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10Y和30Y国债收益率突破4月前低,创下2002年以来的新历史记录。一群机构傻眼了,直呼没等来妈妈的巴掌,却等来了市场的暴击。
我们总结了央妈14次喊话和市场的反应,复盘机构们在“爱的教育”下“踏空”的全过程。
▼
自3月15日,央行第一次提及长期国债收益率开始(见不要用市场利率“逼”政策利率)。至7月末,央行一共进行了14次喊话。
我们总结了这些喊话的主要内容,并对应了30Y国债收益率走势的变化,见下图。
(点击查看大图)
▼
刚开始的4次喊话,市场并没有放在心上。在疲弱的基本面、充裕的流动性中继续买买买。
直到4月23日,金融时报在罕见使用了“重磅”二字,特别关注30Y国债(见别说我没提醒过),并将收益率的下行甩锅给财政——谁让超长期特别国债迟迟不发?
由此,市场开启一波调整。
5月10日,《一季度货币政执行报告》特别在专栏四提示长期国债收益率风险(见最新央行报告的专栏说了什么?),助推30Y国债收益率次日达到阶段性高点。
在12个交易日内,30Y国债收益率上行了近20BP。(见上图标红部分)
▼
但是,随着央行言必称“长期利率”,市场开始对频繁的风险提示钝化。
央妈的喊话逐步沦为“狼来了”。
在机构的试探中,30Y国债收益率开始重新向下。
7月1日,央行宣布即将借入债券(见央行下场了)。在对央行下场的担忧中,机构开启防御性卖出,给收益率带来了一轮小起伏。
但在此后,迟迟未见央行动作。地产起色不足,消费愈发疲弱,资产荒依旧严重,收益率再次向下试探。
7月13日,金融时报最后一次喊话,称“疯抢国债,也是对经济的‘唱空’”。引发市场吐槽,最后修改为了“扰动”。
至此,14轮喊话告终。
低调的开始,惶恐的防御,漫长的等待,不安的试探,冷却的反馈,黯然的结束。
随着降息落地,政策的重心全面转向了稳增长。原本在“威胁恐吓”下谨慎试探的30Y国债也摆脱了束缚,收益率一路俯冲向下。
徒留听话减仓的乖孩子们在风中凌乱。
▼
机构表示:我听话了,却得到了深刻的教训。
央行表示:形势比人强,我也没办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