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周末,党务工作者的习惯一般都是非必要不加班,毕竟平时加的班已经够多了。这不,不加班的周末,群里小伙伴们依旧聊得起劲。气氛就像6月的梅雨天,又闷又热,压得人喘不过来气。
有小伙伴提出这样一个疑问,“能否把党史知识竞赛同党纪学习教育应知应会知识竞赛结合在一起,搞成一个大的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却引发群内小伙伴们的热烈讨论。有人说,当然可以,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和学纪、知纪、明纪、守纪都是工作要求,何况二者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结合在一起搞知识竞赛有何不可?可也有人说,不可以,因为不能给基层增加负担,只需做好规定动作就可以了。
话题一经抛出,群里就像炸开了锅。小伙伴们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认真思考过后,我想针对以上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1.真正给基层带来负担的是什么?
在之前的文章里,小哥已经跟大家探讨过“小马拉大车”的问题(历史文章推荐:反思 | “小马”是怎么拉上“大车”的?)。“负担”是怎么来的?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叫“负担”。所谓“负担”,指的是当前所承担的工作、责任、费用等。具体到基层党组织,那就是当前所要完成的工作和所要履行的责任。一般来说,这里所说工作和责任,包括了固定动作、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固定动作是制度规定的,比如“三会一课”,没什么好说的,必须完成。规定动作是上级要求的,比如党纪学习教育,也没什么好说的,必须完成。最后一部分是自选动作,是基层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落实的工作,不做不行。既然都是必须完成内容,那负担和压力从何而来呢?咱们重点看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如果上级只给基层提出更多、更高要求,却不给予指导,同时还不断要求基层报各种形式的材料、写各种主题的报告,就必然会给基层带来一种无形压力。压力给到基层,就会有两种突出表现。一方面是因为“不会做”“做不到”而不得不选择躺平摆烂,另一方面是因为不会写、写不完而不得不东拼西凑。至于自选动作,没有哪个基层党组织想要做那些不得不做又没什么效果的工作,只不过是没办法罢了。当然,这背后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客观因素有,主观问题也不少。所以,真正给基层带来负担的,不是固定动作、规定动作、自选动作要求本身,而是那些非必要又远超大家能力范围的高要求,以及基层为迎合这些要求而不得不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2.做实规定动作真的那么简单?
对于“只需要做实规定动作”的要求,我只能表示赞同一半。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小哥担心基层会把“做实规定动作”错误理解成“做完规定动作”。做完很简单,可做实相对来讲就难得多了。按照党纪学习教育通知要求,要原原本本学《条例》。什么叫原原本本学,怎么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既能完成这一工作任务,又能确保党员、干部学懂弄通?要学出实效,这实效该如何体现,又该如何与中心工作和岗位职责相联系?不管是个人自学还是集中学习,学习过程如何把控,学习质量又该如何把关?如果不以一定手段和方法抓好学习过程管理,学习质量怎能得到保证?做实规定动作,可以不提高要求,但必须提具体要求。比如学习过程标准化、关键节点清单化,这是抓落实的具体手段,不可或缺。缺少了这些要求,“做实”就会变成“做完”,甚至会变成“少做”或者“不做”。如果连起码要求都做不到,基本效果也达不到,那所谓的“减负”还有什么意义?
3.基层党建到底需要怎样的创新?
什么是基层党建创新,大家参考阅读之前的文章即可(历史文章推荐:警惕 | 基层党建创新10大乱象)。在小哥看来,一切能够做出实效的针对形式、内容、方法的探索和尝试,都叫创新。比如学习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固定学习模式的打造、学习管理闭环的建立、问题解决追踪机制的建立等等。这些创新都属“刚需”,是做好、做实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基层党建不是不需要创新,而是需要“真”创新,“实”创新,需要与问题解决和作用发挥紧密相关的有用的创新。举个例子,无论是“三会一课”还是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包括今年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如果大家一味按照“我讲你听”这种读稿子、念PPT的灌输式学习方法,是很难激发党员、干部学习积极性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必要的内容、形式、方法创新,是确保学习出实效的前提和基础。当然,具体到基层党组织,又完全没必要搞太多、太复杂的创新。比如,在党纪学习教育中,无论是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还是党支部集体学习,亦或党员个人自学,自始至终抓实做好两点即可。一是“三张清单”抓个人自学,二是“四大步骤”抓集中学习。内容全覆盖、人员全覆盖、方法全覆盖、工具全覆盖,这样的创新,已经足够用了。
提创新要求要言之有物,抓创新落实要有的放矢。不能不创新,也不能瞎创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实干为本,一切向实效看齐,才不会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