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欧盟正式发布了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决定,并且公布了相关文件。
消息一出,我国各方面都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抗议。
而另外一方面,各路自媒体却开始疯狂传播所谓和欧盟协商期间企业内鬼的事情,似乎这几家企业就是导致加关税的罪人。
先看一下具体情况,根据欧盟公开文件,确实有三家公司(上汽,吉利旗下的沃尔沃和SMART)提供了另外的最低价方案,下图标黄部分的意思是如果CCCME(就是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提供的价格不被接受的话。
机电进出口商会给的是什么方案呢?
欧盟委员会对CCCME建议的MIP(就是最低价格)是不满意的。CCCME是给所有的产品型号只给了一个统一的最低价格,这个最低价格反映了21.3%的关税而没有考虑上汽集团需要承担更高税率。
给一个价格是不是合理,这件事情欧盟委员会怎么认为咱们就不再讨论了,因为从文件的其他地方已经可以明显看出人家已经准备不要脸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人家都不要脸了,理由还不是随便找。
为什么说欧洲老爷们不要脸呢,咱得先说说中国电动汽车的优势。
第一,国内企业的土地和用工成本比欧洲低,这是确定的。此外,咱们的电力等基础能源成本也比欧洲低很多,欧洲老爷们跟俄罗斯不对付,都把自己的能源价格给搞上天了。
第二,由于咱们的大市场和国内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咱们的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都已经达到了经济规模,对于汽车行业来讲规模效应可以带来很大的成本优势。
欧盟市场没中国大发展还慢,新能源车销量上不去,就没有规模成本优势。
第三,我国坚定地推进新能源战略,取得了技术先发优势。
综合下来,使得中国电动汽车和欧盟产品比,又好又便宜,他们自家的产品明显竞争力不足。
但是,
欧洲大老爷们当然不能承认自己能力不行,尤其是政治因素导致的能源价格更是敏感,所以才说你中国企业是靠政府补贴获得的竞争优势,我要加关税保证自家企业的公平竞争,然后启动了对几家企业的成本调查。
咱家企业发展新能源车的过程中有没有政府补贴呢,当然是有,但是这都是之前发展阶段的事情了,现在产业成熟了,补贴力度已经比以前大幅下降。之前的补贴给我们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很大好处,但是具体到现在的产品,占比百分之多少,肯定是没法细算的。
加征税率的计算需要精准数据的支持,欧盟给我们提的调查要求就是你得拿资料证明现在的成本优势有多大比例不是因为政府补贴而获得的,最终会依此来决定加多少税。
汽车是产业链最复杂的工业品,一方面详细的成本构成都是企业的核心商业机密,不能随便就给出去,另外一方面,汽车极其复杂的成本构成,政府补贴只看总数很简单,但是要做到欧盟要求的详细证明太困难了。
本来这应该是一个慢工细活,双方来回反复掰扯,但是欧洲等不及,
欧盟的报告原文中提到,
吉利抱怨欧盟调查组不断索要的信息太多,时间太紧,给企业增加了巨大负担,侵犯了企业的程序权利,比如被确定抽样后1周就需要提供大量信息,30天就需要完成大量的问卷和应答。
不要脸的欧委会是怎么回复的呢?
我们的要求是合理的,我们认可你做出的努力,但是你是个大集团,这些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和你集团的规模和复杂性相称的,所以我们Reject你的请求。
这真是没理可讲,公司越大整理相关资料包括走各种审批流程越复杂,欧盟却搞限时答复,这赶时间赶节奏,显然动机不纯。
类似的内容,报告里可以说满篇都是,再看一个跟沃尔沃相关的
机电进出口商会质疑了沃尔沃出口的计算归属问题,沃尔沃作为一个欧洲有厂的本土品牌,欧盟不能把它当中国车对待吧?
你猜欧盟怎么回的,就像MG品牌已经属于上汽,沃尔沃和极星品牌已经属于中国吉利集团。
咱都知道MG和沃尔沃肯定不一样啊,沃尔沃虽然属于吉利,但是在欧洲还有工厂而且相对独立运营,但人家欧洲大老爷已经把沃尔沃给开除欧籍了!给你加关税没商量。
这一段也是很有意思的,吉利秀了把情怀,
你看我们吉利和沃尔沃为了推动电动车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欧洲起到了带头作用,
结果人家欧盟就认关税,不跟你讲情怀,情怀解决不了吃饭问题,拒绝!
下面这一段欧洲大老爷说了点实话,意思是你们这些中国汽车集团太复杂了,动不动旗下几百家各种公司好多销售渠道,你们真要搞什么猫腻,我肯定也查不出来,
反正算不清楚也监管不明白,只能选择加税呗
以上只是简单挑了几条,这份完整的文件有足足231页,以上摘取的还不到1页。
从报告中机电协会和各个企业的反馈以及欧委会的回应看,为了应对欧盟这次调查,机电商会和我们的企业已经克服了很多困难,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虽然最终结果不是很理想,主要问题不是我们自己,人家不要脸不讲理没辙。
希望大家不要再苛求指责我们自己的企业,包括在欧洲人眼里已经算是我们中国品牌的极星和沃尔沃。
结果已经这样,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往后看,好好总结前面的经验教训,把后面的博弈搞好。
之前的应对只看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有哪些经验教训呢?
谁来牵头?
这次是由CCCME,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牵头各家车企应对欧盟调查,CCCME个人也是经历了这次事件才知道有这么个机构,一个非常牛逼的机构,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机电进口规模是22,731亿美元,可以想象这个商会影响力有多大,
这是商会的企业副会长列表,全是响当当的企业和大佬
但是,没有一位是来自汽车企业,
在商会的理事单位中,来自汽车行业的企业也屈指可数,虽然商会也有汽车分会,总体来讲汽车行业在商会内的地位一般。
新能源汽车出口,是关系到中国汽车行业全球竞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但是这次的安排感觉重视程度不够,,当然是否有什么其他考虑咱就不知道了。
CCCME是很强,但是由他们牵头协调各家车企在组织机构,各方支持以及专业性等方面感觉还有所欠缺,三家企业单独给出价格条件,大概率和这方面有一定的关系。
这两年中国汽车出口爆发性增长,但类似机电商会这种支持性的机构建设显然没能跟上。
未来中国汽车要不断开拓海外市场,贸易纠纷方面的问题必然会不断出现,作为一个战略级的工业品市场,我们应该尽快加强相关专业机构的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另外,要从战略层面做出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尽最大努力协调各家企业以合力去参与全球竞争。
企业应对策略
作为局外人,本不应该对付出辛苦努力的机构和企业有什么置喙的,
总体来讲,企业还是应该把握大方向,有战略定位,
面对一个讲理或者不讲理的对手,应对策略还是应该足够灵活,其中包括一方面应对调查,另外一方面要主动寻求欧洲本土的支持力量。
比如吉利,和沃尔沃磨合已经N多年了,由更适应欧洲本土环境的沃尔沃来配合应对调查是不是更合理,
个人看来,讲情怀的那段回复是中国人的思路,欧洲人会有不一样的做法。
文件很长,个人还在研究学习过程中,
此文仅作抛砖引玉,
愿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尽一份力!
近期更多精彩
留言和回复自动精选已开放,
欢迎平等交流,期待理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