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 29
(第246期) 星 期 二
印象红磨坊
萤火汇集光芒
本公众号专注散文创作
欢 迎 如 下 稿 件:
记叙凡人小事;
抒发乡情乡愁;
描写风土人情;
揭示人生哲理;
首发原创散文、短篇小说。
投稿邮箱:qe620115@sina.com 同时加微信(亦可微信直接投稿):13986766692 方便联系(备注:姓名+投稿)。
“地以人贵,人以地传”,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往往会集中出现一批与地域相关的人物群体。人们常常聚焦人物的出生之地,评头论足,探析群体的产生背景,以标志性的地名来指称独特的文化,形成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现象。
故乡榔坪,偏居一偶,弹丸小地。历史没有出过什么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也就没有了产生湖湘文化人物的土壤和根基。在前辈的评头论足中出过一些知识分子文化人,这部分群体在广大榔坪人群体中仅仅占很小的一部分,风生水起的人物仅仅是时代潮流裹挟下,个人命运碰巧踩对了时间节点,抢占了先机。而普通年轻后辈用来作为人生标杆,启航方向的有效性甚微。倒是关注那些庞大的榔坪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就具有了更大的现实意义。
解放前的事情,年代久远,就不参与评头论足。在老一辈人的口中,故乡榔坪是五湖四海的外地人来此经商的宝地,外地来的生意人,吃苦耐劳,行事低调,有经营头脑,会做生意。想尽千方百计,费尽万般心思赚钱生存。他们见多识广,赚钱后,就开始盘铺面,圈街市空地,置周围田产。短短的几十年,街市繁华,往来客商络绎不绝。
近代榔坪的启蒙,从川汉管道公路(后来的318国道)说起。要致富,先修路。上世纪70年代,318国道的开通,让山里人第一次打开了眼界,有了机会更方便快捷地走出大山。此时榔坪大多数的人还在过着小农经济的日子,爹是山里土家汉,懒豆腐洋芋包谷面饭,养几头肥猪好吃油,卖了换钱买化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部分人逐渐富裕起来,银行攒了闲钱,目光瞄准车辆川流不息的318国道,开始在路边修了钢筋水泥的新房子,开起了旅店,接待过往的司机旅客。这是第一部分开始觉醒的人,数量不多。后知后觉的人,外出学点皮毛开起了修车铺,因技术不是太强,仅做一些简单的汽配补胎。加水站出现了,汽配门市部出现了,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318国道巨大的人流物流,榔坪的第一波有钱人,即从这里起步,有的人做大做强,后来转型升级,开起了大饭店。大部分安于现状,在后来的岁月里逐渐退出时代浪潮。
整个80年代至90年代初,318国道经济占据了榔坪很大的一部分国民收入,姑且用这个官方的名词。当然小农经济还是占据了很大部分榔坪人的生活日常。乡间有头脑的,开始办起了养猪场,规模化养殖,有开酒厂的,用过的酒糟就成了猪充饥的饲料。这种酒厂加养猪场的模式,一度富裕了乡间很大一部分人。酿出的榔坪白酒,远销枝江宜都,渐渐打出了名声。
90年代初期,南下打工潮兴起。先是去了一批胆大的人,渐渐站稳了脚,过年过来带着一波一波的乡亲,南下捞金。山里的富余劳动力,有了转移的方向。那时候出门打工需要有人带,不仅仅是不认识路,到了南方进厂打工还要熟人引荐。哪里工资高加班多福利待遇好,只有具有七大姑八大姨或者血缘关系的人,才有机会进入好一点的厂。这期间部分头脑灵活,敢做敢闯的榔坪人,掌握技术后自己单干,一家人从小作坊开始起步,做代工,后来发展到建起了股份制公司。东莞有几家生产安防摄像头的民营公司,规模还不小,他们都是榔坪马平村人,跟随他们打工的很多乡亲,几乎都是一个村的。挣到钱的乡亲回到家乡盖起了两层楼房,买了富先达牌摩托车,日子过得很是让人羡慕。
90年代中期,南下打工潮一浪高过一浪,年轻人都在奔出大山的束缚,寻找梦想。乡间有一批人到中年的庄稼汉,放不下家中妻儿老小,在机缘巧合下,在高山地带种植起了反季节蔬菜。这是一个逆向思维的成功典范。利用高山的小气候种植球白菜、白萝卜、西红柿,主要解决淡季蔬菜问题,很快人们发现这个市场太小了。到了90年代中期,蔬菜面积一步步扩大,品种从当初的球白菜、萝卜、西红柿三大件拓展到如今的30多个品种,面积由当初的几万亩发展到如今30多万亩,产品通过分级包装远销华中、华东、华南40多个大中城市,并且实现与大城市的超市、农贸市场对接,2008年登上了北京奥运会的餐桌,这是后话。由此诞生出一个庞大的蔬菜种植群体,种植大户。也诞生了相当一批百万富翁。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榔坪镇文家坪村举办,该村种植蔬菜年产值2.69亿元,户均年收入40万元,是当地有名的“亿元村”,此是后话。
时间的指针到了2000年,随着西部开发,国家产业转移,南下打工潮渐渐褪去原先的光环,珠江三角洲不再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北上,西进,也成了很多人的选择。2005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其中提到“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引进外地资本投资山西煤炭,促进煤炭企业产权、股权的多元化。”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大量嗅到商机的南方资本家纷纷趋之若鹜,到山西争夺采矿权。采煤自然需要大批产业工人。有一批榔坪人就在这时候踏上了去山西的旅途。他们此行前去的工作是挖煤。其中有一批人,胆子大,有魄力,在赢得了矿老板的信任后,采取了劳务承包的合作模式,再进一步到入股分红的模式。在2005-2007年间,恰逢山西煤炭价格暴涨的几年,很多煤炭从业者居然每年获取数千万的劳务收入,跟随其从事煤矿开采的从业者多达数百人,这数百人背后支撑起的是数百个家庭。曾有位梅姓榔坪人,发迹之后,回到家乡积德行善,一掷数十万,给当地学校捐款盖教学楼,给敬老院捐款,给庙里菩萨重塑金身。继而带动一大批有胆识的家乡人,集资入股,组团外出承包煤矿,他们进内蒙古,远赴新疆,赴贵州云南,在千山万水之间,从事着煤矿产业,这是一批特殊群体的代表,他们也是外地人眼中的杰出的榔坪人。
2004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大交通战略,兴建宜昌至万州铁路,沪蓉高速公路。数万建设者一下子如潮水般涌进鄂西深山小镇,餐饮住宿客流带动了巨大的消费潜力。曾有人形象地比喻,来的客流比过去几十年累积的都要多。商家们赚得盆满钵满。其中有一部分先知先觉的年轻人,拉着队伍,组成了劳务公司跟着施工单位做起了工程施工。有人拿着刚刚到手的百万拆迁款一口气买了10辆运输卡车雇请司机加入了铁路建设大军的运输长龙。还有人承包荒山办起了石料厂。榔坪人瞄准时机的孤注一掷和豪赌在这一刻表现得淋漓尽致,得到的财富回报自然也是破天荒地让人开眼。一时间,榔坪大街上有了百万的进口路虎车,奔驰宝马乡间肆意奔忙。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身价千万的包工头。其中有代表性的叶溪河刘姓家族,龙潭河的王姓家族,身家数百万资产的可以摆三桌流水席。这批行走四方的老板,身后跟着一大批工程从业者,粗略估计榔坪这个庞大的工程劳务群体人数高达数千人,这批人每年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榔坪邮政银行的资金高达数亿。富裕起来的榔坪人,生活开始愈发讲究。各种造型别致的乡间别墅,欧式风格的现代洋楼,传统复古雕梁画栋的四合院。天女散花般地点缀着鄂西乡村,给这个深山小镇带来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时间进入二十世纪头一个10年,无数当年学业有成的青年学子,走出大山数十年后,在各自的领域打拼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他们中间有的人从医生转型,开创民营医院。有的在房地产行业打拼多年,崭露头角,成为年薪百万的职业经理人。有的从传统媒体行业华丽转身,从事现代新商业模式,把老家的腊肉,山货土特产卖到了香港澳门泰国马来西亚。有的在珠三角从事电商业务,代理商遍及全国。还有的经营建筑材料年销售额超过十亿元规模,如前几年回馈家乡兴办企业的吴姓家族。如此等等不一列举,他们都是数万榔坪人中的杰出代表。
在从家乡走出大山,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路途上,一个个榔坪人,充分展现了新时期榔坪人的精神风貌。那就是不惧过往,未来可期。走得千山万水,吃得千辛万苦。2012年笔者曾经在云南昭通市巧家县白鹤滩水电站工地见到过一群20出头的年轻娃娃,听口音辨识他们是榔坪老乡,聊起来居然是榔坪八字岭的人,大多从学校出身社会不久,来到这里建设国家重点水电站已经3年多,其间居然没有回过老家。言语之间充满着对生活的热情和未来的可期。望着他们质朴的被紫外线晒得发红的脸庞 ,我不由感到一阵心酸。这就是榔坪新一代的年轻人。无论天南海北,哪里能够生存,哪里就是家园。谁能预料,他们中间的某一位,十年、二十年之后,又将成长为一个腰缠万贯、事业有成的榔坪人。(虽然这种说法有点过于俗套),就是这些新时期的榔坪人,在外面艰苦创业。一旦机会成熟,就回来反哺家乡。不忘自己的出身,不忘根本。用他们自己的艰苦奋斗,豪气干云,谱写出一个个动人的榔坪人故事。为家乡正在成长的年轻人,树立起了人生价值取向的大旗,为家乡一茬一茬的后辈,指明了前进努力的方向。
莽莽苍苍的大山阻隔了山外的世界,给土家人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直以来,摆脱贫穷的面貌是多少土家儿女的梦想。有人说,小时候哭着喊着要走出的家乡,是现在做梦都想回去的地方。小时候念念不忘的大山,长大后却成了魂牵梦萦的地方。我们期望,未来有更多的榔坪人,延续着土家族先辈们辛勤耕耘,艰苦创业的血脉精神,事业有成,反哺乡梓。为家乡树碑立传,增光添彩。我们也更期待着,未来在各个舞台上,展现更多的优秀的榔坪人风采。
谢 谢 阅 读
作者简介
秦昶黎 男,1979年出生,大专文化。参过军,北漂10年,做过歌手,艺人。现就职于湖北联投集团。爱好读书,旅游。个人追求;喜欢一个人,与天地光阴对话,与草木情深相许,内心装着风暴,在时间中寻找生活真意。并且感恩生活相赠,做自己最喜欢的那个自己。
往期 精 彩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