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三线“五二工程”——国营跃进机械厂(5207)

文摘   2025-01-24 07:37   内蒙古  

三线建设是1964年毛主席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改变我国生产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由平原向山区转移的战略调整。三线建设共历时十七年,国家共投入资金2052亿元,建成1100个项目,其规模和影响是深远的,它加快了西部工业的发展进程,同时在西南、西北腹地建立起稳固的战略大后方。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三线建设重点的省份之一。

1964年,甘肃成立三线建设领导小组,1964年底来自北京、天津、哈尔滨、沈阳、长春、上海、洛阳、南京等地的战略工厂陆续整体搬迁或分迁到甘肃。

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爆发冲突,作战中,我军的56式40毫米反坦克火箭弹对苏军的T62正面装甲形成不了有效杀伤,为此一款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稳定性更高的69式40毫米反坦克火箭弹在湖南湘潭江南机器制造厂研发成功。1969年底各地军工单位开始生产69式4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弹及相关配套产品。

1969年11月14日,五机部决定在甘肃华亭县安口镇与平凉县土谷堆一带建立一个40火生产基地,这个工程内部称为五二工程,包括胜利机械厂(5203),负责生产火箭弹和火箭筒,5213厂为总装厂,在建成投产后并入5203,另外还有前进机械厂(5204)负责生产火箭弹引信,跃进机械厂(5207)负责生产瞄准镜。

1969年底,跃进机械厂破土动工,当时负责主体施工的是甘肃第七建工局三公司,由于当时战备任务重,跃进机械厂的建设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厂房、车间建设优先。建设期间,职工们有的住在罗家沟原丰收厂第七车间腾出的房子。

天刚蒙蒙亮,建设者们就会起床,简单的吃一口饭,就要挎着水壶前往工地开始一天的劳动,每天的劳动强度非常大,但没有一个人有怨言,依然争先恐后的干最危险、最苦、最累的活,每个人都争做劳动标兵,在所有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1974年7月,跃进机械厂基本完成了建设。

1975年,国营跃进机械厂开始批量生产,随着生产的成型,很多高校的毕业生、知识青年、退转军人加入到跃进厂,职工们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能的口音,却为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

国营跃进机械厂建厂之初条件很艰苦,很多职工住在石窑洞、干打垒中,子弟学校也是小平房。后来职工越来越多,加盖了9栋四层红砖家属楼,子弟学校也升级成楼房,厂区内还设有职工俱乐部、职工食堂、银行、邮电局、澡堂、理发店、商店等,职工们不出厂就可以完成工作和生活所需。

虽然地处大山沟里,职工们的生活却没有那么乏味,毕竟是军工单位,厂区的配套设施、待遇都远远高于地方,食堂的伙食也非常好。每逢休息日,职工们经常结伴去安口,安口当时很繁荣,三四个人花二块多钱就可以在饭馆吃一顿饭,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包馍在当时是一种享受。

国营跃进机械厂有自己的车队,夏日里,厂里采购一车车大西瓜作为福利发给职工。春节放假的时候,车队又承担起送职工回家的任务,坐着自己厂里的大汽车回家,也是很自豪的。

1980年,国际形势好转,三线建设结束。1981年,国营跃进机械厂引进洗衣机生产线,开始生产“企鹅”牌洗衣机。1988年,跃进机械厂被首钢收购后整体搬迁到河北廊坊三河市燕郊镇,1994年更名为首钢燕郊机械厂,主要为首钢生产配件产品。一部分职工去了燕郊,一部分被分流。

如今跃进机械厂旧址生产区基本不复存在,原来的子弟学校被改造成林场办公楼,生活区家属楼还在,里面生活几位5203厂的老职工,利用空地养花种菜。时光荏苒,随着跃进厂的迁出,当年的繁华不再,喧哗的生产场景也被永久的定格在那个火热的年代。

历史搬运工
“三线建设”不朽的传奇;中国百年工业发展历程,是几代人的奋斗史。【作者:高明野 历史搬运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