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国资委开会了,强调要推动中央企业穿越经济周期,支持企业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帮助真正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新技术脱颖而出、要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科创孵化平台,在投资选择上始终聚焦科技属性、技术价值、新兴领域。
看到没有,这不就是我一直和大家讲的未来A股市场的主流热点必须是“央企+科技”吗。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在传统行业占绝对优势的中央企业在社会及时代的变革中明显落得下风,要想实现中央企业穿越经济周期并且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就必须紧跟行业发展潮流,依赖科技创新,否则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计划易定,措施难行,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央企业普遍缺乏创新的基因。至于原因不想多讲,也不能多讲。总之,要想让中央企业去搞科技创新,并获得重大成果,难如登天。
不过,中央企业也有其特别的优势,比如可以获得更便利的行业政策、更低成本的融资成本、更包容的监管环境。通俗一些讲,就是有钱有势。正是这个优势,为中国特有的科技创新模式“央企出钱、民营出力”应运而生。近些年来,高达5-6万亿的各级政府产业基金以及中央企业投入到新质生产力的庞大资金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这并非是国家想要的最终结果。除了促进科技创新之外,还必须要将新科技牢牢掌握在政府的手中。这是因为在上一轮的科技浪潮中,政府对于互联网的监管有失控之嫌。比如在互联网金融与自媒体方面均是如此。由于新技术中包含了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等,这就要求在大力发展的同时,必须纳入政府的监管之下。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这些科技主体最好由央企控制。
如何即可以参股这些科创公司,并且最后实现控股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证券市场中进行并购重组,事实上证券监管部门已经开始了布局。也就是前期由中央企业或国家性资金投资于这些科创公司,等到这些科创公司有了成果,便可以通过央企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份或直接现金的方式实现收购。科技得到创新、科创者也获得了回报、政府也实现对科技的控制。确实是一个完美的闭环。
最大的赢家是谁呢?其实还是国家。一方面,前期投资的5-6万亿资金实现了巨额回报;二方面,科技得到了创新;三方面,就是央企实现了产业升级,穿越经济周期、实现了第二增长曲线。
最后的买单者是谁呢?投资者。举个例子,上海电气,这家公司前一阶段收购了一家机器人公司,花了30亿元。但是其市值却因为这一消息而最高增加了近1000亿。国资股东持有市值就增加了近500亿。这个增加的市值就是由无数投资者的财富堆积而成。当然,这里的资金大概率也包括国JD资金,毕竟这种赚钱的方式谁不愿意?
可预见的是,未来A股市场中,这样的案例会很多很多,投资者可以深入研究相关公司并以中长期心态持有,相信会有丰厚的回报。
陈星宇,中利资产执行董事,上海财经大学MBA,中国特色价值投资理论首创者,擅长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研究。曾担任上海交通台财经评论特约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