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茂先生:《土地研究札记与随笔 》(41)碳足迹、碳博弈与土地利用

文摘   教育   2024-07-01 09:00   江苏  

41

碳足迹、碳博弈与土地利用

01.何谓碳达峰?

20209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的CO2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碳达峰、碳中和"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

2030年中囯碳达峰行动方案中确定的主要目标:1)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025年达到20%,2030年达25%。2)2025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3)单位GDP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2030年比2005年下降65%。4)2030年森林复盖率达25%,森林蓄积量190亿立方米。5)2030年前顺利实现碳达峰目标.

中国政府主动顺应全球要求绿色低碳发展潮流,提出有力度的碳中和目标,释放了清晰且明确的信号,彰显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02.何谓"碳中和”?

"碳中和"(Carbonneutrality)是指企业、团体或亇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成扺消自身产生的CO2排放量实现CO2"零排放"。简言之,"碳中和"就是"人为源=人为汇"。地球是不需要拯救,需要拯'救的是人类自己。

目前全球碳排放每年均为401亿吨二氧化碳,其中86%源自化石燃料利用,14%由土地利用变化产生。

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大约46%留在大气中,23%被海洋吸收,31%被陆地吸收。中囯每年排放二氧化碳25亿一30亿吨,其中电力10亿吨,工业10亿吨,水泥5亿吨,其他5亿吨。

03.气候变化中的碳博弈

气候变暖已不单只是科学问题,实际上延伸至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哥本哈根就是一个典型实例。应当指出的是,CO2不是汚染物,对人体是没有任何直接伤害的,不像SO2以及排放的重金属,大气中粉尘,对健康是有害的。假如没有CO2,地球上的生物是不可能存在。值得质疑的是,为什么一些国家一些人要宣布CO2是一种污染物呢?

气候变化是由CO2而来的,那么C02是在大气中一种微量成分,是以PPm为指标存在的。目前的CO2的浓度是387PPm,而工业革命之前是28OPPm,同时C02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假若没有CO2,那目前地球上的平均温度只在零下15度C,而现在平均温度为零上15度C,也就是温室效应提高30度C。另外,植物生理学理论指出,若沒有CO2,也就设有光合作用:没有光合作用,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所以说,CO2对于地球来说,是必需要有的气体。(此观点引自丁仲礼的报告)。

有学者则认为,这亇世界不需要追求绝对的零碳,零碳排放通常是指“近零(NearZero)和净零)NetZero)”。在讲碳中和的时候一定要强调:这个世界碳太多不好,但是任何人追求绝对的零碳是不科学,因为我们吃的食品,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都需要二氧化碳。

04.《巴黎协定》的主要目标

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的主要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度C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度C以内。目前现状可能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至少3度C。2021年中国的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6%,完成造林360万公顷。

05.碳足迹与土地利用

美国学者富兰克林金著《四千年农夫》一书中写道:“中国人像整亇生态平衡里的一环,这亇循环就是人和土的循环,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泄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士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5000年,人成为这亇自然循环的一部分。他们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和谐的农业。推广这亇经验,农业则成为具有发展意义的产业”

06.中国生态状况变化

碳足迹概念系由“生态足迹”衍生出来的“资源足迹(RFP)概念,其中除碳足迹(CFP)之外,还包括土地足迹(LEP)、水足迹(WFP)、能源足迹(PFP)等。碳足迹(CFP)指的是在特定时期内由任何活动或实体排放的所有温室气体(GHG)。排放和储存碳的净值称为碳通量,其标准测量单位是二氧化碳当量(C02eg),以百万分之一体积比表示。这样每种温室气体的影响都以能夠产生相同数量的C02量来表示。有关研究认为,2020年全球人均碳足迹的平均值(估计为4.47MgC02eg)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将其减少至2MgC02eg以下,以限制全球变暖在2c以下。

2021年11月FA0发布的最新估计显示,全球31%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世界的农产品系统,主要来源包括森林砍伐、畜牧业生产(由反刍发酵和类便产生)、食物废弃物处理以及化肥、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部门)。

增强土壤和植被中陆地碳封存的自然过程,是减少有关土地利用部门碳足迹的广泛认可方法。减少耕作操作、化肥的投入和农林牧渔结合,以增强光合碳捕获。陆地封存是减少农业和土地利用碳足迹的有效办法。

实施综合林牧一体化系统,将动物生产与草被和树木相结合,通过提高土壤碳封存,从而抵消动物在反刍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07.南极冰层的生态效应

南极冰层消融比北极更可怕。南极冰比北极冰的数量多10倍。南极下面是冻土,北极下面是海洋。南极冰是淡水,北极冰是盐水。全球90%以上的谈水都在南极。南极一旦融化会使地面上升至6O米以上。相当于上海`新江湾城的一套普通公寓的高度。海平面上升6O米,很多人都会死,北京海拔54米、上海2.8米、天津3.3米、济南51.6、合肥27.9米、浙江全灭、武汉23.3米、长沙44.9米、广州6.6米、沈阳42.8米、海南、香港、澳门、台湾均会遭殃。

08.中国30省区碳达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体系 

1)人均GDPX1)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计算公式为各地地区的生产总值/相应地区总人数。2)绿电供应(X2)反映各地区低碳发展水平。计算公式为发电量一火力发电量/电力消费量。3)单位GDP碳排放(X3)反映经济发展的碳排放水平。计算公式为地区碳排放量/相应地区GDP4)人均可支配收入(X4)反映居民可支配收入对碳排放的作用。5)政策驱动(X5)包括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不赏排放核算、绿色金融、碳交易等项政策。

我国30省区2008一2017年碳达峰能力综合评价成果:前6省区为上海0.9575,北京0.9144,天津0.7711,江苏0.7058,浙江0.6953,广东0.6476;末6省区为青海0.2813,新疆0.2838,甘肃0.2580,贵州0.2494,山西0.2055,宁夏0.0000。

09.国土空间碳排放核算系统

南京大学黄贤金教授团队研发的“国土空间碳排放核算系统”,应用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及相应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实现自动核算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保持和变化中发生的碳排放。

1)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转换数据是核算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依据。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有关文件规定,土地利用碳源碳汇评估方法包括三类土地利用分析方法;第1类具备土地利用总面积数据,但无土地利用类型间转型的数据;第2类具备土地利用总面积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类型间转型的数据;第3类具备空间明晰的土地利用类型间转型数据。

2)丈量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一把尺子”。应用上述系统能夠自动生成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综合碳排放清单,相当于打造丈量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一把尺子”,为实现低碳型国土空间格局的形成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土地利用类型转型数据系指区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型数据,而不是仅指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是指其面积数X碳排放(吸收)系数=土地利用类碳排放量(或吸收量)。

各类碳源(汇)碳排放(吸收)系数:碳源/农作物42.9g(C)/m2、煤炭0.756t(C)/t、石油0.586t(C)/t、天然气0.449t(C)/t。碳汇/农作物-0.692Kg(C)/m2.a、林地-5.77Kg(C)/m2.a、草地-0.0021Kg(C)/m2.a。

3)低碳国土空间开发的实现途径。碳减排和碳增汇是实现低碳国土空间开发的两条途径。前者是以“源”为出发点,通过科技进步和能源改革,减少人为源的碳排放;后者是从“汇”的角度,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将更多的碳固定于生态系统中。

4)强化土地利用结构的碳汇功能。由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汇差异,必须通过改善土地利用类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生态修复,增大具有生态功能用地的比重,增强土地利用的碳汇功能。

主要地类面积与总碳排放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关系数R):建设用地R=0.994、耕地R=0.209、林地R=-0.080。

土地利用面积变化1平方公里引起的碳排放(吸收)的变化程度:耕地0.422t、林地-5.7700t、草地-0.0020t、建没用地6.7699t。

根据2010一201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规划碳排放分析结果显示: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的碳源,建设用地所产生的碳排放每年可达1.09x10的8次方t,对碳排放的贡献达96%以上,耕地每年碳排放可达2.02x10的6次方t,耕地同时也碳汇,作物生长积累有机物时吸收大气中的氧化碳。林地为主要的碳汇,其总吸收量约为每年1.90x10的3次方t(包括少部分草地)(2024年6月18日)

     作者:王万茂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购买方式

【天猫·中国农业出版社旗舰店】

保存下方图片,打开淘宝APP,扫码即可

王万茂学术交流网

王万茂教授的学术交流平台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或在线阅读!


王万茂学术交流网
王万茂教授的学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