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形势异常严峻,1960年中苏关系全面破裂,两国剑拔弩张;美国自朝鲜战争失败后,一直将我们视为最主要的敌人,极力拉拢我国周边国家,对我国形成孤立和军事上的包围,1964年8月,美军对越南北部进行大规模空袭,正式介入越南战争,战火烧到我南大门。就在这样危机时刻,1964年,毛主席作出三线建设的决策,以此平衡我国的工业布局,建立大后方。
根据战略部署,在西南、西北等地建设大三线的同时,重点省、市还将建立自己的大后方。北京的战略后方主要集中在河北、山西,及北京北部的昌平;上海、江苏的战略大后方集中在安徽大别山区、江西西北部山区建设。
1965年初,江苏省为积极响应三线建设,在安徽省大别山区建立江苏省后方小三线,芜湖专区广德县(今广德市)是皖、苏、浙三省结合部,地理位置绝佳,因此成为江苏、上海小三线建设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广德境内当时布局有:利民机械厂、新苏机械厂、烽火机械厂、燎原机械厂等。1965年初,江苏省国防工办决定在安徽广德建立一座生产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的兵工厂,经过对中畈陈村、梅村山芋场等多地的勘测,最终将厂址定在李家湾一带,确定厂名为国营新苏机械厂,军工代号971,通讯地址为芜湖2512信箱、广德512信箱。
1965年2月,国营新苏机械厂破土动工,厂区被群山所环绕,绵延数公里。基础建设工作主要由来自苏州、南京、无锡的建筑公司负责,另外广德地方政府也动员大量民兵、社员参与三通一平,运输工作则由江苏702车队负责。最先开工的是柏垫大桥到厂区的简易土路,长约5公里,因为建设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全部需要通过这条路运输。
国营新苏机械厂建设高峰时期有近千人参与,江苏来的建设者主要住在山芋场、杜家湾的村民家中,有些则住在临时搭建的油毡棚、席棚子中。周边参与建设的民兵和社员则自行解决吃、住问题。为了加快建设进度,在柏垫设立一个锯木场和一个混凝土预制场。工地的供电由两台破旧的进口柴油发电机完成,经常发生故障,供电非常不稳定,后来从宁国引电后才得以改善。
1965年6月,来自无锡的自行车厂内迁职工,以及重庆建设机床厂(296)、北安庆华工具厂(626)的援建技术骨干陆续抵达柏垫,296、626是我国老牌枪厂,因此新苏的技术起点非常高。9月6日,还处于建设阶段的新苏厂就成功试生产出代号“260”的产品(56式7.62mm半自动步枪)21支。
1966年5月,新苏机械厂基本完成建设,具备生产能力,后续又增建了一些车间和厂房、配套设施。新苏的厂区规模宏大,建有锻工车间、注蜡车间、镀铬车间、木工车间、总装车间、工具车间、机加车间、后方车间等十一大车间。
56式7.62mm半自动步枪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都是我军、民兵的主要制式武器,同时也是对外军援的主要兵器之一,当时我国有21家军工、兵工企业生产这个型号,每年还会进行该型号的技术评比,新苏厂每年都很靠前。当时厂里驻有军代表,每一个批次产品出厂前都会进行严格的抽检试射,新苏厂有非常专业的室内隔音靶场。
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爆发冲突,大战一触即发,我国加强了备战级别,新苏厂在1960年4月开始,生产任务暴增,工厂开始实行三班制。
七十年代也成为新苏兵工生产阶段的鼎盛时期,高峰时期有在册职工2000余人,加上家属,有4000多人生活在厂区。新苏生活区的设施相当完善,建有职工家属楼、单身宿舍楼、招待所、职工食堂、卫生所、子弟学校,还设有商店、粮店、澡堂等。
新苏厂周围原本是非常闭塞的山区,新苏厂的到来修通了通往外界的路,同时还让厂周围的村民用上了免费的电,六七十年代我国大部分农村照明用的还是蜡烛。另外厂办学校和卫生所也是对村民开放的。附近的村民把瓜果蔬菜、河鱼河虾卖给新苏厂职工,因为能够卖一个好价格。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国营新苏机械厂成为定点生产厂,各个车间满负荷生产,产品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
1980年,国际形势好转,我国结束历时十七年之久的三线建设,进入全面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很多三线厂因订单骤减而转向民品市场,而新苏厂因质量过硬,兵工生产直到1984年才结束,1981年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停产后,开始生产64式7.62毫米手枪。
1984年底,新苏机械厂的兵工生产宣告结束,整个兵工生产过程中,共生产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64式7.62毫米手枪389000支,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6年,江苏国防工办决定将新苏厂搬回无锡另建新厂,最初主要生产自行车配件,后来还生产过“锡峰”牌民用气枪,后来因政策因素,民用枪支停产。
2001年,新苏厂进行改制,告别国企,成为民营企业。整体搬迁后的新苏老厂区被当地政府接收,家属区出售给附近的村民,2011年,生产区大部被拆除,成为遗憾。曾经的辉煌已成为历史,那段特定的历史将成为难以磨灭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