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茂先生:《土地研究札记与随笔 》(48)节粮即节地与推行大食物观

文摘   教育   2024-08-20 02:11   江苏  

48

节粮即节地与推行大食物观

01.歺桌外的消费

从生产到加工链条上的损失,据统计,我国粮食产后每年损失量过700亿斤,相当于2019年四川省粮食产量699亿斤。其中,1)机收损失率为10%:2)农户储粮损失率为8%(设备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少技术指导):3)过度精加工的损耗。100斤稻谷只出3O斤米、精加工面粉有的出粉率仅为2O%。10O斤稻谷(-20斤)一80斤可食用糙米(-10斤)一7O斤白米(-4斤)一食用大米(66斤)。

02.节粮就是节地

今天人们在谈论开源的同时,一定要讨论节流,两者相辅相成。节粮就是节地。如果每人一年节约1公斤大米,100O人就能节约1吨大米,至少也就节约了2亩耕地,14亿中国人则一年可节约480万亩耕地,这对于缓解我国耕地的紧张局面具有至关重大的意义。
其次,节约耕地引进"虚拟土"战略。所谓"虚拟土"并非真实的土地,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粮食产品中的看不见的土地。所谓"虚拟土"战略实际上就是土地贫乏或土地生产能力低下的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方式从土地富足的国家越购買土地和粮食,从而节约了土地和粮食,保证了人们的生存和安全。反过来,粮食出口国家实际上就是以农产品载体,以虚拟的形式出口土地资源,这是双赢的结局。所以,节粮就是节地,同时也是保护耕地和环境。
2020年我囯进口农产品“虚拟抪种面积”为12.13亿亩,扣除出口农产品占用抪种面积,得到净进口农产品“虚拟抪种面积”为5.77亿亩,占国内总抪种面积比重为23.2%,据以计算的食物自给率仅为76.8%。对此,我们在谈论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03.体重与粮食需求

据科学家研究发现,一般人体表面积之比是身高之比的平方;体重之比是身高之比的立方。据此计算,身高增加1%,表面积增加2%,体重增加3%。因此,如果我国人口平均身高增长1%,体重就要增加3%,在“食”的方面相当于可多养活3000万人。如果男:女=51.1:48.9,改为50:50,或女性更高些,则粮食消费量可下降0.1%(男性比女性多消费10%粮食)。
据研究,矮小身体负担小,可减少粮食需求,身高增加5%,身体表面积增加10%,体重增加15%,粮食需求则增加2%。世界上有的囯家对于体重超标者征税。
人体学家发现健美的人体结构与黄金分割率有关。人体结构整体黄全分割点有4点:1)肚脐以上:以下=0.618:1;2)咽喉上至头顶:下至肚脐=0.618:1;3)膝盖上至肚脐:下至脚后跟=0.618:1;4)肘关节上至肩关节:下至中指尖=0.618:1。

04.从粮食观到大食物观

1)粮食与食物的概念。在我国粮食有个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粮食概念主要是指谷物类,类似西方grain(谷物)的提法。广义的粮食概念除谷物之外,还包括豆类和薯类。
食物是维系人类正常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营养和能量的基本来源。食物的概念中除去以谷物为主要原料以外,还包括海洋中魚类、贝类、林中的水果、野果和草地上放收的牛羊等。于光远先生曾提出”大食物观”。
2)中国古代的农业与粮食观。我国自古就有“大农业”的思想。《齐民要术》认为,农业应当采取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淮南子》提出,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黄帝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搭配的原则。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农业逐步由畜牧业转为种植业,进入谷物生产的农耕时代,食物种类渐趋单一。历代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富国强兵,掌控社会。在“士农工商”排序中农民列为第二位。
3)大农业、大食物观念的提出。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大食物观的具体措施包括扩大食物营养范围,更好满足人民健康要求;突破耕地资源限制,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追求更的食物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费;倡导绿色的生产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以大食物观统筹土地利用。、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表明,我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林地42.62亿亩、草地39.68亿亩、湿地3.52亿亩、园地3.0亿亩。林地与草地数倍于耕地、园地、湿地,水域面积广大。这些数据啟示人们,眼晴不能只盯着一亩三分地,在毫不放松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面向整个国土空间,全方位综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大农业,不仅要向耕地要食物,还要向山林草地和江河湖海要食物。林地是林业的载体,园地是果业的载体,草地是牧业的载体,水域和湿地是水产业的载体,综合利用林地、草地、湿地、水域是水产业的载体,应当充分发挥各类用地的生态经济价值。

05.以农副产品替代饲料作物

     据有关研究成果显示,以农副产品替代饲料作物,是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的重要路经。据统计,动物源性食品占全球食物供应的16%,是人类饮食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但为其生产却使用了过多的农业用地和水资源。
研究结果表明,2016一2020年期间每年有近9.80亿吨(8.02亿吨干物质)谷物和木薯被用作动物飼料,约占全球高能量作物产量的1/3。用于饲养牲畜的谷物产量和木薯平均每年需要185.2M公顷的农业用地和944.3立方平方公里的水资源。若用农副产品替代11一16%的富含能量的饲养作物(谷物、木薯),可节省15.4—27.8M公顷土地,并分别节省3一19.67立方公里水资源,用于其他粮食作物的生长。
     用于牲畜饲料的农副产品替代8800万吨富含能量的饲料作物干物质,平均可节约21.6M公顷农业用地和106.5立方公里水资源。

06.复种制度的转換效应

     有关研究表明,中国近20年来复种面积增加0.24M公顷。单熟制所占比重最大,占66%;两年三熟制占3%;双熟制先减后增趋势;三熟制则逐年增加之势。双熟制增加为三熟制的概率为17%;三熟制降低为双熟制的概率为35%。
总体而言,复种制度转换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减少率为4.73%。种植强度增加和减少分别对粮食生产能力增加40.29%和减少10.55%。
无论复种制度发生什么变化,中囯80%耕地面积没有发生变化,但发生耕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耕地减少因转出为建设用地达4.96M公顷,致使粮食生产能力损失7.42%;耕地增加因土地利用地转入达0.78M公顷,致使粮食生产能力增加3.07%。(2024年7月8日)

     作者:王万茂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购买方式

【天猫·中国农业出版社旗舰店】

保存下方图片,打开淘宝APP,扫码即可

王万茂学术交流网

王万茂教授的学术交流平台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或在线阅读!


王万茂学术交流网
王万茂教授的学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