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化债”买单?

财富   2024-11-15 17:34   上海  


新一轮化债行动已经开始了。
11月8日,人大通过相关决议,批准了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方案,总规模达10万亿。化债方案出来后,上证指数持续下行,从3500点跌到了3330点左右。
关于化债,此前大家已经也有不少讨论,也有不少问题:
化的是什么债?
债务从何而来?
化债有哪些方式?
谁来为化债买单?
对市场有什么影响?
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一系列探讨。

化的是什么债?
化的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地方政府的债务既包括显性的,又包括隐性的。
其中,显性债务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这部分已纳入统一债务管理。

图: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分类

隐性债务,是指在“地方政府法定限额或发行形式之外,直接或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的、或违法提供担保的债务”,主要包括城投债、银行贷款、非标融资等,官方认定的隐债规模还有14.3万亿。

表:隐性债务与城投平台债务对比

图:债务口径


债务从何而来? 
这要从2008年开始说起,“四万亿”刺激政策出台,各地摩拳擦掌。
当时,地方政府的KPI就是GDP增长。要确保完成KPI,就要找到简单可行、快速出成绩的办法。
从“三驾马车”来看,在投资、消费、出口中,地方政府最青睐的就是投资。因为投资最容易上规模、见效快,也比较“自主可控”。
投资的资金从哪里来?
央地一直存在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等。经济增长的KPI下给了地方政府,相应的融资配套则需要地方政府自己想办法。而当时的92号文,支持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落实四万亿计划的配套融资。
隐债的潘多拉盒子由此打开。

为何产生风险?
正常的企业,借到了钱,购买设备,投入生产,最后可以靠未来收入来偿还债务。
可是很多城投公司的项目,从一开始就无法依靠项目本身未来收入来偿还债务。因为很多项目都公益性的,本身没有收入或者收入很少。即使是盈利性的项目,也在收益成本测算方面存在问题。
有学者估算,基建投资回报率可能仅有2-3%。而截至11月15日,存量城投债的平均票面利率为4.18%,一些弱资质的城投债票面利率甚至在8%以上。资产收益远低于负债成本,付息都困难,更别说还本。
此外,资产和负债还存在期限错配。城投平台发债期限大多集中在3年内和5年;而融资流向主要为地方政府主导的基建项目,项目投资周期长,总资产回收期在10年以上。
资产端的收益无法覆盖负债端的成本,债务的雪球越来越大

历史上的几轮化债
本轮化债并不是首次,过去已经有过几轮操作:

第一轮-规范举债(2015年-2018年)

201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赋予地方政府举债的权力,且规定举债的唯一方式是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2015年-2018年共计发行12.2万亿置换债券,用于置换非债券形式的存量政府债务。严格来说,第一轮并不是化解隐债,而是转换非债券形式的政府债务。因为这些债务已经纳入政府债务管理范围。至此,非债券形式的存量政府债务基本消失

第二轮-置换隐债(2019年-2021年9月)

2017年7月,官方首次提出“隐性债务”的概念,2018年底开启隐债化解工作,制订了10年化债计划(2028年前完成隐性债务化解),并发行置换债券和特殊再融资债券开展建制县化债。2019年,7个省份共发行1907.9亿置换债券(针对2014年存量或有债务),用于置换隐债。

2020年12月,特殊再融资债(针对2015年之后产生的隐债)开启,目标是“偿还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本金”(主要是隐性债务),接替置换债券。

从2020年12月-2021年9月,建制县化债扩围,26个省份共发行发行6278亿元特殊再融资债置换隐债。

第三轮-隐债清零试点(2021年10月-2022年6月)

2021年10月-2022年6月,北京、广东和上海分别发行3252.3、1134.8和654.8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合计发行规模达到5041.8亿元。

之后,北上广全域隐债清零。

第四轮-一揽子化债(2023年10月-2024年10月)

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一揽子化债方案”,特殊再融资债券超预期发行。根据财政部相关发言,2023年安排了2.2万亿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用于支持高风险地区化解债务风险,清理拖欠企业账款。2024年至今,已经安排了1.2万亿债务限额。截至2024年10月23日,全国28个省份累计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15277.3亿元。

除特殊再融资债券外,自2023年4季度以来,特殊新增专项债券开始发行,其实际用途或为置换地方隐性债务清欠企业账款

第五轮-新一轮化债(2023年11月开始)

2024年10月12日,财政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

2024年11月8日,10万亿化债方案正式公布,包括一次性增加6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分3年实施,并在5年内腾挪共4万亿的新发专项债额度,置换隐性债务。2万亿2029年及之后到期的棚改隐性债务,按照原计划偿还。

本轮置换的债务标的,是财政部公布的2023年末全国隐性债务余额14.3万亿元。10月12日新闻发布会上提及,全国纳入政府债务信息平台的隐性债务余额比2018年摸底数减少了50%,这14.3万亿应是对应剩余的50%存量部分,不包含城投平台的经营性债务。

图:新一轮化债拆解


化债的几种方法
实际上,早在2018年,财政部《地方全口径债务清查统计填报说明》第十五条“债务化解计划”中,就提出了六种隐性债务化解的方式,具体如下:
(1)安排财政资金偿还
卖地收入可用于偿还,奈何2021年后卖地收入越来越少……
(2)出让政府股权以及经营性国有资产权益偿还
贵州政府走了“茅台化债”模式。茅台集团无偿划转股权给国资委,后者最后卖出兑现600多亿,缓解省内城投还本付息压力。
(3)利用项目结转资金、经营收入偿还
要是能够靠这个来偿还,就不算什么事……
(4)合规转化为企业经营性债务
山西省就层组建山西交控集团,接收省内城投资产后,负责化解高速公路隐性债务。
(5)借新还旧或展期
传统的借新还旧或展期,是指当前债务人与金融机构进行协商来完成。贵州某城投就曾完成过银行债务展期20年。
(6)破产重整或清算
暂未看到案例(谁都不想让自己失业)。
事实上,上述六种化债方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部分隐债。此外,在2018年摸底以后,地方政府开始发行新的“特殊再融资债”,来置换隐性债务。这类似于上述(1)和(5)的融合形式,新的化债方式产生了——地方加杠杆给儿子们“买单”


谁买单?

我们知道,在化解债务风险的过程中,总是需要找到买单人来承担成本的。

经济体中通常有这么几个部门:公共部门、企业部门、金融部门、居民部门和海外部门。在化债的背景下,企业部门(公共部门的隐债主体,如城投公司是债务人,相关的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是债权人。

债务问题的化解本身只限制于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要么是债务人靠“自身造血”和“砸锅卖铁”的方式来偿还债务,要么债权人“买者自担”,接受债务展期、打折或血本无归。

例如,房地产的债务危机,基本上就是由债权人来“买单”了。至于房地产为什么会出现债务危机,这个故事得另说了。

回到此轮化债,地方政府基于自身信用,发行地方债来置换剩余的隐债。

初看,似乎是地方政府为自己的过去买了单?

但实际上,当我们把公共部门和隐债主体的企业部门作为一个主体来看待,发行地方债来偿还隐债的结果是:债务成本降低了,期限拉长了。

债务人的成本降低了,债权人的收益也就降低了。


图:化债前后各方资产负债表变化

事实上,自2023年那轮化债开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隐债被置换后的成本下降,还有涟漪效应——城投公司的发债成本也随之大幅下降,市场上的高息资产逐步减少。

化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部门的资产质量问题,代价便是资产收益率下滑。与之相应,居民部门的理财、存款利率也不断下降。

净储蓄者,是最终的间接买单人。


化债会有什么影响?
实体经济方面乐观地看,干活还得靠地方,轻装上阵总比负重前行要好。化债缓解了地方政府短期压力,从“砸锅卖铁”的收缩逻辑中跳出来,为未来的政策执行做准备。此外,化债还能间接解决企业欠款问题,打破“多角债”的枷锁,提振企业与居民部门的投资消费信心。
债券方面,一是不要担心供给冲击。目前,各省市公布的最后2个月地方债计划发行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例如江苏省的再融资专项债的发行规模是2511亿。市场开始对供给冲击有所担忧。但其实,这块只要央行稍微配合一下提供流动性,供给影响就不会很大。
二是不要担心利率大幅上行。化债的重要目的就是降低成本,利率必然不能因为后续的供给冲击而大幅上行。换句话说,利率上有顶。
三是关注城投的未来。理论上过了2028年以后,隐债问题也基本解决了,后面城投公司都是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了。城投公司未来仍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剪不断理还乱”,在经济转型中还会扮演重要角色。
股票方面,化债并不直接带来增量资金,也不直接改善经济基本面。所以化债对股市的影响较为间接。只能从长周期角度看,化债对经济基本面有一定的助力。股市的改善,还有赖于更多实质性政策的出台。

什么是良性循环?

Michael Pettis曾经在2016年针对债务问题化解,提出过3条路径

第一,决策者实施提升效率的改革方案,让生产率超过债务偿还成本。(做大蛋糕还债)

第二,决策者可制定改革政策,确定特定经济部门来承担债务偿还成本。例如,决策者可以要求地方政府清算资产,或对富裕群体提高征税比例,以此来化解债务问题。(地方政府、富人群体买单)

最后,也是最不舒服的方法,债务货币化。再加上金融抑制或高通胀,让大部分的成本由居民部门储蓄者或者其他持有货币资产的人承担,同时叠加失业和压低工资的方法,让工人承担额外的成本。(净储蓄者买单)

第一条道路最为完美,也是所有决策者最希望看到的。但是,这必然也是一条改革之路。改革就肯定要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砍掉低效的部门。这一条路,就连当下的美国也在尝试。例如,最近特朗普宣称要让马斯克来领导政府效率部(DOGE),来切切实实“降本增效”。

第二条道路也有尝试,但是难度也不小。例如地方政府变卖资产来还债,也有传闻要对富人群体海外收入征税等。而更大规模的房产税征收也仅仅停留在讨论阶段。

第三条道路依然是最为诱人,通过债务置换等方式,用时间换空间,降低成本,压低市场利率水平,让净储蓄者来买单。而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失业和降薪的情况,这条路只是把问题往后推。

在第三条道路上,我们需要寻找切换到第一条道路的可能。


(END)





BP喵
关心宏观、政策、债券和大类资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