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见 演讲),阐述了央行货币政策立场和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构想。
▼
央行行长这次非常明确地向市场传达了货币政策的立场。重要观点如下:
国内与海外经济周期、经济结构存在差异。
当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大部分基本面数据指标都指向收缩的经济周期,货币政策必然是支持性的。
换句话说,货币政策会保持宽松,为经济回暖抬升提供一切必要支持。
2. 坚决打击“规模情结”
今年以来,央行促进信贷均衡投放、治理和防范资金空转、整顿手工补息(见 理财的“灰犀牛”),优化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式等,都是为了打击金融机构“规模情结”。
后面金融机构应会响应号召,淡化考核中规模指标的占比,抑制“冲时点”等行为。(不知道央行是否考虑过,有些银行的规模情节,也是为了掩盖不良?)
央行表示,这种“挤水分”的操作,短期内会对金融总量数据有影响,但不代表(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有变化。
主要目标是缓解资源配置扭曲、化解金融风险、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一切都是为了高质量发展。
一切责任都在美方!
之前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判断还是偏乐观了,美联储的转向时点一再推迟。目前中美利差还在高位。
等到美联储货币政策真的转向降息后,国内的汇率压力就小了,货币政策空间才能扩大。
▼
同时,央行也明确表示,我们的货币政策框架需要不断演进、优化。重要观点如下:
在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选择上,我们目前是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并行,而其他发达国家央行是价格型为主。
后续要淡化对数量型目标的关注。这和上文提及的坚决打击“规模情结”是相辅相成的,数量型指标之后更多是提供观测、参考、预期的价值,利率调控的作用则更加重要。
M1的统计口径也确实会调整,个人活期存款和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将被纳入统计范围。(见 M1统计口径要改?)
2. 政策利率精简到OMO
未来,央行要给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让市场心里有托底。
市场应该重点关注7天逆回购利率,减少对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如MLF)的关注。
同时,适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未来短端利率走廊上下限(SLF、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等)会有更多的使用。
央行日常通过OMO来投放基础货币,期限较短、操作频繁。
央行也通过降准的方式来释放长期基础货币,但在政府部门加杠杆、增加债券供给的情形下,降准释放的流动性,鼓励商业银行买国债、地方债,偏离银行主业。这样货币投放的效率低不说,还会积聚金融风险。
因此,还是得央行自己来精准操作。
随着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当前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已经成熟。经过金融工作会议、各类报道多次铺垫,市场也已经有了充分的预期和准备。(见 央行将启动国债买卖操作?)
不过,重启二级市场国债买卖,必然要求央行与财政部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目前两方还在共同研究、推动落实中。
中长期国债的持有人结构,央行了如指掌。目前大量的(交易型)非银机构持有中长期国债,存在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
因此,央行继续不遗余力地喊话,打击债券市场投机行为。
收益率曲线应该保持正常倾斜向上,对市场投资形成正向激励作用,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
今天市场收盘时,整体收益率曲线陡峭化。
▼
结论
1、货币政策的立场是支持性的、宽松的,但不意味着更宽松;
2、收益率曲线坚持正常倾斜向上,引导市场做出理性决策;
3、这里多说一句: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不能看政策对市场利率的影响有多大(只是中间变量),而是要看后续非政府部门融资需求是否可以回归,以及经济是否真正走出收缩周期(这是最终目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