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困境与自然面积损失
01.城乡人口
根据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城镇人口由1990年的3亿人,增至2022年9.2亿人,净增6.2亿人。全国农村人口由199O年8.4亿人,减至2022年4.92亿人,净减3.58亿人。同期城市化率由1990年26.4%,增至2022年65.16/%,净增38.76%。
02.城乡用地
同期城镇村用地面积均在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199O年1.3万平方公里,增至2020年5.2万平方公里,净增3.9万平方公里。县城和建制镇建成区面积由1990年1.5万平方公里,增至2O20年5.1万平方公里,净增3.6万平方公里。农村村庄用地未减反增,由199O年12.5万平方公里,增至2020年21.9万平方公里,净增9.4万平方公里。
以上三项面积加总由1990年15.3万平方公里,增至2O20年32.2万平方公里,净增16.9万平方公里。
03.三点结论
根据上列计算可得出如下结论:1)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城市化率每增1%,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34.4万公顷。土地城市化率(52.48%)快于人口城市化率(38.76%)。
2)农村村庄建设用地面积未减反增。农村人口净减少2.5亿人,村庄建设用地净增2.1万平方公里,进城农民双重占地现象严重所致。
3)城市人口宻度逐年下降。每平方公里199年的2.5万人下降至2016年O.88万人,城市人口密度下降1/3。
04.产生原因
城市化进程的土地困境产生的原因有:土地财政、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原因。。
1)土地财政。土地财政制度安排下,由于政府扮演着土地经营者的角色,垄断了土地一级市场,低地价征收高地价出让,获得大量土地出让金,保证了城市发展专门资金来源。与此同时,弱化了土地管理者的角色,导致盲目扩张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追逐高额土地出让金,土地违法案件频发和农民土地收益受损,成为造成城市化进程的土地困境产生的重要原因。如何解决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严重依赖,涉及税制与金融体系的改革等复杂问题。曾试图以开征不动产税(保持环节征税)取代土地财政,付诸全面推广尚需深入研究和商榷。
2)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也是一项复杂的问题。理论上讲,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大力推进,农村人口逐步减少,农业经营规模适度扩大,农业发展才有出路。这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进城农民的城市户籍无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双重占地现象则无法克服。
3)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制度30年不变,到2O27年第二轮农村士地承包即将到期(1997一2O27年)。不少农村居民由于1997年之后或当时计生政策等因素,未取得土地经营承包权等无地农民苦等到期后重新分配土地。现在本次农村土地确权刚结束,花费高达45O亿元,看来20年内不会进行,而重新分配土地必须重新确权定界。
综上所述产生城市化进程的土地困境的各项原因难以克服。
05.自然面积损失的研究
1)研究内容。近年有学者开展城市扩张造成的自然面积直接和间接损失研究。全球自然面积的损失主要归因于农田扩张,而农田扩张又因为城市扩张。自然面积减少对陆地生物多样生态系统服务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森林面积的减少大大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这项研究表明,通过农田迁移造成的间接森林损失远远超过城市扩张造成的直接损失。在全球范围内,城市用地在1992一2015年间从33.20亿公顷增加到71.30亿公顷,导致森林直接损失3.30亿公顷,森林间接损失在0.178一0.324亿公顷之间。此外,城市扩张导致灌木林的直接损失0.46亿公顷,灌木林间接损失在0.07一0.17亿公顷之间。因此,引导城市建设朝着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保护森林和其他自然区域。
2)有关概念
在研究中所称直接损失(变化)是指转化为农田的自然面积以补偿其他地方转为城市土地的耕地;间接损失(变化)是指农田迁移的结果。在研究中所考虑的自然面积仅指森林和灌木林,但不包括草地,因为无法区分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
3)研究结论
验证了自然面积的间接损失超过直接损失的假设。验证了农田生产力差异影响农田位移的假设,即需要补偿作物产量损失的耕地面积大于转换为城市土地的耕地面积。上述两项验证是基于城市地区通常位于高产农田区域,而新农田主要处于以森林和其他自然区域。
有关研究表明:预计到2030年城市扩张将导致全球耕地减少1.8%一2.4%。但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大约80%耕地损失将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地区。因城市扩张而损失的耕地产量是全球平均耕地产量的1.77倍。
预计未耒的城市扩张在全球范围内将转化27万一35万公顷的耕地(占全球耕地的1.8—2.4%,占年产量3.4—4.2%),平均每年消耗100万公顷耕地。(2023年10月2日)
作者:王万茂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购买方式
【天猫·中国农业出版社旗舰店】
保存下方图片,打开淘宝APP,扫码即可
王万茂学术交流网
王万茂教授的学术交流平台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或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