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临床病理项目解析第十三篇-16&19.淋巴细胞

学术   2024-10-09 07:01   上海  


关于

1.毒理临床病理项目解析系列(计划和目录)

2.毒理临床病理项目解析第一篇-21.甲状腺激素

3.毒理临床病理项目解析第二篇-22.性激素

4.毒理临床病理项目解析第三篇-23.糖代谢激素

5.毒理临床病理项目解析第四篇-4.肝毒性

6.毒理临床病理项目解析第五篇-5.肾毒性

7.毒理临床病理项目解析第六篇-13.尿液检测

8.毒理临床病理项目解析第七篇-15.粪便和寄生虫检测

9.毒理临床病理项目解析第八篇-14.骨髓毒性

10.毒理临床病理项目解析第九篇-1.红细胞

11.毒理临床病理项目解析第十篇-2.血小板

12.毒理临床病理项目解析第十一篇-3.白细胞

13.毒理临床病理项目解析第十二篇-12.细胞因子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这些细胞是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能够吞噬并消灭病原体。

炎症促进因子的分泌:

吞噬细胞在吞噬病原体后会分泌促进炎症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

PRRs是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能够识别病原体的特定分子模式。

促进吞噬作用的调理作用:

调理作用是指抗体或补体分子与病原体结合,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效率。

先天免疫启动适应性免疫反应:

树突状细胞的PRRs识别PAMPs。

微生物抗原在I类和II类MHC分子上展示。

树突状细胞迁移到淋巴结。

抗原呈递和共刺激激活适应性免疫反应。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

PAMPs是病原体特有的分子模式,可以被宿主的PRRs识别。

C反应蛋白(CRP)和补体蛋白:

CRP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参与炎症反应。

补体系统是一系列蛋白质,参与免疫反应。

CRP、MBL、补体蛋白激活补体系统:

这些分子能够激活补体系统,增强免疫反应。

补体破坏膜,刺激炎症,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其他细胞:

补体系统通过破坏病原体的膜来消灭病原体,同时刺激炎症反应并吸引更多的免疫细胞。

膜损伤杀死病原体:

补体系统通过破坏病原体的膜结构来杀死病原体。

过敏原通过皮肤(左图)和肠道(右图)诱导免疫反应的过程。在皮肤中,过敏原穿透上皮细胞后,引发树突状细胞(DC)活化,携带过敏原到淋巴结,激活B细胞和T辅助细胞(TH2),促使IgE抗体的产生。在肠道中,过敏原导致上皮细胞完整性丧失,DC释放IL-25、IL-33等细胞因子,激活肥大细胞、TH9细胞、ILC2细胞等。最终,这些细胞因子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的招募和激活,增强IgE介导的炎症反应。

免疫系统中对不同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以及蠕虫、过敏原、毒素)引发的两种免疫反应类型。Type 1免疫主要对抗病毒、细菌和真菌,涉及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传感器,通过分泌IL-1β、IL-18等细胞因子,激活TH1、NK、CTL等细胞,引发细胞溶解、上皮屏障加强及抗微生物肽的产生。Type 2免疫针对蠕虫和过敏原,涉及上皮细胞作为传感器,激活TH2、ILC2等细胞,分泌IL-4、IL-5等细胞因子,驱动蠕虫排出、组织修复及IgE产生。

T辅助细胞(TH细胞)在抗原呈递细胞(APC)激活后,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2、IL-4等),引导不同免疫细胞的功能。TH细胞激活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导致MHC I和MHC II表达的细胞破坏,并通过分泌IFN-γ等促进巨噬细胞活化,引发炎症反应。此外,B细胞分泌抗体,通过补体和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性(ADCC)机制,引导NK细胞和巨噬细胞消灭病原体或移植物。在遇到抗原、细胞因子及TLR信号的刺激下,初始B细胞和T细胞被激活并快速增殖。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T细胞则分化为效应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随着免疫反应结束,一些效应细胞会死亡,剩余部分则成为记忆细胞,为再次感染提供快速应答能力。

不同辅助性T细胞(TH细胞)亚型的分化路径及其功能。在初始CD4+ T细胞受到不同极化细胞因子的影响下,分化为TREG、TH17、TH2、TH9、TFH、TH1和TH22等亚型,每种亚型具有特定的转录因子和效应细胞因子。各亚型在不同的免疫功能中发挥作用,如抑制免疫、抗菌、抗寄生虫、激活嗜酸性粒细胞等,并与各种疾病(如自身免疫、过敏、炎症性皮肤病)相关联

人类T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标志物表达情况。从胸腺前期开始,T细胞在胸腺皮质(stage I和II)和髓质(stage III)中经历TCR基因重排并逐步表达不同的标志物,如CD44、CD25、CD3、γδTCR和αβTCR。最终,CD4和CD8的高表达标志着T细胞的成熟,并进入循环系统。

胸腺内T细胞分化的过程。未成熟T细胞(CD4⁻CD8⁻)进入胸腺皮质,在胸腺抚养细胞中经历TCR重排。如果TCR不能识别自身MHC,细胞将凋亡;若能识别MHC,则通过阳性选择进入髓质。接着,T细胞接受负选择,以消除识别自身抗原的T细胞,避免自身免疫。最终筛选出的成熟T细胞(CD4+或CD8+)进入血液循环。

树突状细胞(DC)、巨噬细胞和B细胞在静息和激活状态下的特征。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在激活后会表达MHC II和共刺激分子(如CD80/86),以促进T细胞活化。B细胞则通过抗原受体(BCR)内化抗原,激活后也表达MHC II和共刺激分子。

从抗原识别到T细胞应答的几个关键步骤:1) 初始阶段,未激活的抗原呈递细胞(APC)通过MHC分子向T细胞展示抗原,但缺乏共刺激信号,导致T细胞未激活或处于无功能状态(能量耗竭);2) 在微生物感染或固有免疫响应激活APC后,APC表达更多的共刺激分子(如B7)并分泌细胞因子(如IL-12),与T细胞表面的CD28结合,有效激活T细胞;3) 激活的T细胞释放IL-2,促使效应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三种分化方式:(A) CD8+ T细胞在有抗原呈递细胞(APC)提供的共刺激信号下,可在没有辅助T细胞的情况下分化为CTL;(B) CD4+辅助T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帮助CD8+ T细胞分化;(C) CD4+辅助T细胞通过CD40/CD40L相互作用增强APC的激活能力,从而更有效地促进CD8+ T细胞分化为CTL。这些机制显示了CTL分化所需的多种辅助途径。

细胞毒性T细胞(CTL)杀伤靶细胞的过程。首先,CTL识别并与感染的靶细胞结合,随后CTL被激活并释放胞内颗粒。颗粒中含有穿孔素和颗粒酶,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孔洞,颗粒酶进入靶细胞并通过激活凋亡通路导致细胞死亡。

T细胞从抗原识别到效应功能的完整过程。初始CD4+和CD8+ T细胞在抗原呈递细胞(APC)帮助下被激活,产生IL-2等细胞因子,启动克隆扩增。随后,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效应CD4+ T细胞激活巨噬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效应CD8+ T细胞(CTL)则直接杀伤感染细胞。记忆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提供长期保护。

CTLA-4对T细胞激活的抑制机制。左侧为正常激活过程,抗原呈递细胞(APC)上的B7分子与T细胞上的CD28结合,激活T细胞。右侧展示了CTLA-4的两种抑制方式:(A) CTLA-4与B7竞争结合,阻止CD28接触B7;(B) CTLA-4阻断信号传导,抑制T细胞激活。CTLA-4在免疫调节中起到负反馈作用,防止过度的免疫反应。

T细胞激活和无反应(能量耗竭)的机制:(a) 在共刺激分子CD28和MHC-TCR相互作用下,T细胞被激活并释放细胞因子;(b) 若T细胞接触到非APC细胞,缺乏共刺激信号,则进入无反应状态;(c) CTLA-4与B7结合阻断共刺激信号或通过PD-1/PD-L1途径抑制T细胞,导致能量耗竭

CTLA-4对T细胞激活的调控机制:左侧,CD28与B7结合激活T细胞;中间,CTLA-4与B7结合阻断激活;右侧,使用CTLA-4抑制剂药物Ipilimumab阻断CTLA-4与B7的结合,恢复T细胞活性,用于增强免疫反应,例如癌症免疫治疗。

胎盘哺乳动物(有胎盘类)和非胎盘类动物中调节性T细胞(TREG)的分化及其在母胎耐受中的作用。在胎盘哺乳动物中,初始CD4+ T细胞在胎盘中的TGF-β作用下分化为FoxP3+ pTREG,增加母胎耐受,减少胎儿排斥。而在非胎盘类动物中,缺乏这种pTREG分化,只有胸腺产生的tTREG存在,表明pTREG的分化是胎盘哺乳动物特有的机制,用于支持妊娠期间的免疫耐受

小鼠体内不同器官和组织中T细胞的分布比例,以及病毒感染后CD8+ T细胞应答的动态变化。(a) 显示了T细胞在肺、肾、肠、肝、脾等器官的分布百分比;(b) 展示了病毒感染后CD8+ T细胞的增殖和记忆过程,分为扩增、收缩和记忆阶段。感染早期,病毒水平上升,随后CD8+ T细胞增殖应对感染,最终形成记忆T细胞以备未来保护

左:抗原剂量对小鼠白血病病毒免疫反应的影响。感染低剂量(0.3 pfu)的病毒诱导了强烈的抗病毒细胞毒性和TH1型(IFN-γ)反应,而感染高剂量(1000 pfu)的病毒则主要诱导TH2型(IL-4)反应。低剂量病毒感染的TH1反应更有助于保护

右: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动态。感染初期,IFN-α和IFN-β快速产生,激活NK细胞;随后病毒特异性CTLs在5至10天内大量增殖,有效控制病毒水平。病毒滴度在CTLs作用下逐渐下降,显示了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的多层次防御

B细胞从干细胞到浆细胞的发育过程及其标志物表达变化。在不同阶段(如pro-B细胞、pre-B细胞、未成熟B细胞等),重链和轻链基因重排、免疫球蛋白(IgM、IgD等)表达逐步完成,标志着B细胞的成熟。

三种B细胞类型(滤泡B细胞、B-1细胞和边缘区B细胞)的特性比较,包括主要分布位置、起源、V区多样性、体细胞高变率、是否依赖T细胞帮助和产生的抗体种类等。滤泡B细胞主要位于次级淋巴器官,具有高多样性,而B-1细胞和边缘区B细胞则分布在体腔和脾边缘区,以分泌IgM为主

B细胞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标志物表达,包括Ig基因重排状态、膜Ig受体表达、RAG1/2、TdT、IL-7R等关键分子。每一阶段的特定标志物表达指示了B细胞发育的进展,从pre-B细胞阶段逐步发展为未成熟B细胞

沙丘上的小狐狸
个人读书札记。记录从医学检验到兽医临床病理学的研究与实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