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写比利时,我决定从一个小众,但对我颇有意义的地方开始。科特赖克,荷兰语Kortrijk,法语Courtrai,是比利时位于西弗兰德斯省南部,一座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的城。我在科特赖克大范围内的一座小镇里住了十几个月,所以对这座虽不出名,但还是颇有些历史和看点的城算有几分了解,就用它打开我的比利时系列吧。
▲科特赖克的广场
科特赖克距离法国边境只有几十公里的距离,距离法国北部最大城市里尔大约只有半小时的车程,在深入了解比利时之前,我想当然地以为这里距离法国那么近,应该是说法语的地方。但比利时的荷兰语区和法语区并不是那么简单地由地理位置来划分的,它们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在上一篇说过比利在布鲁塞尔之外时有十个省,这十个省又可以按照语言划分为荷兰语、法语和德语三大部分,就问你复不复杂。
▲比利时语言区分布(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我这里简单地把西弗兰德省的语言叫做“荷兰语”,但比利时人偏爱的一种更准确的叫法是“弗兰芒语”(Flemish),弗兰芒语和标准荷兰语绝大部分相同。但是同样的语言并没有带来认同,说弗兰芒语的比利时人和说荷兰语的荷兰人互相也不那么对付,这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信仰。荷兰大部分是信仰新教的,比利时的荷兰语区和法语区虽然语言不同,但在信仰上倒统一是天主教。
▲科特赖克街景
可能有些观众看到这里已经被绕晕了,这里再来讲个小故事吧。2010年的时候,我和来中国出差的比利时同事一起工作,那段时间比利时正在经历一段无政府状态。这段无政府状态被称为“比利时语言门”,简单来说就是荷兰语政党和法语政党的分歧引起的比利时内阁倒台事件。同事开玩笑说,说不定我这次回去,比利时这个国家就不存在了,我这本护照要换成弗兰德斯国了。所以,我在第一篇里写的,这个国家的“分裂感”真的是体现在方方面面,概括来说这个国家就是多民族,多语言,然而信仰却大部分统一的国度。
▲科特赖克街景
再来说说“弗兰德斯”(Flanders)这个概念,曾经的弗兰德斯泛指古尼德兰的南部地区,包括今天的比利时东西弗兰德省,法国的加莱海峡地区和诺尔省,以及荷兰的泽兰省;而如今的弗兰德斯则是一个文化概念上的区域,大约等同于比利时的荷兰语区。弗兰德斯的名字大概从公元5世纪就已经存在,9世纪成为西法兰克王国的领地,中世纪随着毛纺织手工业的发展而富裕起来。
▲弗兰德斯的狮子盾徽
回到科特赖克这座城市,这座城市其实历史还挺悠久的,在古罗马的时代,这里有两条罗马大道经过,城市的莱厄尔河畔就已经形成了名叫Cortracum的村落,今天科特赖克的名字应该正是从此而来。城市在12世纪晚期,迎来了一轮蓬勃发展,当时这里是欧洲的亚麻纺织中心。如今虽然“法国亚麻”的名气更响一些,但实际上法国诺曼底和比利时弗兰德斯的亚麻仍然是亚麻中的上品,这是由这片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历史渊源决定的。
▲科特赖克的河
中世纪时期,弗兰德斯的几大城市都成为了大大小小的工商业中心,因为有钱,所以这片地区也成为了中世纪各大领主长期争夺的目标,特别是法兰西和英格兰这一对冤家宿敌。1297年,把教皇绑架到阿维尼翁的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开始了和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的战争,当时的弗兰德斯伯爵选择站在了英国一边,但他们的联盟没能挡住腓力四世的步步进攻,法国人占领了弗兰德斯的大部分地区。
▲科特赖克街景
腓力四世占领弗兰德斯期间,与亲法的贵族一起压榨市民,弗兰德斯人民的起义1302年5月先从布鲁日打响。这场佛兰德斯人民反抗法国统治者起义的高潮正发生在科特赖克,这场发生在1302年7月,被称作“金马刺之战”(Battle of the Golden Spur)的战役,以弗兰德斯手工业行会的民兵击败装备精良的亲法贵族告终。据说手持劳动工具的民兵们,至少杀死了一千名骑士,从那些骑着高头大马的骑士身上取得了700多副马刺,所以这场战役有了这样一个名字。如今在科特赖克还专门有一家叫做1302的博物馆,里面用声光还原了这场战争的经过。
▲科特赖克1302年纪念
虽然打退了法国统治者,但兵力和装备都不占优的弗兰德斯仍然无法抵挡住强大的法国,金马刺战役的两年之后,腓力四世再次率军前来侵占了这片地区。此后的弗兰德斯一直为周边那些强权所占据,先是勃艮第王朝,再到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
▲科特赖克街景
作为信仰天主教的区域,教堂自然是城中的重要看点之一。但我发现我当年错过了科特赖克始建于1199年,收藏有弗兰德斯巴洛克画家安东尼·凡·戴克祭坛画作品的圣母教堂。欧洲有不少城市,教堂的钟塔和尖顶是是城中最明显的地标,但弗兰德斯这一片还不那么一样,比如科特赖克城中的最高点并不是教堂,而是钟楼。
▲科特赖克的钟楼
▲科特赖克的钟楼
▲科特赖克圣马丁教堂的钟楼
▲科特赖克布鲁尔塔楼
▲科特赖克布鲁尔塔楼
▲曾经住的房子窗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