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一五”期间,四川地区(包括重庆)共建有93个重点项目,其中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有6个建在四川,省重点项目71个。四川的工业以成都为中心,以宝成铁路、成渝铁路沿线为主要建设区域。
一五期间,国家在成都布局有成都热电厂、成都机车车辆厂、成都量具刃具厂等一批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当时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已经建成投产,西南的量具刃具工业还处于空白,因此在西南地区建立一座量具刃具厂迫在眉睫。
1956年初,成都量具刃具厂破土动工,厂址位于今成都市成华区二环路东一段(马王庙)。厂房设计采用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的图纸原封不动复制。因此一南一北两个城市各有一座一模一样的苏式建筑。
成都量具刃具厂的建设得到全国兄弟厂的大力支持,1956年哈尔滨量具刃具厂、上海量具刃具厂抽调大批干部、技术骨干前往成都支援成都量具刃具厂。
建设期间,条件艰苦,生产生活物资均非常紧缺,当时的厂部为几栋草房,职工们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大通铺中,漫长的夏季异常闷热,加上蚊虫叮咬,艰苦程度很难想象。
1956年12月,国家因战略调整,对成量的投资削减42.3%,成量还未建成就陷入一个危机,然而成量人没有退缩,更加坚定了早日建成的决心。本着“先生产、后生活,先主要厂房、后一般辅助性建筑”的建厂原则,精打细算。成量的生活区距离生产区约2.5公里,为了集中有限的资金盖厂房,生活区的设施非常简陋,幼儿园都是草房子。
1958年,在成量人的不懈努力下,机修车间、模盒车间、刃量厂先后建成。随后机械设备开始进厂,这些设备大多都是通过水路运到重庆,然后通过铁路运到成都。1958年底,成量通过国家验收后投产。
成都量具刃具厂是“勤俭建厂”的全国典范,专题片《一个勤俭办企业的典范》说的就是成量。
成量雄伟的苏式建筑成为当时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成为成都东郊的地标性建筑,厂区被称为“成都莫斯科”。
成都量具刃具厂最初的技术骨干来自哈尔滨量具刃具厂、上海量具刃具厂,另外在金堂、绵竹、安县等地招收大量学徒工。
1962 年,成都量具刃具总厂以苏制产品为原型,开始仿制生产深度及高度游标卡尺等产品。随着产品的定型,生活区建设随即展开,当时建了很多栋三层单元楼,房间内统一装修,都是红漆实木地板,墙壁也进行夹层处理非常考究,成量的家属区在成都各厂中也是靠前的,很多高干子弟都在成量上班。
六十年代,成量成为我国对外援助的定点生产厂,大量产品援助到越南、朝鲜、柬埔寨等国。
1966 年,成量对厂房进行改扩建,新建、改造了锅炉房、千分尺和仪器厂房。技术方面,完成了百分表、千分尺的改型和钻头、丝锥制造的新工艺。
六、七十年代,成量厂每年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优质的产品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西南、华南各地,为国家的国防、经济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全国四大工具厂之一,一级计量单位。
成量厂区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生产区大概位置在如今的二环路以北,生活区在二环路以南。职工除了东北、上海、四川本地的以外,还有很多山西、山东的职工,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都各不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影响和同化。
饮食方面,东北人接受了四川的辣,四川、上海人接受了东北的酸菜馅饺子,相互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在这里没有攀比,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每天三点一线的工作,小孩子们到哪家都有饭吃,谁家做好吃的,一般都会给左邻右舍送去一些,一起分享。
成量厂的文化活动办的好,在整个成都都出名,工会经常组织一些赛事,如歌咏比赛、篮球、乒乓球比赛。重大节日的时候,共青团还会组织晚会,晚会当天,厂区内灯火辉煌,职工和家属们穿上盛装观看样板剧、唱歌、舞蹈等。
成量有电影放映日,地点在宿舍区,当时人们习惯的称为坝坝电影,为了满足夜班职工观影,一般放映两部电影,放映日人山人海,很多附近的居民也会早早的拿着板凳来到场地,当时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电影非常受欢迎。
八十年代,成量规模不断壮大,下设麻花钻厂、量规厂、热处理厂、千分尺厂、特殊铣刀厂,成都量具刃具厂更名为成都量具刃具总厂。1988年5月12日,成量实现由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变,改制成立成都量具刃具股份有限公司,当时“川牌”钻削产品、千分尺等产品非常畅销。
2006年,原有的厂区满足不了发展步伐,整体搬迁到新都区三河街道长桥村,2019年11月19日,完成改制更名,发展至今。
成量整体搬迁后,原址中除了“红楼”外全部拆除,2007年6月1日,红楼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老厂区被建成浅水半岛等住宅小区。成量是成都东郊的工业代表之一,这片热土上见证了一代人的芳华,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历史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