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儿点评,不求针针见血,但求扎到点儿上!
第49篇
在完成230天10万辆交付里程碑的庆祝之后,
小米汽车很快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第二款纯电SUV小米YU7正式在工信部备案公告,
尽管SU7十万辆交付的过程中有些波折,甚至近期还刚刚爆出了OTA升级导致大量车主事故的新闻,
总体来讲,小米汽车的发展还算是顺利,毕竟第一年一款车就能进入年销量10万俱乐部,这是其他造车新势力都没能做到的。
但是,对于小米来讲这只能算是顺利起步,以小米为自己制定的全球前五目标而言,
小米汽车即将面临的挑战依然非常艰巨。
产品定位
从YU7的公告图,可以看到YU7很好的延续了SU7的设计风格,对于一个车企而言这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
大家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您是小米汽车的目标用户,小米SU7和小米YU7会是什么关系,您已经有了一辆SU7,还会考虑再买一辆YU7吗?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小米YU7和小米SU7大概率客群重合,YU7会带来一部分增量用户,但是也会分流走相当一部分SU7的目标用户。
简单来讲,小米YU7大概率不会给小米带来倍增效应。
以小米的品牌形象定位而言,真正能让小米汽车销量爆发的不是SU7,YU7这样的车型,而是类似小鹏MONA,甚至是比亚迪海鸥,吉利星愿那样的定位。
这样的车型据说已经有计划,但是什么时候能发布就不知道了。
用户破圈
对于小米这样一个已经有一定用户和粉丝基础的品牌,第一款车的成功并不令人惊讶。
不过个人还是低估了小米粉丝的热情,广州车展可见一斑,一辆街上已经有相当多的车型却还有那么多人去车展看车,这大概率不是去看车而是去追星。
对于任何一个汽车品牌而言,找到自己的粉丝把车卖出去不难,最难的是真正实现用户破圈,让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并认可这个品牌。
就目前的新势力而言,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等,特斯拉,理想已经完成部分破圈,小鹏在努力,而蔚来还在挣扎,至于小米,还需要再发展一段时间才会面临这样的挑战。
当下的粉丝粘性越高,未来的破圈越困难,
作为志在世界前五的小米而言,破圈是必须要实现的,现在讨论这个话题也许太早,但是未雨绸缪,小米还是要谨慎别把自己的路走独了。
产能挑战
汽车行业和手机行业最大的区别就是,手机可以委托别人制造,但是汽车行业暂时还没有富士康那么强大的第三方制造商,基本还得靠自己。
小米汽车从SU7开始发售就承受着产能受限的烦恼,折腾了半年多,也就是最近一两个月才有所缓解,个人感觉这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协调供应商,尤其是海外采购。
对于所有的汽车品牌,产能扩张都是一场豪赌,近些年我们恰好有一正一反两个案例,
反面案例是北京现代,在现代汽车前期市场表现非常强势的情况下,北京现代开始大幅提高产能,黄骅工厂,重庆工厂陆续启动,结果是几个新工厂从建成开始就面临现代销量下滑的尴尬局面,最终落得一个工厂低价甩卖的结局。
正面案例是比亚迪,在年销量还徘徊在40多万的2020年就开始下注快速扩产能,结果是销量和产能同步提升,甚至有相当的时间产能跟不上订单增长的速度。
虽然小米号称千亿现金储备,但是对于汽车产业这个销金大户,如果要大幅扩张产能,千亿并不够,看看比亚迪的负债就知道了。小米汽车前期的几百亿投入是小赌,往后销量越大,资金需求越高,那时才是真正的豪赌,
你们觉得,小米会是第二个现代还是第二个比亚迪呢?
分段目标
230天10万辆交付,很多小米粉丝已经觉得很牛,这里稍微泼点冷水,这才哪儿到哪儿,按照这个节奏,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段目标,
三年完成100万辆交付,
也就是说未来两年小米汽车要达到年销40万左右的水平
十年完成1000万辆交付,
也就是说到小米汽车的第十年,年销大约200万辆,和现在的吉利,长安差不多水平。
15到20年成为全球前五,
吉利长安都已经在200万上下的水平徘徊很多年了,小米要只靠自己完成的目标,5到10年从200万增加到年销五六百万的水平,尽管有比亚迪的先例,但是再出一个这样的企业想想都知道有多难。
以上,
10万交付并非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成就,小小庆祝一下无可厚非,非要找人家月销50万的品牌碰瓷拼个高低就没意思了。
个人相信雷军还是很冷静的,
但是米粉们的无脑狂热可以歇歇了,还是脚踏实地慢慢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