选择,离考试还有四天开始跟着小红书上总结的重点攻略,开始结合肖四与徐涛的带背手册开始背大题,只着重背了最有概率考的题,最后基本都押中了。全程没有用过别人的政治课程材料,或者小程序之类的东西。
第二年的政治比一战时高了十分,目前想的话,
主要是这两点
:
首先,选择题一定得做好。选择题做好=细细碎碎的小点都掌握,哪怕大题答得一般,也能给自己赚回不少分数。因此,我在备考期间就是奔着选择全对来准备的,上了考场也尽可能保证了速度。
其次,大题一定要有的放矢的背。这种抓重点的策略不仅是在题干里,同样也是在题目本身上:如果时间紧,那就着重背那些最有可能考的话题。另外,市面上的课程超级多,想全都看完做完基本是不可能的,把最核心的材料用好就够了。
6 / 翻译硕士英语
翻硕英语是我唯一一科二战没有第一次高的科目(低了七分),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时间把控一般+外刊精读的时间没有一战时候多,阅读的效率降低了一点。
上外的科目二题型非常非常简单,基本就是一篇阅读出几道主观题+作文。阅读文章的内容比较“偏门”,但外刊读得多的话肯定也见过相关内容,然后作文考的点基本就是意料之中的AI相关。
在阅读方面
,如
果跟着
胡学长团队
上课的话,课上的学长学姐会非常细致地教会你如何精读一篇文章,如何写summary之类,同时还会提供大量的衍生材料。但是,仅凭课上的物料是不够的,还需要自己在课下继续看外刊。
我自己的话,
最主要使用的是
Aeon网站
,基本做到了逢更新必看,跟考试相关文章必精读的程度。
▲
Aeon网站
首先,Aeon上的文章大都很长,短的3500词左右,平均不到5k,最长的甚至读过8600词的文章,对阅读速度和阅读耐力是非常好的锻炼——直到复试前,我仍然在靠读Aeon文章来保证自己的阅读效率。
其次,Aeon的文章大都围绕着一些抽象的话题(文史哲自然科学什么的)展开,内容理解上也比较有难度,读得多了之后再看一般的外刊会觉得理解起来特别容易。
除此之外,Aeon的文章还按照行文层次来进行段首字母大写,算是练习对文章进行分层时的一点小帮助。用网站上动辄大几千字的文章来做总结练习,同样是一件极其有趣味(让人想死)的事。最重要一点,它不用梯子,省事儿……
当然,外刊必须广泛涉猎,我在读的时候也没有只看一家的内容。
细分的话,我看外刊大概分四种内容:
①Aeon & Sixth Tone
:
前者是起到“锻炼作用”的网站,后者则是我用于了解国内社会新闻和社会趋势最主要的渠道。
后者的词汇句法简洁巧妙,读的时候也能顺带着练习写作和翻译。
这两项我初试阶段一直在读,并且在复试前一个月也没断过。
②经济学人,China Report:
这些外刊我大致看到10月中旬,主要用于了解国外的新闻趋势,同时在经济学人的专栏板块里学习句法。
当然,有很多极为巧妙的用法,也并没能在朝夕之间学会。
③大西洋月刊,纽约客,哈佛商业评论:
基本是在7-10月中点缀着看,作为某些议题上的补充材料,或者用于练习长阅读能力。
④另外,我自己还比较喜欢汽车文化,所以间歇性的在看EVO & Octane;这两家杂志的车评写得非常好,文风老道精彩,几乎可以当阅读练习来看了。
我阅读的策略大概就是“宁精不滥”,在避免材料过载的情况下把重要的专题相关内容给精读掉。至于阅读时间,我一般靠这个来活跃脑子,每天起床后&吃完午饭后各看1h左右。
11月后开始严格遵循考试时间学习,外刊的时间挪到了下午三点左右,同时也开始根据上外的题型更多地进行总结和题目练习,会一边看文章一边思考“都能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玩意拷打我,让我飞起来”。
在写作方面
,我除了上课每周一次给的题目之外,并没有进行更多的练习。不过,虽然考试时能够用于写作的时间也就一小时出头,但在课下练习时我常常用数倍的时间来进行构思与寻找选题,力求每一篇都能在事后当范文来背。
在每堂课下发作文题目之后,我一般会先打开自己的素材库,看一看有什么可以引申使用的内容;如果没有的话,就先在脑子里思考一下题目,之后再在自己的几个常用信源里搜索相关文章,整理其中的要点。
我很清楚自己的作文在用词方面不占优势,句式也不一定比别人多漂亮,因此就在选题上下功夫,争取让每篇范文的选题足够新颖又能够切题,并且还有较强的延展性,可以用于其他题目中。
举例来说,关于厕妹/投厕相关的素材既可以用于网络暴力相关题目,又可以和未成年人心理、亚文化、女性主义等等延伸开;而有关于citywalk的素材,既可以用于写城市身份认同、资本的概念构造,也可以用来写语言的化用和文化交融,既可以批判社交媒体的打卡式旅行让citywalk变得千篇一律,也可以对专业化的citywalk团表示赞赏。
▲之前
的素材积累
在背单词方面
,我只用了墨墨背单词背了专八词汇以及一部分GRE词汇,并没有进行更系统的学习,不过倒是在12月跟着课程一起复习了全年的热点词汇。
至于语法方面
,一战时自己有精读过张道真的《实用英语语法》,二战时并没有看啥,有问题就靠Grammarly插件纠正学习。
我自己实际上在此之前并没有背单词的习惯,语法方面也几乎全凭语感,这方面实在太玄学,能给的建议很有限。
可能还是就要靠多阅读吧,多读多写,语法相关的东西基本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推荐书目:
《实用英语语法》
Writing Tools
The Elements of Style & On Writing Well——两本都涉及写作里文字细节,遣词造句,语句方面的知识,还蛮好用的,不过我二战时为了节省时间没有重读。
7 / 英语翻译基础
翻译这科……实际上没有什么别的诀窍,就是靠量变引起质变:做得够多,对自己练习材料的剖析达到一定量,就能够逐渐感觉到翻译水平的提升。
一战时,我几乎没有认真做过什么翻译练习,尤其在汉译英(CE)方面畏难情绪很严重,考试时估计也背了不少分。二战时,虽然在初试阶段我自己练习CE的材料也不多,但由于按照老师上课时讲的复盘方式进行复习,自觉还是有提升的。
很幸运,二战前期自己加入了一个很大的字幕组,得到了能够翻译一本有关汽车文化的书籍的机会,于是就等于在8-11月期间进行了7.5万英文字数的EC练习。事实证明,练习达到一定量后,对语句翻译的反应速度和对语病用词的敏感度真的会上升好几个量级。
如果说这一趟下来对EC有什么感触,那就是要在备考的同时保证一定量的高质量中文输入(尤其是好的译作),从中跳出顺句驱动的模式,并且切身体会两种语言行文的细小差异,否则转化出的也只是带有翻译腔的“伪中国语”。
至于CE,一开始我跟着课上的练,每周自己再练习一篇,但觉得效果一般。后来,
按照学长姐批改时说的方案走之后
,感觉自己有了很大提高(所以在这里也比较推荐报班学翻译):
①先自己纯手写翻译一遍
②打到word文档里,用插件筛最基本的语法问题
③在上课时先对照着上课讲的版本,改出一个“一改版”(
一改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
④提交,并在返回后对照着修改意见进一步升级成二改版,疑难处学习文件夹里其他人的翻译思路。
对照着参考答案自行思考,而后再等批改反馈进行修改的过程尤为有用,因为这样发现的都是自己找不到改不出的问题,并且不照搬参考答案也不会让自己的译文完全不像自己的风格。
当然,即使不跟着上课,自己跟着一些练习材料学习也是可以的。但无论是自己练还是跟着上课练,
自己都总结了一些可以注意的地方
:
①早点开始手写练习。
上外的科目三翻译量不少,我第一年考试的时候就因为几乎要没写完慌个半死,于是在二战开始就全程用白纸练,顺带着也注意了书写方面的问题。
速度一开始会很慢,慢慢来,基本到11月就不会担心写不完的问题了。
②早点开始视译训练。
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我自己的翻译方法实际上和视译类似,而这也给复试备考降低了一点难度。在第一遍通读材料的时候,脑子就可以高速运转思考如何翻译,甚至可以把一些“灵光一现”的点记载草稿纸上,留待之后参考。
③不可以依赖GPT练习,但完全可以善用GPT。
诚然,照着ai翻译的话自己的水平永远得不到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主流ai(尤其是某些国内大模型)在EC/CE方面的能力实际上相当惊人。我自己特别不擅长公文/政论方面的翻译,之前练习的时候就经常先自己翻译一遍,然后看看GPT翻译的样子进行修改,最后一般都和官方英文文本能有80%相似度;同时,有的时候遇到一些想不到如何转化成英语同义词或富有中文特色的表达,我也会借助GPT进行辅助学习。
④记得复盘!
时不时回头看看自己之前翻译的材料,有些甚至可以重做,最好是可以以月/半月为单位进行回顾。(而且回顾的时候还会有某种满足感——“哇,我七八月份都写的什么鬼东西xx”)
书籍的话,我使用过阅读过的大概有如下: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在CE方面帮助很大,尤其是7-15章的内容
《中式英语之鉴》——古希腊掌管CE简洁的神。二战时我没有读原书,而是找了相关的培训课(其实就是把原书里的要点和题目摘出来)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实用翻译教程》——EC做到后期,又看了书对自己的翻译能力进行升级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高级汉英语篇翻译》——前期练习的时候学习了一些里面的材料,不过对上外的考试风格来说,其实有些老了
不过,光看这些书籍其实能提高的十分有限,至少我一战时先看了书,也没觉得有什么大进步。最好的方法,也许是在自己进行一段时间的翻译练习后,再带着一脑子的问题与实操经验去书中寻求启发和纠正。
8 /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初试前差不多一两个月就大致知道上外这一科的题型今年要大改,不过拿到手之后还是吃了一惊。
惊讶过后,随之而来的是放松和暗喜:
题目大变,肯定别人也都吃一惊,大家彻彻底底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距离考试结束还有20分钟,实在检查不出啥东西,提前交卷离场,最后比去年高了30分;
当然,主要也是因为之前考得太烂了,外加今年是换题型元年,所以我估计上外有意降低了一点难度。
由于题型改变,之前备考的许多方法在接下来可能就没那么适用了(譬如说议论文写作与词条积累方面),不过有的方面还可以继续沿用。
在文言文方
面
,我在考试前两个月把《古文观止》里面感觉可能考的文章都精读了一遍,重新找回一些读文言文的“手感”;虽然上外今年给的文言文句子都比较熟悉,但不排除之后有变难的可能。
至于简答小作文的东西,感觉在备考时一方面需要跟时政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简单来说就是中国今年啥事儿大,哪个地区交流多,就多看看相关的内容(譬如去年的欧盟),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这些话题主动进行延伸的思考和积累,确保看到相关内容时能写上言之有物的四五百字,并且不仅仅是罗列材料词条。
当然,虽然上外目前来看是不考大的议论文了,但议论文的叙事结构仍然可以变成简化版本活用于新的题型里。
总的来说,上外的科目四不仅坚持,而且加强了之前出题的风格——好像卷子上所有的东西都在之前每天所学的材料里见过,但没有任何东西能直接背了照搬。
虽然考试前自己也看了一些书(《乡土中国》《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中国文化要略》《中国故事怎么讲》)和一些公众号,但到最后感觉“都没用”。最好的办法,可能还是按照之前信息积累整合的方法,做一个有心人。
9 / 复试相关
一战时的经历实际上没有什么经验之说。考完当天就觉得“哈哈,丸辣!”,然后之后的复试班也上得没头没尾。
今年的话,因为觉得自己状态比较稳,所以初试完紧接着就报了胡学长这边的复试班课程,并且一直跟着节奏上课,没有说等到出成绩后再学习。不过,真正开始上强度也是出成绩之后。
备考复试时,我的学习日均时长比初试还短一点,除了最后几天,日均不到5h样子(包含上课),整体的节奏还是比较悠闲的,大量的时间用于看杂书、爬山徒步、写公众号等等,笑死。
备考期间,除了跟着上课的内容走之外,我主要在两方面下了功夫:一是坚持长篇内容的阅读训练,二是提高自己的翻译效率。
在阅读方面,自己在这个阶段不再像之前那样会花大量时间积累话题的引申素材,但仍然会留意最近的一些新闻,了解相关内容的英语表达。这一阶段,我的外刊摄入只保留了Aeon,每周会上去看看文章,巩固自己的长内容长信息处理能力。
而在翻译方面,我回顾了上课时练习过的那些材料,同时针对汉译英内容做了一点特训(虽然也没说提高太多,这玩意也不是俩月就能突飞猛进的);后期,则是照着别人的视译练习训练自己的速度,针对上外考试风格有的放矢,对新闻评论和一般文章,以及和生活关系较近的话题着重进行练习(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押对了)。在这期间我也重新快速回顾了一下之前看的翻译理论书,不过后来证明对上外的复试作用很有限。
除此之外,在上课方面,我也没有完全按照课程的节奏和安排走,而是按照笔译的需求进行了“自适应”——由于复试要照顾到很多备考口译的同学,里面会有大量同传交传以及演讲等方面的内容,但对我这种考笔译的来说,还是觉得留更多时间给视译练习比较好。
另外,上课的话多半会有一起练习的搭子,两个人的练习节奏也很重要:
如果大家都能按时写完做好交流,那对学习的帮助真的非常大。
至于复试现场的话,我能想到的只有一点——不要害怕。不要害怕题量大小,不要害怕在场的老师,跟他们平等地交流自己的翻译思路就可以了。面试时我几乎跟教授老师们唠起了嗑,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几近欢乐的讨论氛围也许是自己复试高分的一大原因。
一点题外话。
考研出分那天,我还在上海。等出分等到吃不下饭,下午实在饿得受不了,准备出门去环贸iapm附近的小团圆糖水铺吃东西。
记忆里,先是短信发到手机上,随后在陕西南路7号口的电梯上打开手机查到了分数。看到数字的那一瞬间没有很激动,但也悄悄抚平了一会儿心绪;虽然现在想想,也可能是饿过头导致的心慌。
那家店的杏仁露、白雪黑糯米和杨枝甘露真的真的真的很好吃。后来去上海出差,又去吃了一趟,撑得大半夜满地乱走消食。
10 / 备考中的其它考试……
对于MTI考生来说,CATTI多半是逃不掉的话题。对于目标是上外的考生来说,考CATTI的话可能需要补课一点政经材料的“套话翻译”,其它的方面可能也大差不差。
我自己的话,一战时报名二笔结果忘了交钱日期,二战时觉得会分散精力+与上外考风比较不同也没太关心。等之后研究生阶段补上吧。除此之外,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也可以一试。拿奖与否不重要,就当是得到一次练习机会。
不过,如果你有兴趣之后搞搞英语教培,或者想给自己留一个出国的后手,雅思托福什么的可以试着考一考。就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基于备考上外的经验完全裸考的话,阅读和写作基本是可以平推的,甚至于说可以“降维打击”,唯一需要下下功夫的可能就只有口语。(如果不是两篇作文各写超了120+词,也许写作能拿8而不是7.5……?)
11 / 备考生活与心态
再次声明,我觉得我备考的思路跟一般考生比起来真的算“游手好闲”的,而且直到现在我也在和焦虑之类的问题作斗争,所以某些地方的参考意义不一定很大,还请依照自己情况来看。
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
考研初期,我也曾经对着网上各种早六晚十的考研作息表发怵,会想“我是不是要按照这些前辈的方式才能考上”。然而后来我发现,只有顺应自己最适合的节奏来学习,效率才能高——对我来说睡好大过天,那如果前一晚熬夜了,第二天九点起也无妨;之前就保持周四提前“下班”休息的传统,那备考期间也保持;下午脑子最迷糊,那就把最容易的事放到下午。不过,考虑到四科考试的时间,我仍然推荐大家按照考试的时间来分配学习时间(上午学政治翻译,下午学英语和汉百)。
②做时间与计划的主人,而非奴隶
很多人都用过一款时间记录软件Forest,我也不例外。一战的时候,每天最大的目标就是刷够八小时学习时长,为此常常在图书馆待到关门,时长不够甚至回宿舍接着刷。然而,不知不觉中,我的备考计划却变成了为app里的森林服务:我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看理论书籍或者外刊,或者抄写笔记,虽然刷时长很轻松,但对能力提升相当有限。
于是,在二战的阶段,我没有给自己设定过高的每日时长,而是设定了下限(至少要学够3h)和上限(学够9h就可以休息休息了),让正反馈来得多一点。事实证明,这个方法确实很适合我:我的日均学习时间并不长,但如果保证了效率,保证在学的时候心无旁骛,脑子开S++档,效果实际上比之前熬时间要好得多。
做学习计划其实也差不多。最开始,我太想压榨自己,把计划排得满到做不完(除非一天里只点外卖,保证早起,一天无手机消息打扰,不去锻炼),to-do list越攒越长,压力超级大。对于这个问题,我后来做出的调整,就是让计划表仅仅作为一个把步骤记录下来的表单,而不是每日需要完成的清单;只有在那些有时效要求的事情上,我才会标上ddl。尽管现在我仍然会做计划表,并且偶尔还会给自己上压力,但这种处理方法还是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自己变得过于紧绷。
③保留能让自己休息和开心的习惯
对于我自己来说,出门溜达看风景、看电影和吃点好的是能够放松的手段。几乎每周我都会抽出一天或者半天出门吃顿新东西,然后找部电影看。考试前一天,我还特地开车去了海边看了看雪景,稍微放松了一下。后来想想,如果不去溜达那么一下,放松一下紧绷的心态,可能第二天的发挥真不一定会更好。
④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坚持运动
二战时我经常一个人住,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开火做些东西吃。
诚然,从备菜到刷碗的这一趟步骤都比较费时间,但我也把它们视作上午学习后的某种休息,很有效的让脑子转换状态;
同时,自己做饭还增添了某种“生活感”,让自己没有被纯粹的学习工作异化。
当然,如果是在学校的话,做饭这件事就很难了……但是也可以认认真真吃食堂or点外卖!
至少可以主动去避免压力下的高油糖或者暴食行为。
至于睡觉……简单来说,宁可把事情放到第二天做,也不要熬大夜;宁可睡到八九点自然醒,也不要睡不够强行把自己薅起来。睡足之后的效率,和没睡够的效率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当然,无论之前生物钟有多离谱,临近考试一个月(甚至更早)就可以开始按照考试调整作息了。
一战的时候从4月到年末,我在宿舍涨了差不多30斤,但这没有运动的时间好像也没在成绩上体现出来;二战时,从八月开始认真进行体重控制,重新捡起来羽毛球并坚持每周游几次泳的习惯,再加上徒步爬山等等,在基本没有控制饮食的前提下于考试前减了差不多15斤。有一说一,我真的很推荐游泳,因为在水池里既适合思考一些学习遗留问题,又适合什么都不想完全放空。
⑤从信息到工具,宁简勿繁
一战期间,为了保证能够学得尽量完满,我几乎看遍了所有能找到的上外经验帖,一篇篇照着找齐了里面的书籍和材料,PDF看都看不完。然而,过多的信息带来的问题就是难以找到重点,而上外恰恰没法靠书海战术来搞定。
所以,在二战期间,我大幅缩减了自己的材料数量,并且精简了自己的信息流,确保自己不因为过多的信源而分心,把手上仅有的材料练精即可。这个办法极大程度上缓解了我的不安,我在二战期间再没有因为“如果少看了这个考试会不会xxx”而担忧过。同时,我也没有仰赖过多“现代化”的做计划app,系统自带计时器+一张计时用excel表+Sorted+一张手写的阶段任务单子就解决了需求。至于那种繁杂到仿佛要带货的学习plog攻略……还是看看就好了吧。
⑥至于心态……
直到现在,我也在和焦虑作斗争,甚至会因为一些小事睡不着或者上火。这可能是我考研直到现在仍然无解的心理问题之一。思来想去,我唯一能给出的小建议,可能就是让行动大于内心小剧场——先做点啥,一边做再一边想。焦虑的话,就找到最紧迫的任务开始做;不想学的话,就找点容易的做;真的累了,那就毫不犹豫地休息。只要稍微做一点事,焦虑感就会有所缓解。
后来想一想,考研这趟路上,会让人担心的东西实际上太多太多了,但如果仅仅是害怕的话,到最后仍然得不到什么。能够完全心里有底去考试的人,大抵是没有的;所以,只能一次次送走再迎来那些恐惧、不安、焦虑、嫉妒乃至恨意。
然后步履不停。
12 / 如果你是二战生
我觉得但凡动过心思想要二战的考生,都应该在心里仔仔细细问这些问题:
我真的应该/需要读研吗?——读研究生,究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还是仅仅为了一个研究生的名分?如果现在的工作也相当不错,或者有能力留学读个很不错的学校,那也不必重返这条赛道。人生的路不止一种解法。
我真的一定要考上外吗?——如果自己善于背诵,善于翻译官方口吻内容的话,那分明是天选的北京翻译院校学子,上外的考风反而不对路。上外的确是个很显眼的符号,但符号不该成为追求的唯一动力。
我真正适合笔译还是口译?——仅仅奔着未来“起步价高”去考口译的话,备考过程会非常痛苦(尤其对跨考生来说);而如果只是为了逃避较高的报录比而选择笔译的话,反而会耽误能力和才华。
外界的干扰我能否处理好?——脱产与兼职,几乎是每个二战人都必须处理好的问题。同时,在毕业之后,选择什么样的地方备考(独立房间/图书馆/付费自习室/考研营……)也需要考虑好。
如果这些问题都能有明确的答案,那么二战不过就是考研上岸之路的下半场。不过,既然已经打赢了复活赛,有的放矢显然比零帧起手更有效——思维导图、白纸分栏、mindnote,随便怎么整都可以,但一定要花一点时间找到失利的核心原因,思考自己一战时每一科乃至每种题型都有什么可吸取的教训/可继续保持的优势,整理出来,然后转化成定制版的学习计划在日后实施。然后,尽全力创造最适合自己的备考环境,找到舒服的备考节奏与时间安排,do it。
当然,二战我觉得还是可以考虑的,三战什么的就一定要更谨慎地思考了。至于四战甚至五六七八九的,我是真的不建议……过长时间得不到正反馈,真的很容易将人的生命力磨灭殆尽,或者将人异化成唯成功论的偏执狂。换条赛道,也许一下子就能凸显自己的长处了。
13 / 写在最后
考研的攻略到这里其实就写的差不多了,能称为“干货”的部分也就是这些东西。说实话,写的时候我都一直在思考:我自己的经历,真的能给人以参考和借鉴吗?
考研说到底,是书写只属于自己的私人叙事。
回想起自己考研的这一路,我实际上是非常幸运的。我的家里人一直支持着我义无反顾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以前曾经无数次因一意孤行而失败过;我的大学导师尊重和支持我选择与计算机截然不同的一条路,并且发自内心地期待我做出什么成绩;我的大学好友在一起备考的过程中也找过我聊过不少天,大家互相扶持着一起二战上岸。
最重要的是,我最好的朋友——当然如今叫女朋友也可以——自始至终支持我追逐这看似疯狂的梦想,并且从未有过怀疑地相信我。如果没有她,我可能就会选择去留学,而不会为了离她更近一点选择all in上外。考研这条长长的路让我们足够了解彼此,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比社交媒体上那些男男女女更适合被叫做“队友”。能够从相隔千里的二次元同好变成一起备考的研友,再发展成爱人关系,可能是我考研路上最大的幸运。
▲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的瞬间
但有时候,因为大大小小的运气时不时眷顾于自己,便会不由自主地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不够格去学翻译。
哪怕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也常有夜不能寐的时刻,各种各样自加于己的压力,竟会在考完试几个月后还让舌头起泡。
我仍然会焦虑、内耗、烦躁、迷茫,仍然会在睡不着的夜里花很长时间思考一些困扰住自己的问题,仍然在磕磕绊绊的爱与泪水中一点一点摸索未来的路。
一切也只是刚刚开始。
尽管有许多人唱衰MTI相关的专业,但是知识和能力不会亏待真正喜欢它的人:刨花板没有杀死顶尖的木匠、预制菜没有取缔米三的大厨,那么未来无限发达的软硬件也不会取代真正愿意投身翻译事业的人。所以,也不必提前担忧。
如果真的要备考上外MTI的话,希望你能找到适合自己走的那条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法。如果能找到一点看似疯狂的信念,那就更好了。
然后,仿若没有退路一般走下去
。
■
写在后面
2024年翻译硕士考研已于落下帷幕,我们在第一时间分享了学员上岸的喜讯,希望也能把好运带给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
上外高翻出录取结果了,来沾喜气
;
北外MTI多位学员总分第1第2,以及更多好消息
经统计,胡学长团队有30余位学员成功考入上外(上外高翻、上外英语学院),50余位学员考入北外(北外高翻、北外英语学院、北外专用英语学院)。和往年一样,我们向上岸的学员约稿,为大家分享最新的考研经验。每一篇经验帖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关于努力和拼搏的故事。
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能看到你的故事呀
🚌
新车启动~
加入9月份高翻考研课程
万字深度聊一聊2024年北外MTI初试真题
2024年上外高翻MTI初试真题全科分析
💡
2024经验帖
北外MTI初试452分,历史最高分上岸
北外MTI翻译与国际传播
总分第1
上外高翻MTI英语口译初试第1
三战上外高翻英语笔译,总分第3上岸
高 翻 考 研
ID: MTI_China
本公众号虽然名为高翻考研
但分享有关语言翻译的一切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zMxMjE3Mg==&mid=2650480387&idx=1&sn=9c609f15963114ebe1ef55cddf9082ae
高翻考研
本公众号虽然名为高翻考研,但分享有关语言和翻译学习的一切。胡学长的高翻中国团队在做MTI全年课程的同时,还会组织真题精讲、翻译热词、百科词条、复试冬训营等社群活动。胡学长团队仅此一家,别无分身。让我们一起提高能力,顺便通关。
最新文章
社群报名 | 10天搞定翻译硕士汉语百科词条
社群报名 | 14天搞定翻译硕士热词
11月份,稳中求进~
10月份,冲刺~
万字经验帖|从信科院到上外高翻笔译,这是一名跨考生的心得与技术
考研少闲月,9月人倍忙
北外MTI初试452分、总分位列第1,这是我的上岸经验帖
原来这么快就要到8月份了
英国大选工党获胜,外媒用了这个词
《经济学人》最新一期音频资源去哪下载?
三战上外高翻英语笔译,总分第三上岸:要读书,但不必变成书
7-8月份暑期课程来了,一起准备高翻考研
推荐一个适合深度阅读的《经济学人》版块
你没看错,《经济学人》也会犯语法错误
《经济学人》用这个短语,描述目前法国的政治形势
讨论不同群体的看法,这个小词太好用了
《经济学人》发表长文:杀不死华为的,会让它更强大
advocate可以当不及物动词吗?
《玫瑰的故事》用这个单词,埋下分手伏笔
积累5个与嫦娥六号相关的英文表达
苹果要把ChatGPT融进自家产品,外媒有个单词很形象
AI在“爱丽丝问题”前大败,这给翻译学习者什么启示?
“端午节”如何翻译成英文?这样处理比较规范
我目前最常用的国产AI,推荐给大家
分享一段英文写作学习材料
《经济学人》用这个英文搭配调侃印度大选
听上外高翻MTI英语口译初试第一,畅聊上岸经历 | 对话录 & 经验帖
6月份课程上新 | 夏天一起备考,高翻考研更容易
读者来信 | 当初努力学习英语和翻译的因,现在有了好结果
对话录 & 经验帖 | 双非一战考入上外高翻MTI英语口译:是哭是笑,都别放弃
经验帖 & 对话录 | 总分第一,这是我的2024年北外MTI翻译与国际传播上岸分享
5月份,与我们一起备考翻译硕士
万字分析 | 深度聊一聊2024年北外MTI初试真题
北外MTI考研出结果了!多位学员总分第1第2,以及更多好消息
上岸!上外高翻出录取结果了,来沾喜气~
我用Suno AI为考研人写了一首歌
4月份课程上新 | 这个春天,与我们一起备考翻译硕士
收藏 | MTI复试怎么办?Sistine学姐分享这10点建议
最高418分!北外公布2024年MTI复试分数线
上外公布2024年复试分数线!聊一聊我关注的4个信息点
1对1模拟面试 | 你若够认真,我们就免费
翻硕国家线提高2分,对上外北外等院校的初复试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2024年了,我还在做英语翻译学习类自媒体?
40位学员北外MTI得分400+,近30位能进上外高翻复试,聊一聊3个初试备考建议
3月份课程上新 | 与我们一起备考,高翻考研复习更容易
北外MTI总分高达452,上外MTI初试第1,这成绩过于炸裂
初试出分了!能考上研究生当然最好,考不上也没什么
英专生要珍惜Sora带来的机会
如何利用好寒假时间为翻译硕士考研做准备?
免费讲座 | 2024考生如何准备上外北外高翻复试?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