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十几篇比利时,基本都是在写弗兰芒语区的那些地方,这篇准备挑一个讲法语的瓦隆区的地方来写一写。我对于“废墟类”的景点没有一点点抵抗力,所以这一篇我准备来聊聊这座位于瓦隆区Villers-la-ville的修道院废墟。维莱尔修道院位于布鲁塞尔以南30公里,沙勒罗瓦以北,一条铁路线从修道院旁边经过,火车站距离修道院废墟2公里,从布鲁塞尔坐火车转公共汽车或步行,都能轻松抵达。▲维莱尔修道院边的铁路线
维莱尔修道院有着近900年的历史,最初在1146年由几位西多会(Cistercian)修士在此创建。在法国大革命后不久的1796年,修道院被废弃,直到一百年后比利时政府开始对这里进行了一定的维护与修复,1893年向公众开放。时间真是一种可怕的武器,这座修道院其实废弃的时间并不太长,但如今看上去宛如荒废了几百年。▲维莱尔修道院
从售票处走进修道院废墟,先看到的是修道院曾经的食堂(The Monk's refectory)。这座曾经二层楼的建筑,如今没了屋顶,墙体大部分被绿叶覆盖着,远远看过去,带着种童话氛围。这座建筑建造于13世纪,大约500平方米的面积,从如今残留下来的部分,可以看到11座巨大的落地窗的美丽弧线。建筑内部有小讲坛,曾经修士们是在带领下读完圣经的祷告文,才可以吃饭的。
▲维莱尔修道院的食堂
▲维莱尔修道院的食堂
食堂边就是修道院四通八达的回廊(Cloister),回廊建于13-15世纪之间,是修道院日常与精神生活的中心所在。回廊连通着教堂、教士的宿舍以及食堂等等,在回廊包围着的庭院中,也设有供修士们休息阅读的长凳。虽然这个回廊和伊比利亚半岛上的那些,融合着好几种建筑风格的修道院回廊比起来,有些简单朴素,但层层叠叠的高墙,仍然可以看得出不同年代的建筑痕迹。▲维莱尔修道院的回廊
▲维莱尔修道院的回廊
教堂无疑是一座修道院最核心的部分,修道院的教堂如今还留下了大部分的围墙,依稀可以看得出当年长94米,宽40米,高23米的宏大规模。这座教堂从1197年建造伊始,是按照罗曼式来的,到1267年建造接近结束时,又采纳了不少当时普遍流行的哥特式风格。教堂建筑比较特别的地方,是长条形的大窗子与圆形小窗子的结合使用,让照进教堂的光线生动起来。▲维莱尔修道院的教堂
▲维莱尔修道院教堂的窗
教堂的建筑风格,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西多会的审美。西多会(Cistercian)是罗马天主教的修会组织,1098年在如今法国勃艮第成立。勃艮第公国的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弗兰德斯和尼德兰地区,所以在如今比利时的瓦隆区,有这样一座建造于12世纪的西多会修道院,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维莱尔修道院
西多会建立的“初心”是对于修士日渐浮夸与松弛的生活感到反感,决心复兴严格的本笃会规范,摒弃华美的圣堂和来自贵族的捐赠,回归到简朴严格的清苦修行生活中去。所以当年西多会比较倾向于在贫瘠的土地上建立他们的修道院,他们觉得修士们不能只依靠信徒们的供养生活,而必须靠自己的劳动,在这些贫瘠的土地上自给自足,自力更生。▲维莱尔修道院
12世纪初,西多会由一位名叫圣伯尔纳德(Bernard of
Clairvaux)的传奇人物发扬光大,这位传奇人物用他对天主的虔诚,与坚持苦修的行动,吸引了大批的信徒,让12世纪成为西多会修道院在欧洲极速发展的时期。12世纪中期,圣伯尔纳德逝世的时候,西多会已经拥有了300余座修道院,到了13世纪初更是增长到了500余座。▲维莱尔修道院
比利时的这座维莱尔修道院正是12世纪西多会修道院大肆扩张中的产物之一。与河道沼泽密布的弗兰德斯地区相比,比利时的瓦隆区丘陵相对较多,这片修道院所在的区域在12世纪时,想必也是个没有什么人居住的“不毛之地”吧。这些西多会的修士们经过了一百多年的修行加劳作,让维莱尔修道院在13世纪进入了黄金时期。▲维莱尔修道院
修道院的黄金时期,容纳了100余名修士,300多名的世俗兄弟,但不知是因为秉承着西多会简朴苦修的宗旨,还是修道院废弃之后无人看管,如今废墟里留存下来的教堂遗址,看不到像其他天主教教堂那般华丽的装饰与雕刻,甚至有点像一座简简单单的新教教堂。唯有在角落里散落着的一些石头上,可以看到一点点的雕刻。▲维莱尔修道院的石棺
▲维莱尔修道院的石棺
除了建筑的遗址,在如今的遗迹中,仍然可以看到修道院从13世纪就留存下来的草药种植园和葡萄园。比利时其实是个不那么适合种葡萄的地方,一来日照时间短,二来纬度偏高,但在中世纪时,酒相对于水来说,是一种更不容易滋养寄生虫的饮料。修道院酿酒至今为止,也还是欧洲的一大特色,特别是比利时的那一众trappiest
beer,很多都是修道院出产的。▲维莱尔修道院的种植园
▲维莱尔修道院的种植园
走在这片废墟中,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这样规模的建筑,为何说废弃就废弃了呢?看了一些资料,我觉得主要原因一是西多会自身的衰落,二是比利时地理位置的原因,第三就是法国大革命了。15世纪西多会自身开始衰落,16世纪虽然进行了改革,但发展势头早已不如几百年最鼎盛的时候,最终在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消失。19世纪原先的西多会的分裂成了严守派和普通派两个派别,在19世纪的后期甚至还传入了中国北方。▲维莱尔修道院的教堂
前面说过比利时的地理位置,说好听些是“欧洲的心脏”,说白了就是大国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这个缓冲带经常成为周边大国冲突的战场,上世纪的一战、二战就是最好的例子。16世纪开始,欧洲的各大势力经常性地互相抢夺地盘,修道院也无法幸免地屡屡遭受侵扰,不少修士陆续离开了修道院。
▲维莱尔修道院
教科书上的法国大革命,往往突出的是推翻波旁王朝,是思想启蒙运动的发扬光大,是自由与民主的象征。但法国大革命其实也是一场宗教的斗争,在那时神职人员辞去神职,已经成为了一种革命仪式,教堂修道院纷纷关闭,教士被驱逐,维莱尔修道院也正是在这场革命之后,成为无人居住的废墟的。革命之后,部分教堂与修道院渐渐恢复,但像维莱尔就此沉睡在了时间之中。
▲维莱尔修道院
维莱尔修道院的这片废墟在春夏季节就像一片绿野仙踪,游客并不太多,按照自己的节奏,跟着铺设的栈道和地图静静走一走,可能需要2-3个小时,当然凑好时间跟着修道院的官方导览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修道院废墟旁边还有一家餐厅和酒吧,可以歇歇脚。写到瓦隆区的地方,就会发现,貌似这片地区和法国的联系要相对紧密些。细细品味比利时的这种分裂感,也是旅行中的一种乐趣所在。
▲维莱尔修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