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正式提出“房屋养老金”概念,引发了社会的激烈讨论,一度被传为房地产税的变体。
而后,住建部旗下媒体辟谣:房屋养老金不是房地产税,公共账户不需要老百姓出钱,别再误读了!
▼
在当下,“养老金”一词给人的观感并不好。
它总是和打工人最不愿面对的现实联系在一起——延迟退休、杯水车薪、未来不定。
因此,“房屋养老金”一经提出,就触发了大家的联想:是不是要个人每年缴纳?是不是增加了房屋的持有成本?是不是另一个版本的房产税?
各种小作文也疯传——可能要按照面积、楼层缴纳费用,100平的房子1年要交1.5w万,且每年递增。
事实上,“房屋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的概念有明显的区别。
个人的养老金要在退休之后才能按月领取,死亡后就消失了。
缴纳的房屋养老金用于房屋的一次性维修、更新,并非到某个时间点月月发放;房屋理论上也不会灭失,可作为资产可以被继承。
可以说,把“养老金”的概念用到房子上,很容易造成公众的误解:这会不会是一种负担?
▼
与其大费篇章进行解释,不如直接改掉“房屋养老金”这个概念。
与房屋养老金相对的,还有房屋体检、房屋保险。
整个制度安排,都是为了抵抗折旧,维持老房子们的价值(保值)。
因此,我们强烈建议把房屋养老金(以及房屋体检、房屋保险),更名为:
“房屋保值计划”
或
“房屋保值基金”
这样一来,这个制度就更具“人民性”,也有了群众基础。
一目了然,原来这个政策是为了提升老旧房产的价值。
这不禁让人想到,之前杭州一些小区的业主联合起来,集资改善房屋外立面,以提升小区房价。两者是异曲同工之妙。
上面的案例还是业主花钱,以后要是公共账户也支持,岂不美哉?
▼
对房价的影响要看“房屋保值计划/基金”的资金来源。
如果是公共账户支出为主,其实对“老破小”其实有一定的正面意义。毕竟,维护提升估值是外部资金入场。
看看下图纽约100年房龄和上海陆家嘴40年房龄的房子,哪个更有吸引力?
图:房屋条件对比
如果是个人账户也需要投入,那对所有房子都存在一定的估值影响。毕竟未来的支出变多了,对房屋现值是负面影响。
还有几个问题
不过,还有几个问题有待回答:
1、公共账户的钱从哪里来?
2、后续怎样保障资金的合理使用?
3、为何过去这么多年都没有“房屋养老”的概念,现在就变成了一个急迫的问题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