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 19
(第264期) 星 期 二
印象红磨坊
萤火汇集光芒
本公众号专注散文创作
欢 迎 如 下 稿 件:
记叙凡人小事;
抒发乡情乡愁;
描写风土人情;
揭示人生哲理;
首发原创散文、短篇小说。
投稿邮箱:qe620115@sina.com 同时加微信(亦可微信直接投稿):13986766692 方便联系(备注:姓名+投稿)。
01
花姐姐回来了。这喜讯像童话一样,粘住孩子们的心。
花姐姐是从厦门回来的。拖着半人高的粉色拉杆箱,白色轻柔的短羽绒裹着她丰盈的身姿,跟白净的脸相映衬,越发显得美丽动人。她站在甲板上,倚着栏杆,秀发垂在她俏丽的脸上。她望着对岸熟悉的江心岛,思绪万千。一声鸣笛,轮渡启航,驶向南岸。江风习习,秀发飘逸,遮盖了她的视线,她捋了捋,还是挡不住江风的吹拂;船行江中,秀发狂飞乱舞,她不再捋了,随它恣肆。
每逢春节,花姐姐回来一次,过完春节就回厦门。可这次不同,回来就不走了。
再过几年,枝江长江大桥通车,百里洲通往世界的路就通达了。岛上的孩子不再为水所困,这是她渴望已久的通途。
“嘟——”又一声长鸣,轮渡泊在了百里洲码头。她收回思绪,推着箱子,随人流涌上了岸。
近乡情更怯。此时,心情复杂、思绪纷乱。她似乎闯进一片原始的孤岛。沙滩堆积,浪打水淹。孤独、彷徨、恐慌。天堑通途,巩固了她的选择,坚定了她的信念。她要依照自己的设计,重启人生,破浪前行。
百里洲四面环水,由长江冲击的泥沙堆积而成,土壤松软,适宜沙梨生长。春寒料峭的三月,岛上的梨花开得正浓,吐出浓郁的芬芳。虽然厦门高楼林立,海风吹拂,繁花似锦,但她还是觉得自己的家乡好。
花姐姐出生在梨花盛开的时节,三月是她的旺月。岛上人家房前屋后的梨树一簇簇葳蕤挺立,成片的梨园,处处妖娆,简直要把孤岛点燃似的。
花姐姐喜欢这盎然的梨园,她就是在梨园里茁壮成长起来的。
到了村头。不知谁家的小孩发现了她,大呼小叫:花姐姐回来了,花姐姐回来了!
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围了拢来。花姐姐每次从厦门回来,都要跟左邻右舍的孩子带点礼物,孩子们自然高兴。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过日子的孩子,显得孤独,见到年轻漂亮的花姐姐,像见到自己的妈妈,高兴得不得了。有的帮她拉箱,有的扯着她的胳膊,有的牵着她的手,有的走在她的前面问这问那,打听外面的世界。
在与孩子们有限的时光里,花姐姐教孩子们唱歌、跳舞、读诗、手作、插花。有花姐姐在身边,孩子们阳光、自信、活泼,有一种依赖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孩子们依恋着花姐姐,花姐姐想着孩子们。
长辈对花姐姐的回归,不像孩子们那样治愈,似乎带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偏见。明明在厦门生活得好端端的,怎么回来了?无数猜疑,扑朔迷离。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理解闺女的逆行。她顶住怪怪的目光,为岛上的孩子不再孤独,作出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回乡!
当她把自己的决定告诉母亲时,母亲一脸茫然,愣愣地看了她半个时辰,好像眼前的她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母亲指望她考上大学后在大城市安居乐业,可她怎么就不争气要回来呢?
一段时间,母亲不理她。
当年母亲以三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通过考学的途径定居城市的梦破灭了。后来,母亲嫁给了村庄,生育了女儿,起名木兰,寄希望于木兰实现妈妈的人生梦想。她真像花木兰一样替母从学,寒窗苦读。她没让母亲失望,顺利地考上了一所知名的大学。大学毕业,去了厦门,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后又凭借自己的心灵手巧,学会了手作、刺绣、插花等手艺。她的美丽吸引了一些俊男靓仔,追求她的家乡男生排成长队,她没动心,而是嫁给了厦门的一个师哥,在厦门成家立业生活了10年,母亲很是欣慰。
万万没想到,女儿突然峰回路转,携夫带女,从城里转场到百里洲,这太不可思议了!
02
百里洲是长江中游上江心的一座孤岛,面积229平方公里,仅次于上海的崇明岛。原是一个10万人的乡镇,以种植棉花闻名。时代的变迁,产业调整,沙梨占据了主导。纵然岛上有五花马千金裘也难逃大水的阻隔,人们纷纷“逃离”,寻找自己的“伊甸园”。会读书的考出去了,身体棒的步入了军营,头脑活络的做生意去了,年轻气盛的出门打工了……留下的是一些老弱病残的守望者和孤独无赖的儿童。当花姐姐洞察到百里洲的现状时,已经是一个孩子的妈妈了,她最同情孩子们孤独的生存场景。
人往高处走,是人之常情。我也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人,跟木兰的母亲同龄。1979年参加高考,幸运地跳出“岛门”。后拼命打拼,在宜昌这个中等城市定居,羡慕了村子里许多人。我希望下一辈人生活在城市,不再像我的祖辈那样脸朝黄土背朝天地过一辈子。起初,我对木兰从厦门回到百里洲,一时也不理解。
2020年春节前,百里洲镇人民政府举办“资智回家”的乡贤大会,木兰的“陈情”,让在场的人刮目相看,我终于明白了她“峰回路转”的缘由。
那天,她也是穿着白色的羽绒,站在冬天里像白天鹅一样耀眼,吸引着100多位乡贤的眼球。她讲妈妈的故事、讲闺蜜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她鼓足勇气表达了她那份久藏在心中的乡愁。她是一个相信童话的人。少女时代,生活在一个物质和精神都贫瘠的环境里。在那个连苹果都吃不上的年代,她读到一本童话。一个女孩从小被巫婆施了诅咒,从出生就被关在一座高塔之上,直到最后被一位王子拯救出来,才获得了新生。花姐姐生活在孤岛之上,像是被限制在那座高塔之中,她要靠谁来拯救?她又要拯救谁?因为童话,才有了岛上书店。为了家乡的孩子,她甘做孤岛上的一名朗读者。当她讲完故事的时候,铺天盖地的掌声给予她极大的慰藉。
花姐姐本名陈木兰,因为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称她“花木兰”,昵称“花姐姐”。这位1985年出生的女大学生,天资聪颖,经过海风的沐浴,脱掉了村姑的俗气,展现出新时代女性的俏丽。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她都有着美好的前程。她一直按妈妈的线路图行走,这次却让妈妈失望了,她没带着诗意留在远方,而是怀揣着浓浓的乡情返回家乡。从此,她以百里洲为轴心,四处奔走,带徒学艺,播撒她的手工绝活。她的作品,构思精巧,精美绝伦,与大自然一体,与时代同行,从容地展示她的艺术天资,深受学员的喜爱。
闲暇之余,夕阳西下,她爱坐在百里洲的江堤上朗读——
重重叠叠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又教明月送将来。
她以花姐姐之名操纵“百里洲公众号”,5年编写推介家乡的美文达500多篇。她的文字淡雅疏朗,秀骨亭亭,篇篇带有家乡的气息,向世界说明万里长江中的江心孤洲,让海外游子时时知晓家乡的变化。
更让人称道的是,她自费办起了“岛上书店”,免费为孩子们提供阅读场所,使之成为岛上的一道风景。
这得感谢厦门。在厦门生活的那段日子,她阅读了陈嘉庚,感佩交激。陈嘉庚16岁离开家乡随父亲到新加坡经商。事业有成后又通过教育来实施救国救民的理想。陈嘉庚先生在他的家乡创办了小学、中学、师范、水产等各类专科学校。如今名扬海内外的厦门大学,便是他倾注毕生的心血创办!
受陈嘉庚思想的影响,她一心想为岛上的孩子做点什么?于是,她在刘巷镇上租下150平的门店,办起了百里洲上的第一家书店,起名“岛上书店”。书店紧挨庾信讲经台,对面就是百里洲中心小学。她相信读书是生活的本身,读书是生命本身的厚度和颜色,是永怀梦想人的根底与力量。
她明明知道,盘下这个书店是一桩亏本的买卖,但她愿意去撞墙,不图名不图利。图的就是给孩子精神上的皈依。我被她的精神所感动,特捎去10本书,她感动得热泪盈眶。
她敬仰陈嘉庚,也敬仰乡贤刘凝之。
刘凝之(389-448年),南北朝时期的百里洲人,原在朝廷做官,后辞官归隐,奉孝双亲。在百里洲建有一栋别院,亭台楼阁,花木扶疏,谦称“刘家巷”。经过历史的淬炼,刘巷在清代成为繁华的集镇。民国时期有30多家店铺,国民政府先后在此设区署、庾信乡公所。新中国成立后,刘巷镇是百里洲区公所驻地,如今是百里洲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朝著名史学家沈约在《宋书·刘凝之传》中,概括刘凝之回乡隐居的四大境界。一是躬耕货殖,自食其力;二是隐居奉亲,淡泊名利;三是仗义疏财,怜悯穷人;四是息事宁人,独善其身。
刘凝之于元嘉二十五年去世,在世五十九年。其后裔在刘巷镇已传承50余代。刘氏家族在刘巷曾三次修建宗祠。清光绪年间重建的刘家祠堂坐落在刘巷老街西北角刘家祖茔处。20世纪70年代拆除,让给了刘巷卫生院,健康了百里洲人。
康熙九年(1670年)《枝江县志》的编撰者杨际春对刘凝之钦佩不已:“志安清介,食力为怀。友于孔切,岂惜推财。尚慕古人,子陵老莱。惟兹淑俪,薄笨与偕。”
清代著名的文学品评家王永彬在参修《枝江县志》路过刘凝之故居时不免见物思人,赞曰:“有客逃名利,当时此隐沦。烟霞三亩宅,妻子一家春。季世风犹古,荒垣迹已陈。茫茫山水绿,何处觅斯人。”
刘凝之是南北朝时期百里洲上的一个文化地标。时隔1400多年,他归隐的境界,为后人所敬仰。我想,若干年后,陈木兰会不会是另一个刘凝之?
03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岛上书店,一群孩子跟着花姐姐在朗读萧红的《呼兰河传》,花姐姐读一句,孩子们读一句。琅琅的书声,打破了刘巷集镇上的寂静,小镇热闹起来。庾信青少年时期读书的影子仿佛现身百里洲。
这些年,木兰一边经营自己的手作店,一边义务地办书店,开展公益伴读,把读书启智的种子洒满百里洲,为孩子们架设通往世界的桥梁,用润物无声的芳香,连接田埂,滋润心灵,陪伴梦想,照见远方!
为吸引更多的孩子加入阅读的行列,她把“岛上书店”的读书会搬到草甸上、沙滩上、梨树下、棉田里、堰塘边、江堤上,创新推出“小岛伴读”“乡村读书会”“家庭读书会”“小岛朗读者”等活动。邀请作家、诗人、艺术家、心理咨询师、警察和孩子一起阅读分享,讲述人生励志故事,介绍家乡的历史和外面的精彩世界。开设书法、中国画、传统剪纸、二胡、古筝、刺绣、戏曲等课程,引领青少年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增长智慧,坚定文化自信。
陈木兰是2019年回到百里洲的。那年秋,她把自己积攒起来的16万元私房钱,一次性投进“岛上书店”。有人为她担心,这吃力不赚钱的营生,究竟能扛多久?
第一年,没有人走进书店,她们便走出去,走到邻居、乡亲的面前,面对面地和他们产生链接,慢慢地有人开始信任她们了,开始走进岛上书店读书;第二年,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读书,她们开始举办读书会,举办的每场读书会都独具特色,读者从1岁到80岁;第三年,她们开始将读书会升级,邀请医生、警察、作家、音乐家、农民等社会各界人士来到书店读书分享,这一下子书店红起来。
事实证明,木兰不仅扛下来了,而且引起社会的共鸣。如今,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书店的人气越来越旺,岛外的孩子也喜欢来到“岛上书店”跟花姐姐一起朗读。
百里洲码头,波光粼粼。花姐姐带领一群孩子高声朗诵: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这是袁枚的《苔》,似乎暗合了她的青春人生。
孩子们在一起朗读的镜头,通过花姐姐制作的视频传播到海内外,岛上书店成了“网红店”。目前,岛上书店聚集骨干核心成员8名,吸纳志愿者250余名,把智慧与美好播撒到百里洲,孩子们足不出户也能看到缤纷的世界。
“从百里洲到全世界,从全世界回百里洲。”2022年最后一天,陈木兰在百里洲镇中心小学举办大型的读书活动,全校600多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加。陈木兰既是策划者,又是主持人,还是朗读者。这是她创办岛上书店4年来的一次阅读大检阅,花姐姐公众号,圈粉无数。
04
梨花又开了。今春百里洲镇人民政府举办“梨花节”,特别把“岛上书店”的朗读纳入开幕式中的重头节目。
一群孩子身穿汉服,在花姐姐的引领下,站在众目睽睽的舞台上高声朗读: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
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
不我过,其啸也歌。
蜀江自此分为诸洲,自江陵而九十九洲起,自此间如乔木之有条枝焉,故曰枝江。《诗经·召南》收录了枝江百里洲的古老民歌。即《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江水分流又汇合,江上沙洲一坨坨。诗句出自女性莺喉,唱出了祈求和好的心声。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诵,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梨花抖擞,点头欢笑。
借此机会,我再一次来到岛上书店。书店里十分拥挤,孩子们捧着书专心致志地阅读。
环视一圈,我发现书店里又多了一些荣誉:“全国乡村阅读榜样”“宜昌楷模”“宜昌市新时代青年标兵”等,更引人注目的是“岛上书店”被纳入中宣部“乡村伴读计划”。
翻阅剪报:我看到《人民日报》用整版的篇幅报道了她回乡实施精神扶贫的事迹。志愿者曹金星还专门为我播放了中央电视台专题采访“乡村伴读的引路人——陈木兰”。
“从百里洲,到全世界;从全世界,回百里洲。”如今,枝江长江大桥正在建设,不久,这里将与世界连通,更多的孩子将实现“从百里洲到全世界”的人生梦想。
“让书香润泽乡村、让故乡成为有韵味的小岛。”陈木兰用清脆悦耳的声音,把乡村的孩子带进一个诗意的世界,她比当年从军的花木兰更传奇,更具时代感。
(图片由作者提供)
谢 谢 阅 读
作者简介
屈定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散文学会副会长。编辑出版《根在乡下》《吃在宜昌》《跟着豪爵学管理》《味道宜昌》等多种文化专著和散文集,作品散见于《三峡文学》《三峡日报》《散文湖北》等期刊报纸和网络平台。
往期 精 彩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