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1918期)李茂清 |我老家的亲们……

文摘   2024-11-08 07:02   湖北  



 扫码 关注 我们

2024/11/ 08

(第255期)  星 期 五

印象红磨坊

     萤火汇集光芒

本公众号专注散文创作

   欢 迎 如 下 稿 件:

01

记叙凡人小事;

02

抒发乡情乡愁;

03

描写风土人情;

04

揭示人生哲理;

05

首发原创散文、短篇小说。

投稿邮箱:qe620115@sina.com 同时加微信(亦可微信直接投稿):13986766692  方便联系(备注:姓名+投稿)。


      我老家是湖北长阳乐园村,是中国名村:中国合作医疗发源地、欧美珙桐引种原产地、国家多种非遗传承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我的老家在乐园村六组一个叫下沟的地方,一脚踏两县(长阳巴东)四镇(榔坪、渔峡口、野三关、水布垭)的地方,这个地方过去很偏远闭塞,但风景很美,尤其是扇子岩,真象一把扇子,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在扇子岩对面到赶日坡去,象看连环画。


       我小时候问过父母:怎么把家安在这么个地方?父亲告诉说,你爷爷选的,好躲兵躲匪。现在皇历早已翻篇了,特别是经过精准扶贫的洗礼后,旧貌变新颜了,自来水直接到菜盆、洗澡是太阳能、汽车直接沿着水泥路到房前,就连放羊都是北斗卫星系统定位!


      昨天老家的弟弟发来一条短信:“聋子哥哥去世了……”


      聋子,名叫刘为科,是我老家的邻居,我老家的祖屋,与他家的板壁挨板壁,一起住了快四十年。他出生于一九三九年五月初十,年长我二十七岁,我一直很敬重他,我们全家比他小的兄弟姊妹,都称呼他“聋子哥哥”。


      刘为科是个重度残疾人,不仅耳聋,打雷都听不见,而且又哑,不会说话。我小时候听父母讲,他小时候会讲话,很乖巧灵动,一次患病,被一个郎中烧灯火后,从此就成为聋哑人。但他身体残疾,并没有影响他的聪慧,他机敏过人,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他看一眼,就会做出来,不仅会分秧插秧、锄草种地,而且能理发织篓,支套锁兽,就连补锅鑽磨,他都样样精通。因此他是当地“九佬十八匠”中擅长门类最多的人。


      特别是他自尊自重,自立自强,从不吃嗟来之食。尤其晚年,由于他从未结婚,也无儿无女,是“五保户”,全靠侄儿男女照护他的生活起居。但他自强得很,只要自己勉强能完成的事,他从不求人帮助。即使他得到别人帮助,他总会还回人家一个人情。不仅如此,他还常用政府的五保救济金,资助他认为比自己更困难的。


      他善良,但他更重情义,由于我从小是他看着长大的,他喜欢我,我也敬重他,所以我俩是一对用手比划着动作,但无话不“说”的忘年交。三十六年前,我带我刚满周岁的儿子第一次回老家时,茶都没喝完,聋子哥哥就给我儿子送来了一个用花椒树枝做成的“磨牙棒”,非常精致,还有浓浓的花椒的味道,“磨牙棒”稍细波浪状的尾梢,还用红细绳串着一颗黄豆大的墨绿玻璃珠子,十分好看。七年前,我带着我刚满周岁的孙子,第一次回老家时,他又送来了一个“磨牙棒”,虽然没有玻璃珠子,一样好看,一样散发着浓浓的花椒味!


      聋子哥哥的去世,着实让我心痛了好久。我环看老家村落下沟,颇有感慨!


     我老家属乐园公社四大队四生产队阳坡、上沟、下沟的下沟,面积是四生产队的三分之一。聋子哥哥一去世,下沟——这个自然村落,由我小时离家求学时的十七户人家,现在就只剩下两户半了:我老弟李茂盛两口子、刘为松哥一家三口,还有刘为周哥的遗孀,我常叫她秀姐姐,她只能算是半个户了。


      面对老家光景,是不是一片悲凉?不!我并没有世人的惆怅,更没有所谓的伤感,什么“人走房倒只剩墙,十户变三好凄凉。门前野径蛇虫过,屋后深山虎豹藏。锈锁难封儿时忆,阶台杂草说悲伤。儿时伙伴今何在?各自天涯在异乡。”我完全没有这种愁绪。


      我来细细说一说我老家下沟的那十七户人家。


      先说我家,我两个姐姐一个妹妹出嫁,一个弟弟成家在下沟,守候着这片土地。外甥们或是国际海员,游走广东到上海,或是广电媒体机构财务主管,或是英山疾控中心从医;侄女在县城书香国际购了房,相夫教子;侄子大学毕业后考入中部战区当士官,已经五年了,今年刚入党还升了班长,侄儿媳在长阳中医院从医。我求学离家已四十五年,现退休在家,和妻子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儿子儿媳都很努力,各自打拼着自己的一份事业。


      刘为松哥家,女儿出嫁渔峡口,长子入赘王河沟,是麻雀往亮处飞;次子在家赡养老人,三子中学毕业,外出闯荡,现已经是广东中山一家声名显赫的企业家了,挂着“广东中山市长阳企业家协会”副理事长的头衔。德照嫂子前几年去中山市带孙子,回来后说澳门、道香港,无所不知。孙女上中学后,嫂子回家闲不住,还在经营那几亩地,儿子媳妇劝不住,只好时不时接父母,坐一趟飞机,去广东耍一圈,玩上一段时间。


      刘为林哥有两个儿子两个姑娘,老两口因病过世很早,两个姑娘已经出嫁,外孙都快成年了;两个儿子享受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阳光雨露,在乐园村这个多民族融合集居的家园里,生活的苗壮花旺……

       刘为周哥一儿三女。三女出嫁,一代更比一代强,家族和美,常回家看看;儿子能吃苦耐劳,搬到生活条件更好的上沟住去了。长年外出打拼,家里殷实,是下沟这个自然村落里,最早有存款的户,一直到现在。

      刘为元哥家,有两儿一女,个个精明,女儿出嫁渔峡口镇高峰村,外孙女已经大学毕业,在枝江宜化公司上班了,外孙男正在西南石油大学读大三;两个儿子也在丰产丰收高山蔬菜的渔峡口高峰一带,成家立业,靠蔬菜吃香喝辣,还有存款!大儿子刘世平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在渔峡口镇政府工作;小儿子刘世华的一儿一女正在中小学读书;为元哥老两口,离开了下沟,随儿女养老去了,为元哥因病已经去世,嫂子赵爱菊仍然健在!


      刘为祥哥,中国合作医疗之父覃祥官的妻兄,虽然与炳兰姐没有生育,但一直是十多位侄儿男女在照顾,加上党和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十分到位,一生衣食无忧。百年后年年坟前鲜花、纸钱不断,与有儿有女的也没有什么差别。


      为祥哥生前手艺多,特别是会摆弄机械。大集体时大队用其所长,让他开加工厂压面,我小时父母偶尔派我去面铺,用麦子调换面条。我七岁的一次经历,成了我一生不忘的记忆。那是我读二年级时的一个周六,放学后我来到地名叫“包上”的面铺等着调面。那天人实在太多,为祥哥忙得汗流浃背,还是没有缓解一直“抢面”的局面。已经天黑了,也是最后一板面了,为祥哥刚把一包两斤重的面条捆扎好,我赶忙伸手去“抢”,就在这时一声“炸雷”在我头顶响起:“一个地主子女,敢和贫下中农抢面?”声音还在,面条早已被一个远远超出我个头一大截的男子,盖帽揭飞了。那时不像现在天天都可以吃面条,还嫌腻,在缺衣少食的岁月,吃一回面条就像吃一回肉样稀罕。那时自己年岁小,不懂事,面条没吃上不要紧,但瞬间装了一肚子气,却一时消受不了!现在就不至于了,“一个地主子女,敢和贫下中农抢面?”这不说的是那个特殊年代现实状况下的大实话吗!这不还真是自己的错的吗?又还有什么可气的呢?能够从情绪的荒漠中走出来,迈入理性的殿堂,就能看到你一生连想都没法想到的惊艳:金碧辉煌,不!精妙绝伦!


      下沟的沟这边一户姓李姓、六户姓刘,共七户说完了!再说下沟的沟那边的一户姓刘九户姓赵的,共有十户人家。


      一户姓刘的,名为为坤,是中国合作医疗之父覃祥官的妻弟,有三女一儿,刘为坤哥因病去世多年了。三个女儿出嫁。儿媳在孙女出生时,不幸在产道滞留时间太长,成了脑瘫儿,儿子刘世界一个人养着孩子,努力打拼,加上享受低保,生活无忧。姐妹们看他一个大男人带孩子,生活又很努力,就为其减轻负担,把母亲接过去,养老尽孝。为坤哥的妻子家珍嫂子,在姑娘家有吃有喝,好不惬意!


       九户姓赵的,其中有六户是一家人:五个儿子一个姑娘。赵光文、赵光武、赵光双、赵光全、赵光华,五兄弟——文武双全,还有一个才华横溢;姑娘和我同年,叫赵光秀,出嫁在康家湾。老大赵光文成家后不久,就搬迁到生活优渥的渔峡口高峰村去了!老四赵光全,与我是同学,读中学时高我一届,下学后直接到中国合作医疗之父覃祥官故里——竹园荒,做了上门女婿,两个女儿都在宜昌,买房安家啦!老三赵光双外迁到上沟,现在儿子女儿都在榔坪成家,成了有车有房一族。老二赵光武、老五赵光华随着精准扶贫春风的吹来,全部进入易地搬迁扶贫名单,如今下地有摩托,出门有轿车,就连背柴用的是麻木车,木背杈和打杵,早就下岗了!


      另三户姓赵的,有两户是兄弟,老大叫赵大兴,两个女儿出嫁了,一个在榔坪,一个在巴东。老两口虽然身体硬朗,但女儿女婿常回来帮忙,关怀备至,就边牙膏牙刷、蔬菜水果,隔三差五地送回来或托人带回来。前不久,我回老家时在途中遇到赵大兴哥,儿女们对自己的好,他津津乐道,十分享受!老弟叫赵大明,生了两个儿子,大明英年早逝后,妻子向发翠带着两个儿子改嫁到渔峡口镇招徕河村,过得风生水起,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家,而且都在南京打拼,向发翠在南京带孙子,前年,我路过南京准备去探望一下,由于赶行程,没有遂愿,她知道后,好一顿埋怨,叮嘱下次到了南京,一定要我去他儿子家坐坐。他儿子是个人品很不错的青年,今年正月,赵大明的儿子来给他父亲上坟,路过聋子哥哥刘为科家,特地赠送200元现金,真情慰问,倔强耿直的刘为科在反复婉拒中,迫不得已勉强收下,温馨一幕,引起乡亲们一片赞扬声和感叹……


      另一户叫赵光品,两个儿子,大儿在王河沟当上门女婿了,日子过得很滋润;小儿子外迁到楠竹坪,孙子赵兴平已经大学毕业,在奇瑞汽车公司负责外售,能说会道,很受领导赏识和同事们青睐!


       而且赵光品哥,还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1942年8月14日,出生在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东流河村。1962年与山歌手魏朝菊结成连理,从巴东县东流河村结婚到长阳榔坪镇乐园千才岭大队小沟生产队,在江家埫安家。



      赵光品原本是巴东县中等师范学校1961毕业生,在学校期间,受过良好和系统的民间艺术教育。毕业后在巴东县野三关镇耳相小学,从事教育工作一年,担任语文教师的同时,还担任音乐、体育教学工作。然而,当时国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1963年精兵简政,被精减下放回乡,迫不得已,才迁移到长阳谋生。改革开放落实政策通知他时,遗憾得很,当年发给他的《返乡证》弄丢了,而同乡徐大伦手持《返乡证》,却如愿以偿复职了,直到退休。但光品哥泰山崩于眼前,云淡风轻,他既没有捶胸顿足,也没有怨天尤人,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光品年轻时由于身材高大,体格硕健,肌肉发达,性格豪爽,加之在中等师范受过系统训练,表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连响”,成了他一年多的教学生涯中上音乐、体育课的独门绝技。因为“肉连响”中不仅有音乐元素,更有体育成分,它是集音乐、体育之大成。


      肉连响以独特的肢体表演为特色,演出过程中用手掌击打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因而被称为“肉连响”。“肉连响”由男人表演,场地不限。肉连响表演风格奔放热烈,比起竹连厢来,更为明快张扬,腿上动作丰富,两边送胯幅度较大,腿部多颤。胯与肩和谐地扭动,拇指与中指用力弹搓和用舌头顶弹上颚发出清脆的响声,与手掌快速击额、肩、臂、肘、腿等部位发出的响声相配合,形成舞蹈节奏。


      肉连响舞姿轻松活泼,舞蹈语汇丰富,表现手法多样,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性。一般为单人独舞,无音乐伴奏,靠自己拍打身体有关部位发出的响声为伴奏进行表演。表演者上半身赤裸无服饰,借助虚拟跳“竹连厢”的动作,表现各种动态。动作主要有“秧歌步”“穿掌吸腿跳”“颤步绕头转身”“扭身”“拧腰”“拍额”“颤动”“圆转”“顺拐”等。舞蹈语汇主要有“雪花盖顶”“喜竹盘根”“十六响”“十响”“八响”“七响”“四响”“三响”“穿花”“对打”“地盘子”“滚龙”等。但也可以双人和多人共舞。


       “肉连响”除手击身体各部位发出的响声外,本无伴奏,最初演出时无唱腔和乐器伴奏,由表演者自编自唱,同时用舌头和手指弹动的声响伴奏,以增添舞蹈的欢乐气氛。后来又进一步加入了手铃、足铃、环铃、头铃等,声音清脆,节奏明快,给人以热烈活泼、诙谐的感受。在动作上讲究“圆转”,顺着拍击部位,不断地改变身体倾斜角度,舞姿欢快、流畅、潇洒、豪放、粗犷,充分体现表演者乐观自信的精神面貌。在表演过程中,肉连响中先后糅进了秧歌、竹莲湘等民间舞蹈动作,且相应配上了“莲花落”的曲调。 


      光品哥表演时没有加进一些花哨的东西,原汁原味,他凭动作要领到位,又极具表演天赋的本事,在我老家大集体生产劳动歇晌时,经常单独或与为刘元哥对舞,精彩的表演,常常吸引众多乡亲围观欣赏,啧啧称奇。刘为元哥为什么会“肉连响”?我估计是赵光品哥教的!


      聋子哥哥的去世,勾起我对离开快半世纪的老家下沟的回忆,回忆没有半点苦涩,没有任何愁绪。为什么从17户人家三代共142口人的自然村落,在近半个世纪的时光流逝中,只剩下两户半六口人了,却没有给人带来什么负面的情绪呢?答案很简单:没有一户是流离失所,没有一户是饥寒交迫,全是寻着理想之所,高兴地去的,全是奔着美好生活,欢快地走的。每到年底时,下沟的又车水马龙,热闹了!回来过年的、走亲的、访友的、祭祖的,络绎不绝……


      我近年在撰写《乐园村志》,走村串户进行田园调查时,发现:解放前乐园人口的流入,全是因水灾逃难来乐园的,康家湾接待英国著名植物学家威尔逊的康远德是的,他是因长江发大水,祖上康文锦从松滋一挑担,把四个儿子和一部谱书挑到杜家村在土地岭落籍的;肖锡政书记一家也是的,他父母也是因长江咆哮不止,遭灾后牵大背小,带着五个儿子从宜都流浪到回龙观,再分别在阳坡、范家街、簝叶冲等地落籍的。


      如今,乐园村6个组810户2976人,流入了3个国家和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个民族的人口,组成138个家族,近700人,或四代同堂三个民族,或三代一室两个民族,全是因美好感情——喜结良缘,奔着甜美婚姻生活而来的,与全村共创遵纪守法好、勤劳致富好、邻里团结好、家族和美好的“四好家庭”,去年腊月二十四到今年正月十五,全村开展“我晒我家全家福”摄影比赛,村的“共建乐园村”微信群,非常火爆,连在北京过年的老乡都知道了,纷纷点赞!


      我每次回到老家,看到田野劳作的乡亲们,总是隔着田埂,和他们拉家常,了解庄稼长势,询问今年收成,我不由得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组画面:春来乡亲不停走,灌水耙田把渠修。炎暑忙收又忙种,烈日暴晒汗水流。清秋稻麦金灿灿,硕果累累挂枝头。寒冬北国飘瑞雪,此时仍难去小休。


      生活是过日子,日子是要靠一颗一颗米在嘴里嚼后才咽下去的,其实,日子越咀嚼才越有味……

       (图片由作者提供)

谢 谢 阅 读


作者简介

       李茂清,1962年3月生,先后在教育系统工作19年,任过校长、教育组长、教研室研究员、教育局办公室主任,任过县委宣传部主任、县广电局副局长、县广电台党委书记、台长和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委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现是“中国合作医疗发源地纪念馆”“欧美珙桐原产地乐园博物馆”执行馆长。

往期  彩 回顾

杨继云 | 古  桥  谜  踪---探幽一张明信片和资丘上桥的前世今生

覃高 |相 亲

印象红磨坊
记录见闻,抒发胸臆,激扬文字,展示意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