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莫娟芬
作者单位:
嘉兴市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嘉兴 314001
通信作者:
莫娟芬,Email: 549447053@qq.com
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82岁,因"便中带血1年余,排便困难伴大便变细"1个月入院。
症状体征 本院肠镜检查示距肛20.0 cm乙状结肠肿瘤。腹部CT检查示乙状结肠肿瘤,考虑结肠癌侵出浆膜层。肝脏多发转移性肿瘤。左肾多发囊肿。血常规、生化、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肺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肿瘤系列检查示癌胚抗原209.48ng/ml,铁蛋白450.5ng/ml。
诊断方法 本院肠镜检查示距肛20.0 cm乙状结肠肿瘤。腹部CT检查示乙状结肠肿瘤,考虑结肠癌侵出浆膜层。肝脏多发转移性肿瘤。左肾多发囊肿。血常规、生化、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肺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肿瘤系列检查示癌胚抗原209.48 ng/ml,铁蛋白450.5 ng/ml。
治疗方法 在全麻下行手助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切除术,术中顺利,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示(乙状结肠)腺癌,Ⅱ级,盘状型,肿块大小5.5 cm×5.5 cm×0.7 cm,肿瘤组织浸润肠壁全层达浆膜外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脉管内癌栓形成;肠周淋巴结见癌转移(1/11)、癌结节形成(1枚)。
临床转归 术后经积极对症治疗,患者恢复尚顺利,住院期间有不全性肠梗阻、排便困难的情况,予对症治疗后好转。4个月后患者死亡。
适合阅读人群 肿瘤科;检验科
结肠癌是当前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为手术、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等治疗手段[1]。结直肠癌容易发生早期转移、术后复发及异时性转移,约有50%的结直肠癌死于早期转移或术后转移,总体疗效仍不佳[2]。近年发现,肿瘤的侵袭、转移及复发与肿瘤微环境密切有关。肿瘤微环境会对宿主造成较强的免疫抑制性从而促进肿瘤侵袭、转移及复发,导致较差的治疗效果及预后[3]。其中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成为备受关注的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细胞[4]。阐明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MDSCs水平与临床病理、化疗及预后的关系,探讨MDSCs能否作为临床病理程度、预后及复发评估的敏感指标,对建立结肠癌新型免疫综合治疗新策略有着重要意义。
临 床 资 料
一般资料
患者:
男性,82岁,因"便中带血1年余,排便困难伴大便变细1个月余"于2013年2月1日入院。1年来,患者便中带血反复出现,出血量较前无明显增加。近1个月来,患者自觉排便费力,大便3~5 d 1次,且便条明显变细,如小指粗细,仍有便中带血的情况,且有时仅排出血块样物,并有下腹部坠胀不适。无腹痛持续不能缓解,无肛门排气、排便停止,无尿频、尿急、肉眼血尿等。于2013年2月1日收入肿瘤外科。
既往史:
既往无特殊。个人史、冶游史、手术史:无特殊。家族史:父母皆健康,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神清,无消瘦,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听诊无殊,腹部无胀气,全腹软,无明显压痛,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无亢进,直肠指检未及肿块。
检查
本院肠镜检查示距肛20.0 cm乙状结肠肿瘤。腹部CT检查示乙状结肠肿瘤,考虑结肠癌侵出浆膜层。肝脏多发转移性肿瘤。左肾多发囊肿。血常规、生化、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肺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肿瘤系列检查示癌胚抗原209.48 ng/ml,铁蛋白450.5 ng/ml。
诊断及鉴别诊断
结合患者症状、体征、肠镜、术中病理以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乙状结肠腺癌。
鉴别诊断:(1)溃疡性结肠炎;(2)克罗恩病;(3)乙状结肠良性肿块。
治疗
结合病史、体检及肠镜检查情况,考虑手术治疗。完善术前准备后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中探查示腹腔内无明显腹水,肝脏表面可见多发转移结节,脾脏未及明显转移性肿块,盆地、腹膜、网膜无明显种植结节,肿块位于乙状结肠远端,5.0 cm×4.0 cm大小,未侵出浆膜。术中顺利。术后予甲硝唑针1.0静滴、1次/d预防厌氧菌感染。并予制酸、补液、扩容、止血等对症处理。
术后带药:乳果糖口服溶液口服、2次/d、每次10 g,莫沙必利片口服、3次/d、每次5 mg,补中益气颗粒口服、3次/d、每次3 g,麝香镇痛膏外用、每次7 cm。2013年4月3日,因"结肠癌切除术后2个月,右上腹痛伴腹胀1周"入院,右上腹胀痛考虑系肝脏转移性肿瘤引起的癌性疼痛。因患者不能耐受进一步静脉化疗或介入治疗,予护肝、中成药抗肿瘤等对症治疗。入院后经积极对症治疗,尽可能改善营养情况。
治疗结果、随访及转归
2013年5月17日,患者病情仍进行性进展,阻塞性黄疸进行性加重,并出现肺部感染、低蛋白血症、肝性脑病等情况。昨日起出现间歇性意识模糊及胡言乱语的情况。2013年5月20日,患者临床死亡。
讨
论
患者在就医时已经是结肠癌晚期,结合病史、体检及肠镜检查情况可以诊断,病理结果可以确定结肠癌伴肝转移。本病在诊断方面并不难。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但是2个月后肝转移,当前的指标未能起到一个预后的作用。我们猜想,如果提前知道患者预后不良,给予药物的积极治疗,可能会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大量免疫细胞浸润到肿瘤微环境中,其中MDSCs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未成熟髓细胞的异质群体。肿瘤细胞和基质细胞通过细胞间相互作用促进肿瘤微环境中MDSC的活化和扩增,并且扩增的MDSCs可以通过直接和(或)间接作用机制来抑制免疫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应答[4]。因此,我们在患者手术后(2013年2月6日)进行了第1次外周血MDSCs流式检测,结果发现单核型MDSCs细胞CD14+HLADR-/Low占CD11b+CD33+细胞百分比为30.5%。2013年4月22日进行了第2次MDSCs流式检测,结果发现单核型MDSCs细胞CD14+HLADR-/Low占CD11b+CD33+细胞百分比为53.2%。而正常体检组百分比为15.30%左右。这个结果说明M-MDSCs在晚期结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人群,并且随着疾病的进展这个比例会不断升高,这提示M-MDSCs对于结肠癌的疾病进展可能有一定的影响。MDSCs的扩增和活化可以增强肿瘤的增殖、血管生成、迁移和免疫逃逸[4]。浸润到肿瘤微环境中的MDSC对肿瘤的免疫疗法具有明显的抗性,是化疗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5]。大量的临床研究也认为MDSC可以作为反映肿瘤进展的有价值的预测标志物[6]。因此,我们认为外周血M-MDSCs流式检测结果可以作为结肠癌患者,特别是晚期结肠癌患者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往期推荐·
#病例报告丨淋巴细胞亚群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疾病发展进程中的指导意义1例
#病例报告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例
#病例报告丨基于CD4+T/CD8+T个体化nomogram模型优化肺癌临床治疗策略1例
#病例报告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治疗晚期肺腺癌1例
#病例报告丨替雷利珠单抗治疗肺鳞癌高龄患者1例
e小道诚邀各位同道
长按关注【免e监控】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