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旭诊室故事 | 反复发热烧难退,表里同治可得安

健康   健康   2025-02-07 08:00   广东  
开栏语:【邹旭诊室故事】栏目是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大科主任邹旭教授带领团队开办的专栏,将围绕邹旭诊室里发生的真实案例,有故事,有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有专业的医学剖析,同时介绍一些效果确切、操作性强、简便廉验的日常调理小妙招,以达到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的作用。

42岁的黄女士,11月20日因受凉出现发热,热峰高达40℃,伴畏寒、周身酸痛、头晕、乏力等不适,遂至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予清热解毒类中药及中成药治疗后,患者热势下降,但发热反复,后因发热再次返院就诊,予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仍反复发热,遂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完善相关检验检查,未见明确的感染病灶,先后使用多种西药,热峰较前下降,效果欠佳,仍反复发热,遂请邹旭教授会诊寻求中医治疗。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病史。


诊疗经过

邹旭教授会诊见:患者神志清楚,精神疲倦,乏力,发热前伴有寒战,近几日体温波动于36.8-39.4℃,少许头痛、汗出,微腹胀,口干口苦,纳差,眠一般,小便尿偏黄,大便2日/次,便质稍干。自诉既往大便黏腻状。舌脉:舌红,苔白干,脉浮弦数。


根据患者症状及病史,经过六经辨证,邹旭教授认为该患者的反复发热原因在于太阳受寒、少阳受郁、太阴湿困,属太阴风湿表证。


该病由于太阳感邪余邪未清,侵犯少阳致少阳枢机不利,脾胃之气输布失司。治疗上以表里双解,调和太阴为法。方选柴胡桂枝汤、桑杏薏甘汤、三仁汤、归一饮加减,予柴胡、桂枝和解表里,桑叶、苦杏仁、薏苡仁解表利湿,熟附少火生阳。其次,考虑到患者病邪已入太阴,加上近期每日使用抗生素恐伤脾阳,邹旭教授建议停用现使用的抗生素。患者服用3剂后体温下降,后续服用3剂未见明显体温回升。


病例分析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腋温正常值在36-37℃之间。发热的西医病因主要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常见病毒、细菌感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感染也是导致发热的原因。非感染性方面,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的癌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内分泌与代谢紊乱等,均可能导致发热。因发热病因多样,临床明确病因对后续治疗至关重要。


中医方面,患者以反复发热不退为主症,此为中医“发热”范畴。发热首当先辨别外感发热及内伤发热。顾名思义,外感发热是人体受外界之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或温热疫毒之邪侵袭机体所致。内伤发热是由于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久病伤正等原因导致。无论是外感发热或内伤发热,均引起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引起的体温升高。


邹旭教授指出,患者平素身体羸弱(既往大便黏腻、现见腹胀表明存在脾虚),感邪而致发热。患者热势高、寒战、脉浮等表现,属虚人外感。患者感受外邪侵袭后,机体虚弱无力抗邪以外出,故邪气留滞于半表半里之间邪正交争,从而引起发热症状缠绵难愈。少阳之气受阻,郁而化热,故出现口干口苦;少阳之气受阻,枢机不利,致中焦脾胃之气不畅,脾胃升降失司,正所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再加上患者平素脾虚,脾胃功能受损,影响正常水谷精微运化,导致水湿停滞,下注肠道,使患者既往易致大便黏腻不爽。因患者处于反复发热,热炼津液,故见目前小便尿偏黄,大便稍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热伤气”这一观点,即热邪具有损伤人体正气的特性。热邪致病,一方面迫津外泄,大量津液丢失的同时气随津脱;另一方面,热邪扰动人体气机,使气的正常运行紊乱,从而导致人体正气受损,出现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症状。反复发热伤津耗气,故患者见精神疲倦、乏力之象。风热之邪侵袭肌表,故见脉浮;肝郁化热,所以脉弦;热邪伤津致舌红、苔白干;热盛则脉数。


综上所述,邹旭教授认为该患者为太阳少阳合病,兼太阴不足。方选柴胡桂枝汤解太阳少阳两经之邪,通上下之枢机,和解少阳之气,调和营卫气血。桑杏薏甘汤解太阴表湿之邪,小剂量归一饮以少火生阳、补肾健脾。三仁汤利湿清热。患者既往脾脏之气不足,在解表邪同时兼顾调理太阴脾土,具有扶正祛邪之意,表邪得解,健脾促运,外感与内伤得兼,且防止邪气继续内传至阴分,预防五脏受损。


扶正祛邪法治疗虚人外感

《素问・评热病论》中提及:“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不足是虚人感冒的根源。常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虚证类型,分别表现为卫气不足、营血亏虚、虚热内生、温煦功能减退等,致机体卫外功能失调而引起外感。在虚人感冒治疗方面,《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指明邪气亢盛则用泻法,正气虚弱则用补法,临证需遵循扶正祛邪原则。因虚人正气不足,单纯祛邪易伤正,单纯扶正会留邪,所以需在扶正基础上祛邪或二者兼顾。临床依据患者具体虚证类型辨证论治。在治疗感冒的同时,平素需注重调理患者的体质,增强正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预防与调护

增强体质: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同时,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长时间卧床、久坐、久立、久行会损伤人体的气血、筋骨和肌肉等,保持适度的活动和休息对于维持体质健康至关重要,且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调理:根据体质的不同,进行饮食调理。气虚者可多食用一些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黄芪粥、党参炖鸡等;血虚者可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猪肝等;阴虚者宜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麦冬、玉竹等;阳虚者可适当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生姜等。此外,热病之后易耗气伤阴,应注重益气养阴及健脾,选择清淡且富有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谷物等。蔬菜中的白菜、菠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肠胃蠕动和身体恢复;水果如苹果、梨等,有生津止渴、润肺清热的作用,但要注意适量,避免过于生冷。谷物如小米、大米等可以煮粥,易于消化吸收,为身体提供能量。


避免诱因:《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平时应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受外邪。在感冒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往期推荐



邹旭教授主编的新书

国医大师邓铁涛

百岁养生二十四法(视频版)

出版啦

欢迎扫码了解百岁养生智慧



邹旭,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重点专科重症医学科专科负责人,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大科主任。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心血管病、疑难危重症、传染病等中西医结合诊疗36年。

广东省卫生信息网络协会会长。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卫健委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广东省名中医。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医生”。十次驰援新冠疫情一线,带领雷神山医院C6病区医疗队获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代楷模”。

供稿:肖雅雯
执行编辑:卢悦明
审核校对:王军飞

责任编辑:陈佳佳

广东省中医院
致力于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健康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