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三线厂:国营红光化工厂(5805)

文摘   2025-01-10 07:38   内蒙古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对于新中国是个多事之秋,刚刚结束三年困难时期,经济建设尚处于全面的复苏阶段,然而此时的国际局势却异常严峻,各种势力暗潮涌动,我们同时面对美、苏两个拥核超级大国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1964年,毛主席作出了三线建设的决策,以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

1971年初,五机部决定在山东省建立一座TNT厂和原料厂。1971年春节刚过,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成少甫将军、山东省国防工办主任李春之亲率专家小组进行选址,经过多地的勘测和空中勘察,最终将两个厂址确定在济南市长清县孝里公社龙泉官庄大队(今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面的山沟里,取厂名国营红光化工厂,军工代号5805,另外一个厂命名为国营立新化工厂,红光厂的筹备处设在徐佳花园,后来搬到济南第二招待所。

1971年5月,国营红光化工厂破土动工,基建工作由山东省建筑公司和泰安邱家店集体建筑队负责,其中省建负责生产区建设,生活区的平房区部分由邱家店集体建筑队负责。合成氨、硝酸车间的设计由山东省化工设计院负责,炸药是五机部第五设计员负责。

国营红光化工厂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两地由一条隧道相连。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红光化工厂最初建设都是以厂房车间优先,山东省对两个厂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从长清县、平阴县、肥城县动员5000余名民兵和社员,另外从聊城、泰安一带招收600多名学员参与建设。

由于当时物资匮乏,建设者们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席棚子,睡在稻草铺成的简易通铺上,尽管这样,建设者们依然展现出昂扬的革命精神,遇山开山、遇水架桥,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侵略者抢时间。工地上到处是激人奋进的宣传标语,口号声不绝于耳,建设场面热火朝天。

缺少专业机械设备,他们就肩挑背扛,在修建高位水池的时候,所有的水泥、沙子都是建设者们用肩膀一步一步扛到陡峭的山岭上。为了节省建设成本,红光厂很多建筑都是就近取材、因地制宜,采用石头垒砌。

1972年5月26日,国营红光化工厂、国营立新化工厂合并,沿用国营山东红光化工厂厂名,产品确定为合成氨、硝酸、TNT。

1976年,国营红光化工厂的主体工程基本结束,机械设备开始进场,山东省安装公司开始对机械设备进行安装调试。与此同时,来自甘肃白银的国营银光化学材料厂(805)的十几名干部、技术骨干在副厂长贡林瑞同志的带领下来到红光,另外济南234厂,以及沂蒙地区的小三线军工企业陆续来到红光厂开启艰苦创业之路。

1978年5月,国营山东红光化工厂全部建成,开始批量成产。红光厂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每天早上5:30在军号声中职工们开始起床跑操,中午也是在军号声中结束工作下班。

当时大食堂的菜品非常丰富,一份土豆熬白菜5分钱一份,猪肉炖粉条1角5分,对于职工来说,吃上一顿猪肉炖粉条是很奢侈的,只是偶尔才能打打牙祭。

1980年,三线建设,国营山东红光化工厂开始逐渐军转民,1982年3月11日,军工生产线正式停产。红光厂开始利用合成氨和硝酸铵生产线生产味精,1983年9月23日,厂名变更为:济南味精厂,“山菊花”牌味精在山东成为家喻户晓品牌,1984年打开国际市场,外销的品牌为“葵花”。

1986年,济南味精厂更名为济南发酵食品厂,引进德国啤酒生产线,生产的“奥波”、“泺神”牌啤酒很受欢迎。此时红光厂拥有味精、啤酒两大营业项目,成为军转民后的鼎盛时期。

红光的鼎盛时期,拥有2000多名职工,生活区建设也相当完善,建有职工家属楼、单身宿舍楼、招待所、子弟学校、技工学校、托儿所、职工医院、职工食堂、电影院、商店、粮店、邮局、银行、澡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标准高于县城,当时有“二济南”的美誉。




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红光的发展遇到瓶颈,效益开始逐年下滑,1996年5月29日,与河南周口味精厂合资成立济南周济莲花味精。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企业仍然没能突围成功,2015年,无奈破产。如今,红光厂的大部建筑被夷为平地,仅存招待所。

红光厂有过辉煌和沉浮,那段激情的岁月扎根在每一位红光人心中,难以磨灭,虽然三线建设已成历史,但三线精神和三线人却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

历史搬运工
“三线建设”不朽的传奇;中国百年工业发展历程,是几代人的奋斗史。【作者:高明野 历史搬运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