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误吞冲洗针头

健康   2024-07-30 07:31   北京  


原标题:Accidental ingestion of a dental irrigation needle: a case report

口腔专业人员在提供口腔健康服务时必须防止任何危及生命的安全事故,并减少潜在的后果。其中一种虽然不常见但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患者吞咽或吸入牙科器械或材料。某些患者群体更有可能发生异物吞咽或吸入,例如智力障碍者、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儿童、囚犯以及具有解剖学限制的患者(如巨舌症、口腔狭小和开口受限)。Grossman报告了与下颌后牙治疗相关的牙科器械吞咽和吸入的重复案例,分别为 87% 和 13%。文献中提到的最常见的被吞咽或吸入的牙科异物包括拔除的牙齿、车针、种植体及其部件、根管锉、扩大针、正畸托槽、橡皮障夹、印模材料和修复材料、超声洁牙机工作尖以及正畸装置。

本病例报告反映了在进行牙科治疗过程中维护患者医疗安全的重要性,否则此类事件可能会致命。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案例,即一名五岁男孩在进行根管治疗时意外吞咽了一个弯曲的18号冲洗针头。

病例报告

患者,5岁,行右下第二乳磨牙的根管治疗术。在口腔医生准备用冲洗液清理牙髓腔的过程中,一枚长40毫米、直径18号的弯曲针头突然分离并意外地被推入患者的口咽部,由于操作时未使用橡皮障。口腔医生进行了多次尝试以取出针头,但所有尝试均未成功。因此,患者立即被转移到医院的急诊科。幸运的是,患者没有出现任何呼吸系统受累的迹象和症状。

事故发生后的头几个小时内进行了胸部X光检查,并精确监测针头的位置;针头并未卡住,而是朝着食道移动。当针头位于食道上部时,耳鼻喉科专家尝试通过支气管镜将其取出,但未能成功。患者处于密切观察之下,每天早晨都拍摄平片X光以监测患者情况并预防针头滞留及其不可避免的后果(图1)。患者在住院期间一直遵循软食饮食,直到住院第三天,针头随粪便排出(图2)。

图1

胸部和腹部的前后位X光片。

a.事故发生后1小时。

b.12小时后的正面视图显示异物位于食道的最后三分之一处。

c.第二天时异物位于回盲部区域。

d.盆腔图像显示弯曲的针头位于结肠中。

图2

第三天弯曲的针头随排便排出。

讨论

橡皮障是在根管治疗过程中的一种多功能器械;它可以防止牙科器械或冲洗溶液被吞咽或吸入,同时也通过提高可及性和保护根管免受唾液污染而增加治疗的有效性。

在根管治疗中使用橡皮障是一种义务性的要求。在无法使用橡皮障的情况下,牙医可以利用口咽屏气包和用牙线将器械(如锉、夹子、指撑、种植螺丝刀等高风险器械)固定。在这个案例中,使用尖锐的针头冲洗,并忽视了使用橡皮障。

尽管吸入异物的风险更大,导致更多的并发症,但吞咽异物也应该被视为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情况,因为它也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脓肿、梗阻、穿孔和撕裂。除了异物的大小和锐利程度外,消化道的解剖狭窄和急弯也会增加上述不良结果的风险。

如果发生事故,且异物可见于口咽部,则应将患者置于反向特伦德伦伯格氏卧位,并使用强吸进行吸出。

如果无法移除异物,即使患者无症状,也应当立即将其转至急诊室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果阻塞导致呼吸困难,则应立即进行环甲膜切开术。

无论患者的症状如何,对于显影的异物,都应该通过胸部和腹部的前后位和侧位常规X光片来评估是否发生了吸入或吞咽及其移动路径。CT图像对于检测不显影的异物非常实用。本案例中,通过即时和追踪的平片X光进行了监控。

如果吞下的异物顺利进入胃部,有90%的概率它会通过消化道而不会引起任何并发症。即使对于无症状的患者,也建议在异物通过消化道的同时,配合连续的X光检查和粗纤维饮食,直到通过粪便检查确认异物已经排出,就像本案例一样。虽然80-90%的吞咽异物能顺利通过而无并发症,但在10-20%的情况下需要内窥镜取物,而在大约1%的情况下需要手术干预。对于尖锐物体、长度超过5厘米的异物和经X光跟踪证实固定的残留异物等高风险情况,建议立即进行内镜取物。

在以下情况下,需要手术干预:内镜取物失败、连续三天以上固定的尖锐残留异物、潜血阳性粪便检查(无论是否有腹痛)。

在本案例中,尽管针头既尖锐又较大,但它顺利通过消化道而无需采取任何激进措施,并在吞咽后的第三天随粪便排出。

结论

预防任何事故是牙科临床中最安全的态度。为了确保患者安全,使用橡皮障是所有根管治疗过程中的标准做法。如果使用橡皮障暂不可用,那么应该采用其他方法,如口咽屏气包和用牙线固定小型和尖锐的器械。鉴于大多数牙科治疗都需要使用尖锐的旋转器械,强烈建议在口腔内使用之前确认这些器械已安全安装在手持器械上。

参考文献

1.Ayed AK, Jafar AM, Owayed A. Foreign body aspiration in childre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ediatric Surg Int. 2003;19(6):485–8.

2.Cameron SM, Whitlock WL, Tabor MS. Foreign body aspiration in dentistry: a review. J Am Dent Assoc. 1996;127(8):1224–9.

3.Cossellu G, Farronato G, Carrassi A, Angiero F. Accidental aspiration of foreign bodies in dental practice: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Gerodontology. 2015;32(3):229–33.

4.European Society of Endodontology. Consensus report of the quality guidelines for endodontic treatment. Int Endod J. 1994;27(3):115–24.

5.Fields RT Jr, Schow SR. Aspiration and ingestion of foreign bodies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 five cases. J Oral Maxillofac Surg. 1998;56(9):1091–8.

6.Govila CP. Accidental swallowing of an endodontic instrument. A report of two cases.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1979;48(3):269–71.

7.Grossman LI. Prevention in endodontic practice. J Am Dent Assoc. 1971;82(2):395–6.

8.Hill EE, Rubel B. A practical review of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gested/aspirated dental items. Gen Dent. 2008;56(7):691–4.

9.Hodges ED, Durham TM, Stanley RT. Management of aspiration and swallowing incident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 case. ASDC J Dent Child. 1992;59(6):413–9.

10.Hyatt AT. Rubber dam. Br Dent J. 2002;193(10):548–9.

11.Pinto A, Lanza C, Pinto F, Grassi R, Romano L, Brunese L, et al. Role of plain radiography in the assessment of ingested foreign bodies in the pediatric patients. Semin Ultrasound CT MR. 2015;36(1):21–7.

12.Soergel KH, Hogan WJ. Therapeutic endoscopy. Hosp Pract (Office ed). 1983;18(5):81–92.

13.Tiwana KK, Morton T, Tiwana PS. Aspiration and ingestion in dental practice: a 10-year institutional review. J Am Dent Assoc. 2004;135(9):1287–91.

14.Webb WA. Management of foreign bodies of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Gastroenterology. 1988;94(1):204–16.

15.Yamalik N, Perea Pérez B. Patient safety and dentistry: what do we need to know? Fundamentals of patient safety, the safety culture and implementation of patient safety measures in dental practice. Int Dent J. 2012;62(4):189–96.

作者:H Y Asmarz, C A M Benfati, M Bolan

翻译:口腔医学网(微信号:aikouqiang)   

声明:本文翻译自国外病例展示,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数据,仅用作口腔行业人士进行专业技术交流用途,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至线下医疗机构就诊。如有翻译错误之处敬请指正,内容以原文为准。

原文:https://doi.org/10.1007/s40368-019-00421-z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口腔医学网

口腔医学网
口腔医学网公众号是提供口腔医学领域专业技术在线交流的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口腔行业进步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