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我国同时面对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无论与其中的任何一方发生战争,都将是一场大战。1964年,毛主席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
1966年9月19日,国家决定将太原新华化工厂的部分车间和职工内迁到鄂西南宜昌建立一座大型防毒面具、防化服生产厂。华强橡胶厂筹备处随即成立,负责人由一位新华厂副厂长担任。
为了迷惑敌人,不突出工厂特征,华强橡胶厂筹备处于1967年4月17日更名为国营华强机械厂筹备处。经过一年多的内迁动员、多地选址勘测,1968年6月15日,确定厂址在宜昌专区宜昌县桐木坑公社姜家庙大队(今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街道姜家庙村),军工代号809,主要生产橡胶制品、防毒面具、防化服等产品。
1968年6月,国营华强机械厂破土动工,厂区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生产区沿下牢溪山谷而建,四面环山,非常隐蔽,生活区最初集中在南津关、王家沟一带。
国营华强机械厂建设期间非常艰苦,建厂所用的生产、生活物资全部从18公里外的宜昌运输,最初的道路是土路,遇到下雨天气,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职工经常冒雨救援被陷车辆。
为了节省建设成本,建设者们因地制宜,很多建筑都是用石头垒砌而成。建设者们大多住在席棚子、简易帐篷中,一个工棚住20几个人,晚上还有蚊虫蛇蚁的侵扰。尽管条件艰苦,但所有建设者们依然展现出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在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感召下,更是昼夜奋战,为的就是早日建成投产。华强厂的建设并不是非常顺利,直到1976年才实现批量生产能力。
国营华强机械厂生活区建设非常完善,建有职工家属楼、单身宿舍楼、招待所、职工食堂、子弟学校、灯光球场、大礼堂、幼儿园,还设有商店、粮店、澡堂等设施,建设的标准在湖北三线厂中也是非常靠前的。
厂里的早期职工很多来自山西,正式投产后,宜昌、武汉等地的学徒工陆续进厂,厂区内也形成了多种文化的交融,本地的职工慢慢习惯了山西的面食,山西职工也喜欢上了凉拌鱼腥草。
1980年,国际形势好转,我国结束了长达17年的三线建设,全面转向经济发展,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的发展,纷纷转型。国营华强机械厂依托自身的军工优势,开始转向民品的开发。由于工厂所处的位置偏僻,运输成本高,难以留住人才,1984年被列入脱困搬迁企业,同年12月,选定新厂厂区,位于宜昌高新区,1988年完成搬迁。
整体搬迁后的老厂区被移交给当地政府,生产区的厂房一度成为民营小厂的车间,如今国营华强机械厂厂区被打造成以三线为主题的“809微度假小镇”,基本保留了它原来的样子,对这些颇具历史意义的建筑也是一种保护,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凝聚着建设者的心血和智慧。
三线建设是一段红色的记忆,老一辈三线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后来人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三线虽已远去,但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