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空间一土地”供给源与中国生态状况变化
01.何谓空间?
社会学家巴桑:人类可从"空间一土地"、"空间一支撑"、"空间一距离"、空间一象征"4个体系来研究空间。但"空间一土地"层次上的空间,是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空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资源的供给源.
"空间"是一个广泛的槪念。一般意义上的空间是指数学上的三维立体空间以及有明显界限的的二维平面空间。
02.不同学科的理解
哲学家把空间当作满足人类知识的东西。康德认为:历史学是时间的知识领域,地理学是关于空间的知识领域。地理学家的空间是指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即地表空间,地理学中将二维化的地表空间称为区域、地表、地方、地区、地带、领域、景观等。
地理空间是各种地理要素的分布地域。地理空间可分为经济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生活空间、感知空间、景观空间等。地理现象总是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空间视角成为地理学的一大特点,形成地理学家的空间观。
物理学用空间来定义物质存在的形式。万物存在于空间中,万物的复杂变化在空间中进行。
数学空间最直接的方法,是用线性函数表示物质的空间。一亇变量的集合称为一维空间,两个变量的集合称二维空间,三个变量的集合称为三维空间。数学逻辑中还存在多维空间甚至无穷维空间。
从国际宏观视角认为,空间有外层空间、空气空间(领空),受制于国际法、外太空法和海洋法的调节。一国之领空的高度为100公里(人造地球卫星近地点高度)。
从国家徽观视角认为,土地由地下空间、地表和地上空间三亇物质层次组成。当今世界为人类利用的空间高度828米,尚不足1公里。
03.空间属性
任何空间具有5种属性:1)空间结构一一空间要素的构成与分布:2)空间尺度一一时间尺度、空间尺度:3)空间主体一一空间中人,以人为本、4)空间过程一一各种空间要素的形成和发展:5)空间类型一一空间要素的类型。
现代生态规划奠基人麦克哈格(Macharg)认为,利用生态学理论而符合生态学要求的土地利用规划称为“生态规划”。对于空间规划设计而言,自然资源的分配或再分配,主要以土地载体,通过用地权属和使用类型的规定来进行。从宏观看,当今地球上的所有资源,正是通过土地这一载体,在人类与自然生命之间、人类社会的不同部分(国家、地区、种族、社会阶级、阶层等)之间不断地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04.地球空间资源利用现状
人类只占地球所有空间的0.1%,但使用83%的资源。全球森林资源正以极快速度消失,每分钟有2000平方米森林被毁掉。
全球沙漠化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1/4,几乎是中美俄三国国土面积总和。
全球湿地自1900年以来已经减少50%,鸟类失去了寄身之所。全球生物物种不断减少,地球上平均每小时就有一个物种消失。
亚马遜热带雨林称为“人类禁区”、“地球之肺”、“空气过滤噐”,其面积为600万平方公里,亚马遜河流量相当于7条长江的流量,每年吸收22亿吨CO2,所产生的氧气(O)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10,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动物和鸟类的数量超过10万种,占全球鸟类总数的1/5,树木种类达百万种以上,每平方公里树木的种类超过75000种,雨林的木材价值超过7000亿美元。
05.人与土的循环
美国学者富兰克林金著《四千年农夫》一书中写道:“中国人像整亇生态平衡里的一环,这亇循环就是人和土的循环,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泄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士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5000年,人成为这亇自然循环的一部分。他们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和谐的农业。推广这亇经验,农业则成为具有发展意义的产业”。
06.中国生态状况变化
2023年8月15日首个中国生态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公式《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5一2020)调查评估》成果。
调查评估显示:2015一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调查评估表明:1)全国生态系统格局更加稳定。各类生态系统变化幅度均有所减少,2015一2020年全国发生变化的生态系统面积为11.40万平方公里,变化幅度为0.24%/年,小于前5年的变化幅度。
2)全国优良自然生态系统面积比重超过43%,其质量持续改善的面积比重为11.67%。
3)全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中有升。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基本稳定,防风固沙量和地面植被固碳量持续增加。
4)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减少。城镇空间增长明显趋缓,2015一2020年增幅6.31%,重要生态空间人类活动干扰得到有效管控。
5)国家战略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京津冀地区湿地面积持续减少态势得至扭转。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提高、流域整体水质得改善粤港澳大湾区自然岸线保护力度增强,人工岸线增幅降低。黄河流域植被显著变绿,”绿线”向东移动约300公里。
6)首次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我国首次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15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5万平方公里。具体包括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具有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防护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85万平方公里,和其他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50万平方公里。(2024年3月8日)。
作者:王万茂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购买方式
【天猫·中国农业出版社旗舰店】
保存下方图片,打开淘宝APP,扫码即可
王万茂学术交流网
王万茂教授的学术交流平台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或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