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同时面对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危急时刻,毛主席于1964年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一大批军工企业、院所在大山深处拔地而起,筑起国家安全的保障,四川国际电台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诞生的,
1965年,邮电部根据中央1号文件的指示,决定在川的大山中建立四川国际电台,主要负责国家战略短波通信电台的战时运行,承担国家战争状态下的通信保障,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重要任务。由于是1965年1号文件,因此工程代号为6501。
四川国际电台位于四川眉山东坡尚义镇黄庙村及伏龙(今三苏镇望苏村)两个区域,分为A区和B区。1965年破土动工,厂区占地232亩。6501工程是按照爆发核大战的级别修建的,分为地面和地下两个区域,其核心区建在山洞中。
6501的机房建在地下的双拱回填式的隧道里,主隧道两侧又有若干个分支功能区域,设有机房18间。为了提高地下机房的强度,洞体采用高强度钢筋混凝土浇筑。
为了提高收信机房抗电磁干扰能力,所有机房墙壁采用高泡吸音材料填充。地下通道每隔不远,安装一道厚厚的铸铁门,战争条件下关闭,可以防核、防化、防火。具有防爆、防毒、防潮、防原子辐射的功能。
另外为了防止剧烈爆炸引起的洞体变形,洞体并非是一个完全的整体,进行了伸缩缝处理。为了隐蔽,洞体上方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形成天然的屏障。
6501的地上建筑有40个,各类设备设施168套,在方圆15平方公里的天线场阵分布了186个大型铁塔。当时制作这些铁塔煞费苦心,协调了多方力量,铁塔在武汉的工厂生产,由于个体庞大且数量多,动用40个火车车皮运到四川眉山然后再运到各个点位,工程量非常大。
6501是在绝密的状态下进行施工的,针对保密,毛主席当时强调:“保守机密,慎之又慎,要十分的注意保密,九分半不行,九分九也不行,必须十分不可”。
6501工作人员进厂时都要学下没保密守则,哪怕是建设区域,非正式员工是不能进入核心区域的,外聘的零工只能将生产设备放到指定的外围,然后6501的员工在肩挑背扛,把这些大大小小的设备搬运到机房进行组装,包括发信台长12米,高4米,重2吨的发射机也是6501员工采用原木滚筒拖拉到工位的。
建设期间条件异常艰苦,因为是高度保密工程,所有建设者几乎与外界断绝联系,6501所在区域的水质非常差,井水都需要滤水设备进行处理后才能勉强饮用。
1968年,经过三年艰辛的建设,6501的地面、地下工程全部竣工,另外包括马可尼激励器在内的主要设备安装调试完成,1968年夏,6501投入使用。主要功能是战时短波通信电台的运行,按照要求,不到关键时刻,四川国际电台是不运行的,因为怕暴露目标。
6501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地下长城,地下保障设施完善,为了保障电力供应,设有一个油机室,配置四台南京汽轮电机厂生产的重型柴油发电机,完全可以满足电力需求。
6501建成使用的第二年就陆续执行非常重大的任务。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爆发冲突,6501进行紧急战备,12个无线班随时待命。抗美援越期间,6501曾作为河内电台的备用电台,一旦河内电台遭到不测,四川国际电台将启动2台80千瓦的发射器,随时接替河内电台的发声。
四川国际电台是战时的一把利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承担起战争指挥系统通讯的保障工作,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1980年,国际形势趋于稳定,三线建设结束。四川国际电台主要负责我国与外国使馆的信息互通任务。
2002年4月,6501关闭,光荣的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2005年4月,改建为通信博物馆,完整地保留了地下机房,及部分设备。2014年,建成四川电信国防教育基地,2020年12月17日,6501被认定为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
34载风雨兼程,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凝聚了6501人的心血,这里的每一台机器的背后都有讲不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