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百年新征程,继往开来再出发!90多年来,广东省中医院紧跟党走,以肩负振兴中医为使命,以至精至诚守护人民健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广东省中医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藉此周年之际,我们回首既往,凝心聚力,汲取历史智慧力量,砥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怀揣着省中医院的赤子丹心,团结奋斗,逐梦新征程!
接下来,本专栏按医院工作不同板块,系统梳理有益工作经验,通过采集医院奋斗史中的艰辛故事及光辉瞬间,凝结的管理智慧及医院精神,形成系列专题文章,以此向建院九十余载献礼致敬!
第九篇章:
繁忙的取药大厅,药师正在专注工作,一位患者的一句话让我们深受鼓舞,她说:“抓药,我就认这里,不管你信不信,这里的药就是这么‘神奇’,其它地方的不管用。”
原来,这位黄姓患者身患风湿病多年,饱受痛苦,两年前慕名来到广东省中医院就医,经过一段时间的诊治,多年的旧疾终于逐渐好转。然而,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同一张处方,在其它地方抓的药却疗效甚微,而只要在省中医院抓的药就效果明显,真的让她暗暗称奇,所以一直以来这名患者每次都来这里开药,认准了我们的中药疗效有保障。
其实,像黄女士这样专门来我院开药的“粉丝”还有很多,除了本地的“老广”,也有不少远道而来的外省病人,甚至不乏来自港澳台和外国的朋友。
那么,病人口中的“神奇”中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让它们得到这么多患者的信任?
这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吕玉波院长,早在20年前他曾说:“医生是战争中战术的制定者,而中药饮片相当于战争中的子弹,没有好的武器,再好的战斗思维也没办法实施。”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药学部主任黄仲甫就坚持每周利用业余时间给大家上中药鉴定课、上处方分析课,要求药师不能只会抓药,还要熟背一些中医经典处方,懂中药鉴定知识,像中医“望闻问切”一样,从看中药的外观形状、色泽,闻其气味、新旧,问其来源、加工,切(掰)开看断面特征等全面把握饮片质量。
如今,药学部主任林华也一直秉持药品质量就是生命线的理念,她自豪地说:“目前,我们有着完善的饮片质量监控体系,包括中药煎煮这一块,我们对中药饮片质量的追求是一如既往的严格,甚至可以说是到了苛刻的地步。”只有好的药才会有好的疗效,这正是“神奇”中药秘密所在的关键。
众所周知,中药和西药有所不同,中药讲究炮制加工,有质量等级之分,检验合格仅是最低门槛。广东省中医院有近600个中药品种,每天饮片的使用量就高达十多吨,怎样才能有效保证这些中药的质量,怎样才能让患者用上疗效好、价钱又不贵的中药?
说到中药炮制加工,其实早在2001年之前,广东省中医院药剂科就有自己的饮片炮制室,各种蒸煮炒锅古色古香,所有饮片由医院老药工负责炮制,经验丰富。那时走进医院就可以闻到中药饮片的香气,医生也对我们的中药饮片知根知底。
但是随着国家中药饮片改革浪潮的到来,国家不允许医院生产中药饮片,如何保持医院传统中药炮制的优势?这是必须重新审视并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刚好在当时有一件事情让吕院长触动颇深:那阵子医院花了很大精力和心血推动全国十几位名老中医来医院师带徒,其中有两位老中医是来自北京的。一位是北京市中医院的吉良辰,另一位是中日友好医院的焦树德。把这两位名老中医请过来以后,他们向吕院长提出“你要我们带徒可以,但先要去你们的药房看看”。
去到药房之后,他们将装药柜桶逐个拉开,说:“你们这药材表面看上去都很漂亮,确实是不错,但是缺乏传统加工炮制,如果不恢复这种传统加工炮制,我不来带徒。”“为什么?我开处方是选择战略、战术,但武器靠的是中药材。但病人哪里知道这么多,若我开出的处方用了你们的中药没有效果,这是哪里的问题。”
对啊,如果药材质量和炮制技术达不到要求,还怎么治病救人呢?吕院长通过这件事马上意识到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性。随后,医院立马有了想法目标,要尽快寻找一家能生产优质饮片的企业,它必须优先采购符合标准种植规范的道地药材,药材必须经过正确规范的传统加工炮制,饮片的有效成分检验必须达标,饮片等级必须高。而且,还对饮片生产企业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要生产出优质的饮片,对厂家的软硬件要求都非常高,这就意味着高投入,而且他们的供应价格必须低于市面的平均水平。”
那一年,吕院长组织专业人员寻找和考察那些既有意愿通过打造优质质量创立品牌的企业,又期望通过品牌效应做大做强,并价值理念一致的合作药企。
这过程中,有些供货的医药公司经理在闻及这设想时就有些不大愿意,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没场地;二是需要大量投入,没钱;三是传统加工炮制的老药工全部退休了,技术力量跟不上。事情就这样,似乎陷入了僵局。但是很快又迎来了转机。一次很偶然的机缘,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介绍的另一个公司,当时他们的实际想法是进西药,但吕院长说西药哪里不能进?若你们愿意,可以考虑中药饮片,但是必须开展中药材的传统加工炮制。一听,当时公司代表都没敢答应,回去以后过了一个星期回电话说“我们愿意”。
焦老听说以后非常高兴,还介绍了当时北京同仁堂的老药工李恩波过来。2003年唐雪春医生和中药仓库负责人到广州火车站接来了李恩波老药工。吕院长亲自在二沙岛分院会议室接待并安排李老在企业指导炮制加工,这对医院的中药饮片传统加工炮制起到很好的师带徒作用。再后来,加上刘茂贵老药工,这样子,企业就有了坚实的传统炮制技术力量,为之后的药材质量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而且为了保证饮片质量,附加了一个条件,就是企业必须接受广东省中医院药师驻厂监督,驻厂监督员可对饮片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管,其工资由医院发放,保证对医院药品质量负责。
于是,2004年我院率先创立了驻厂药师监督制,这使得中药饮片的质量监控阵地,前移至饮片生产的源头,这也是我院中药饮片质量稳定的关键一步!也就是说中药饮片虽然不在医院加工炮制了,但是仍然由医院人员在把控,药企出设备,我们出技术,而技术才是根本,才是第一位的。这是有了这一系列的重要举措,合作药企迅速有了方向,终于一切也走入了正轨。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强调中药炮制必须尊崇传统,并不是越新越好,特别是我们地处五岭之南,由于常年的高温潮湿,岭南人多有湿热之证,素日饮食清淡,多为蒸煮之法。自古以来医家也认为岭南地区病患用药不宜燥热,故少用炒制法对药材进行加工免生湿热之虞,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蒸制法,如蒸陈皮、蒸党参、蒸炒薏苡仁等清蒸之法,也有加酒、醋等辅料蒸或发酵后蒸等多种蒸制工艺。
长期得益于岭南特色炮制研究,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蒸制炮制新技术研究项目”获国家局 “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项目” 90万元立项资助、蒸炒薏苡仁发明专利获得35万元转让。同时还挖掘整理名中医药专家及老药工经验,主编《国医大师金世元中药验收经验》《王孝涛中药炮制与临床组方应用》,以及《岭南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系列丛书》中的《岭南常用特色药材》。
林华主任说:“我们岭南之所以重视蒸制法,是结合了岭南地区的饮食及用药习惯”。所以,至今我院还是保留了具有岭南特色的中药品种,并最大程度恢复传统加工炮制方法,这是广东省中医院的一大特色,并且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驻厂药师监督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们是对药材质量做最直接把控。正是因为驻厂监督工作一直在持续,驻厂药师一丝不苟地追求饮片质量的工作作风,促进了药企生产的规范化改革。”从事中药行业40年的老药工刘北基说。
刚开始,饮片生产企业并不了解广东省中医院的饮片要求,很多生产炮制规范不成熟,加上设备落后产能不足,欠货和退货的品种很多,医院的驻厂药师就一步步地指导他们,从厂房的规划和设备采购,到饮片生产和包装,整个过程医院的驻厂药师都参与其中。
时任药学部主任的董玉珍在回忆负责饮片质量管理工作时说,“刚开始几家供应商对我们质量验收员的意见很大,经常投诉我们验收员老是爱挑毛病,经常退货,其他医院验收都没有这么严格,企业都叫苦连天地说亏本。很快,这些投诉就传到了吕院长那里,吕院长只说了一句话:‘饮片质量不能降,公司能做就做,做不了就出局!’”
除了药师的驻厂监督,饮片入库前的质量验收也是保障质量的关键一环。但是真正做起来也是不容易,中药仓库管理员负责饮片验收工作,由于刚开始人员不够,我们就从药房一线岗位抽人,当时药房人手本来就紧张,所以意见很大。但科室主任坚定地说这必须执行,因为验收环节绝不能马虎,必须做到每个品种逐个验收,不能有漏网之鱼。
中药验收是一个专业技术含量很强的岗位,而且经验累积很重要,科室想尽一切办法排除万难也要把这支人才队伍建起来,把业务素质搞上去。因此,药学部组建了饮片质量验收团队,开启了“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模式,由院内有着30多年炮制和验收经验的老药工带徒,每周去广东省药检所和广州市中药材商品鉴定会学习,跟师广州中医药大学谭树辉教授和药检所刘柏英教授,拜师国医大师金世元和中药炮制泰斗王孝涛。我们还选派人员参加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等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和坚持不懈地学习与实践,让验收人员的专业技能突飞猛进,形成了远高于药典要求的中药饮片质量验收内控技术标准《广东省中医院中药饮片质量验收要求》,不符合验收要求的饮片,坚决退货处理,验收团队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赞誉。
——图1、2:药学部林华主任拜师国医大师金世元;
图3 :国医大师金世元工作室揭牌。
——图4、5:拜师王孝涛教授。
除了验收专业技能的提高,科室领导意识到验收制度也应该完善。医院虽设有专职中药验收人员,但饮片公司到货的时间很难固定,之前收货一般是谁有空,谁收货,出现质量问题很难问责。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实行验收分组制和专人负责制,分工明确,谁验收品种出现问题就找谁。
时至今日,董玉珍主任对验收员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验收要“对货不对公司,对事不对人”,质量不行坚决不收,不要害怕得罪供应商。实际上医院的验收团队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饮片验收时,性状鉴别讲究“眼观,鼻闻,口尝,手捻”,团队的每位同事亲口尝过的药材不下数百种,甚至还包括一些毒性药材在内。有时,还为了尝试制附子的炮制火候,导致口腔发麻。恰恰是他们验收时的一丝不苟,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如砸开坚硬的肉豆蔻发现里面发霉了、剥开白豆蔻的外壳发现种仁有发霉的迹象、黑乎乎的淡豆豉里发现了几只小到几乎看不见的爬虫、生川乌里找到一段颜色很相似的苍术、云芝里甚至发现了几片木耳等等,如此种种,不认真验收,真的很难发现。但只有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鉴别,才能牢牢把住中药质量验收的关卡。
早期,我们发现即使注重了饮片驻厂监督和验收环节,工作过程仍时有发现疏漏。后来,药学部又整合了仓库储存、有效期管理、药品补充、调配核对、发药和病人质量反馈等环节,通过追溯与上报机制,极大减少漏网之鱼。现阶段医院药房每日药品调配与发放更是早已做到了百分百复核,极大保障了交到患者手中的药品质量。
除了要满足门诊药房每天将大量的优质中药发到病人手中之外,鲜为人知的是多年来医院对住院病人的每天代煎药还在坚持使用瓦锅煎药,这可是其他医院基本不能实现的。
不同于门诊代煎,住院患者每日喝的中药都应按医嘱要求,必须当日煎煮。瓦锅煎药费时费力,但是最大的好处就是保留传统、原汁原味。曾有科室建议,为了提高效率,科室想使用不锈钢来煎煮,但这是事关患者用药,不得不慎重考虑。怎么办呢?想到一个办法,通过邀请专家盲试对比,分别品尝不锈钢和瓦锅煎出来的药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瓦锅煎煮出来的药不论色泽还是口感明显更胜一筹,所以最终坚持保留下来。这是追求经济、效率的时代里,广东省中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把最好的中医药服务献给广大患者的又一具体行动。
——图6、7、8:拍摄于2005年,大院北区7楼煎药室在煎煮中药;
——图9、10:智慧药房依旧采用瓦锅煎煮方式为住院部患者煎煮中药;
图11、12、13:智慧药房用现代化技术为门诊患者煎煮中药。
正是医院药学人员矢志不渝,对中药质量层层把控和用心经营的结果,才赢得了这么多患者的信任。正可谓,莲子附子川楝子年年结子,杏仁桃仁益智仁岁岁成仁。
“厚朴待人,君子怀远志;苁蓉处事,智仁更细辛。”这幅中药嵌名联生动诠释了广东省中医院几代中药人的执著与朴实,而这也正是神奇中药背后的“秘密”。
参考:《致中和——读懂广东省中医院的第一本书》
指导专家:吕玉波
指导主任:董玉珍、林华、区炳雄、陈燕芬、楼步青、杜憬生、王颖彦
撰稿:吴俊标、胡黎、杨柳青、陈静仪、刘振华、袁鑫、钟燕珠、覃军
图片提供:药学部、吴远团
执行编辑:卢悦明
审核校对:王军飞
责任编辑: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