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耕地的空间转移与土地整理的综合效应
01.耕地空间转移研究
耕地空间转移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重要内容。有关研究利用1992一2015年间全球耕地空间数据,从耕地数量、耕地景观格局和耕地管理格局等角度分析全球耕地空间转移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耕地面积年均增长:1992一1995年,+0.19%、1996一2005年,+0.30%、2006一2015年,+0.03%。其中瑞典平均增长24.82%,巴西24.43%,鸟克兰减产。
我国有关耕地西移研究结果显示:2000一2020年间中国耕地面积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年均移动速度为1.67公里/年。与此同时,农化投入品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年均移动速度分别为化肥6.69公里、农药5.59公里、地膜14.93公里、农用柴油3.78公里。
耕地扩张是一场激烈的土地竞争。通过扩大所有可用的适宜耕作的土地来实现粮食增产,在全球范围内耕地扩张促进了12%的粮食增长。近期全球耕地扩张主要在亚洲(10亿公顷)、非洲(59亿公顷)、南美洲(3500万颂)。据估计,到2030年全球还需增加耕地8100万公顷一1.4亿公顷耕地。
提高产量是未来几十年提高全球粮食产量的首要解决方案。此举将缩小“产量差距”(产量潜力-平均产量)。全球平均谷物产量:1951年为1.15吨/公顷,1995年为2.8吨/公顷,2020年为4.2吨/公顷。
02.耕地空间移位的后果
耕地移位会增加运输成本与碳排放量。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和人口增长导致耕地的数量发生位移,在此过程中中国实施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而耕地的移位引起粮食生产的移位,从而增加了对粮食运输的需求。粮食运输量的增加,则造成了更高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我国有关研究开发了一项供需约束的空间交互模型,用以测量1990一2015年粮食运输系统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开展基于不同的假设情景之下,粮食生产移位、人口增长、飲食结构变化和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1)1990一2015年全国耕地平均中心和人口平均中心之间的距离,由260.41公里扩大至320.66公里。全国粮食生产平均中心和粮食消费平均中心之间的距离,由178.54公里扩大至328.93公里。
2)1990一2015年中国与粮食运输相关的碳排放量,由56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增至1769万吨,增幅达3倍。
3)在与粮食运输相关的碳排放量中,粮食生产移位的贡献为51.7%、粮食消费结构改变的贡献为31.7%、人口增长的贡献为16.6%。
4)1990一2015年中国粮食运输碳强度(运输每吨粮食的碳排放量),从每吨12.20公斤增至25.28公斤。
03.土地整理促进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22)
我国有关研究通过整合4万份农村调查数据、生态模型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对中国土地整理的空间可行性和成本效益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中国86%的农田可以合并,形成平均面积大于16公顷的耕作规模。在这种制度下机械利用率可增加91%、总氮投入量减少24%、氮利用效率提高18%、劳动力需求减少39%、劳动收入翻一番。尽管农地整理需投资3700亿美元,但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降低1/2,农业生产利润总额增长2倍。
04.土地整理助力乡村振兴(2023)
我国有关研究应用涉及27亇省(市、区)92篇文献中193个案例资料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反映乡村振兴的5项目标的正效应案例比重:生活富裕占86%、产业兴旺占79%、生态宜居占65%、乡风文明治理占79%。根据12项评价指标综合评价结果正效应案例比重:东部地区为80%、西部地区为77%、中部地区为67%。
研究中采用的土地整理“目标一指标一结果”多维度评价体系由4方面12项指标构成:1)生活富裕(收入与就业、生活条件、社会福利):2)产业兴旺(产业发展、耕地布局、耕地质量);3)生态宜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景观格局、生态安全、生态环境质量);4)乡风文明与治理(乡村治理、社会网络)。
05.土地整理的环境效应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增加了对耕地的需求,并引发粮食安全问题。大量的农业生产实践证明,土地整理有利于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和可持续土地利用,以确保粮食安全,通过修建道路和灌排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改善土地空间结构条件,推进高标准农田的建设。
研究发现,土地整理与农作物产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据测算,土地整理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3%一10%,有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12月28日)
作者:王万茂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购买方式
【天猫·中国农业出版社旗舰店】
保存下方图片,打开淘宝APP,扫码即可
王万茂学术交流网
王万茂教授的学术交流平台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或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