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 05
(第252期) 星 期 二
印象红磨坊
萤火汇集光芒
本公众号专注散文创作
欢 迎 如 下 稿 件:
记叙凡人小事;
抒发乡情乡愁;
描写风土人情;
揭示人生哲理;
首发原创散文、短篇小说。
投稿邮箱:qe620115@sina.com 同时加微信(亦可微信直接投稿):13986766692 方便联系(备注:姓名+投稿)。
哈尔滨的王导和他的拍摄团队几个月前就约了要到我家来拍摄反映我的生活状态的纪录片,其间我们进行了各种交流和沟通,达成基本共识后他们决定9月中旬来拍,我看了看这期间的天气预报,虽然已近中秋,还是30多度的天气,这高温北方人受得了吗?
9月10日中午,他们三人(王超、王洋、杨元元)来到了长阳磨市芦溪我家,千里迢迢,舟车劳顿,从哈尔滨到宜昌,再到芦溪,一路辛苦奔波。
落座后他们不顾一路风尘,饶有兴趣参观我的居室。他们对我家堂屋的“明经进士”(贡生)复刻匾很感兴趣,我介绍说这是我的远祖何其昌留下来的,何其昌是乾隆五十年贡生(又称明经进士),做过房县教谕,精于诗词、岐黄、堪舆、青乌等。
午饭过后,他们在我家附近的民宿住下休息。
次日上午去到玉宝村我的好友李鹏元老家,拍摄我收集“磨市船歌”民俗文化素材的场景,这是第三次来到这里,已经相隔七八年,世间变幻,这里依旧苍翠安宁,六十多年的土屋不言岁月枯燥,鸟牙湖淡定从容,吟诗唱歌,海洋生物化石藏于河滩与山坡,沧桑与灵秀同在山水之间!这里出过北大清华生,还有李鹏元祖父那样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军校生,李鹏元母亲会唱一百多首民歌。这里还有三国夷陵之战的地名传说,抗战遗址等,可谓钟灵毓秀,人文渊薮之地也。
在李鹏元家,我用手机摄像和笔记本记录的方式采录了他母亲曾祥秀唱的“磨市船歌”,这是磨市“三帮文化”(船帮、石帮、客帮)的重要部分,今年我与宜都故事学会合编一本“清江三帮故事”集,李鹏元母亲及亲属提供了大量素材,我进行了抢救性的收集。王导他们用摄像机悄然录下了我与李鹏元母亲互动的场景,天气很够意思,虽然阴着脸,却便于我们在屋外的道场拍摄,即便这样,北方来客依然汗流浃背,耐受不了。等我们拍完,天空下起了大雨。
下一步按计划我去看望在“龙五”公路(长阳龙舟坪至宜都五眼泉)上施工的老战友官纯春,给他送中秋节月饼。
离开玉宝村、我们沿着三口堰村、芦溪村、柳家院村、救师口村到多宝寺村,处于工程尾期的“龙五”公路上,沿途可见工程机械和忙碌的施工人员,没有发现官纯春,我打通了他电话,他非常惊讶我们的到来,并说要经过两个隧道才能见到他。
摄像机记录了我看望老战友以及他介绍公路施工进展和自己的工作状况的内容。官纯春是一位一直给予我帮助和关照的朋友,在社会上也是长年做公益,参加了蓝天救援队,做过无数见义勇为的事情,我写文章说他是“无名英雄”和“铁血硬汉”,所以我选了他作为朋友代表之一进行拍摄。
9月12日,这一天的主角是我的邻居哑巴篾匠孙师傅,他是我生病后无声的陪伴者和帮助者,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他会在我洗脚后帮我端盆倒水,我只要一个眼神或者手势,他都会心领神会!他是一个有着相伴一生的手艺、超乎常人智慧的特殊人。关于他的情况,我早有文章在网络平台和杂志发布。我之前与王导进行过沟通,王导非常感兴趣,计划拍些素材另外为乡村手艺人做个独立的纪录片。
我与哑巴篾匠相处及互动的素材拍完了,王导让哑巴篾匠展示做一件篾器的完整过程。没想到的是,他没有备好竹子,而且现在也不是砍竹子的季节,这可难倒了我们。
意想不到的是:9月13日,好友李鹏元在家旁边砍了几根金竹,用车带过来放在哑巴篾匠的屋旁边。他为了这次拍摄牺牲了自己的不少时间,也奉献了不少,大家都很敬佩他。
为了完整拍摄哑巴篾匠的制作过程,展示工艺水平,大家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帮助,就连王导也掏钱找篾匠做两个篾具,尽显北方人的大气与耿直。
他们在这里总共呆了九天,冒着高温酷暑,白天行走于山水之间,夜晚还要加班加点导出素材,构思次日的拍摄,我被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感动了。
这次公益纪录片的拍摄源于一位资深医学公益科普人士陈俊宇先生,他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向王导推荐了我,于是拍摄纪录片的王导在数月前就加了我的微信,并且把他们已经拍摄的三部主题为《再造多巴胺》的作品发给我看,我起初有些不敢打开视频,因为我知道纪录片都是很真实的,我怕触动我的伤心处。
因为要互相了解,最终还是打开了,看完后除了增加了恐惧感,还对三集中的帕友心生羡慕与敬重,因为他们的状态跟我目前的状态差不多,甚至有些方面比我还糟糕,但他们有的还在为生活而奔波,江苏的那位桃哥居然还在颤抖着开三轮车卖水果养家糊口,接送孩子上学。湖南的英姐病龄已经十几年了,颤抖得厉害,但她敢于偶尔冒险独自上山干活。甚至深圳的那位老年工程师还能在老伴的陪同下上街,虽然充满危险。这都是我向往的,也让我愧疚,他们都比我勇敢和幸福!我要像他们一样勇敢走出去。
我与王导交流了我的感受,他因为不了解我的具体情况,只能鼓励我努力治疗,增强信心。后来在微信里隔三差五地聊了许多话题,我介绍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得病以后的状态变化,还有自己爱好写作的情况,并且把一些作品发给他看,从这次见面后他与我聊的内容,我确定地知道他都认真看了,这对于一个成天忙于拍片和素材剪辑的纪录片导演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也是他真诚、敬业的表现。
王导也在见面之前介绍了他的情况:山东人,在哈尔滨安家,有两个孩子,曾经在青岛某大学任教,教的专业叫“数字电影”。他不久将去韩国读研究生。这次同来的还有他的助理王洋,也是哈尔滨人,另外一位年轻人还在国外读书,是他导师的儿子,在国外读书,湖北随州广水人,高大而机灵、乖巧,眼里会来事,我母亲甚是喜欢,他们很投缘。
这次见面,他们带来的礼物也很讲究,是用了心意和诚意的。知道我喜欢诗,王导赠送我一本《鲁拜集》,中译者鹤西本名程侃生,是湖北安陆市人。
还有东北红肠、黄桃罐头等,正是我喜欢的,这是怎样的一种默契!
王导在拍摄过程中让我忽略他们的存在,让摄像机无声记录我的生活。他还用九天的时间来让我和家人还有与我相关的乡亲朋友适应和接纳他们的存在。
为了让我对纪录片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等有更深入的了解,王导发来一部纪录片经典作品《蜂蜜之地》,还有《工地诗人》。我认真看了几遍,被纪录片的真实所营造的氛围感染了。后来我看第二遍的时候,突然有事离开了手机,回来看见很少看手机的老妈盯着手机忘我地看着,我不忍心惊扰她,暗暗地佩服导演的才华和作品的魅力。
除了拍摄日常生活,还要拍摄他对我的访谈,作为片中的解说。
王导将问我的主要问题列出来让我有一定准备,主要是人生经历,得病后的变化以及感悟。后来在实际访谈中,他又冒出许多新的想法,通过沟通,我也回答了他新的提问。对于这些问题,我可以侃侃而谈,因为这些记忆和感受深入骨髓,即使这样,王导还是在我对面叮嘱我可以不着急回答问题,考虑清楚了再谈,以自然朴实为目标,真实表达自己的情绪。王导还冒出一个颇有创意的想法:让我用自己写的对联做我人生重要阶段的概括,还要我自己给片子取名,我想到的名字是《如是人生》,他说他原来想用《如歌人生》,我们想的比较接近,这也是一种默契。
九天时间里,王导一再告诉我们忽略他们的存在,平时该干啥干啥,他们不安排摆拍或者告知我他们的意图,让摄像机无声地记录,听了这些话,我似乎明白了纪录片的理念和手法。摄像师王洋和助理杨元元吃了不少苦,也用了很多办法让拍摄处于几乎隐蔽状态。
访谈的背景是芦溪和宜都白鸭垴两地不同视野看见的马鞍山,芦溪看见的恍若邻居,亲切慈祥,白鸭垴看见的宏阔壮观,总共用了四个黄昏时间,偏偏这四次都是阴天或多云,虽然没有守来清晰可见的蔚为大观的马鞍山,却在芦溪看见了因云而产生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还有白鸭垴因天阴多雾而生发的烟雨江南的场景。
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自然变幻莫测,何况人生遭遇啊!这些情景,让我顿悟自己应该直面人间尘埃,孤寂狂欢中,自有那心中菩提,如是人生!
与王导的对话,除了与纪录片主题相关的内容,还有闲聊和茶余饭后,或者酒后的交流,王导谈到他正在住院的母亲,我也谈母亲去年和今年各住院一周,我去年没有到医院,今年反而去陪了一周,让我颇有成就感,王导还讲了父亲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后来居然被一个偏方给治好了。他谈到老家房子风水问题,运势改变等等。关于风水,恰好这次来参与拍摄的宜都朋友翔哥颇为专业,去他家农庄的路上他沿途点评各家房屋风水,王导也颇有兴趣。
与我家一江之隔的宜都白鸭垴,是省级故事村,有我关注并参与收集整理的“三帮文化”、龙泉寺遗址,以及我建议待重修的纪念荆楚名儒谭大勋的龙泉书院遗址,我的朋友龚登翔与这些都有关联,他还是民间故事非遗传承人,曾出资重立龙泉寺废弃的十多块碑刻。从陆城、高坝洲绕了一圈到达白鸭垴村,我们安心入座,翔哥农庄有喧嚣的食客,淡定的钓客,也有宁静的茶台,雅俗同在一方福地。坐下,就会想起美轮美奂的茶。茶是一个人的狂欢,酒是一群人的寂寞,喝茶,安宁而又喜悦。
我带了茶,武夷山岩茶“果香肉桂”、小青柑和“老黄片”熟普,都是内涵丰富,茶气厚重的,适合现在的季节和氛围。
王导也喜欢茶,尤喜岩茶,而且泡茶是比较专业的范儿,于是我们自然聊到了各自喜欢的茶,以及由茶牵引出来的我生命历程中与茶相关的经历。
而我由于患疾服药,特别是手脚不灵,加之颤抖,与茶隔绝了五年之久,现在看来其实没有必要,茶与药隔开时空就好,颤抖的手泡茶,能掌握茶性与温度就行,看见茶台,我实在忍不住上阵,给大家泡了几泡岩茶和普洱,众人皆赞好喝,也许是大家给我面子,也算是一种极好的鼓励吧!
喝茶也能喝到尽兴和打开心扉,我们天南地北地聊,海阔天空地侃,美术、电影、宗教、哲学、信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人生、人性。
在宜都白鸭垴三天,他们建议,或者叫怂恿我喝了一点桑葚酒,不一会儿头晕而胀痛,半小时后慢慢好起来,我才放心。而王导在第三天的晚上喝了七大杯高度白酒,酒后吐真言,我更加了解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山东汉子的内心世界。对话,是一种情绪的释放,是一次又一次的能量交互,也是灵魂对话。
9月17日上午鹏元开车接我们从白鸭垴回来,正逢中秋节,我母亲和嫂子早早地准备好了丰盛的午餐和晚餐食材,等待我们回来。
这一天安排了过节的拍摄,特别是我与母亲过中秋节的场景及对话,还原了往年的一些场景。今年的中秋热闹,圆满,特别有意义,值得纪念和回味。我想,母亲虽然很累,却是心情快乐的。
下午,时间充沛,王导与我母亲和嫂子聊了许多,主要是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有他们眼中我生病后发生的变化等等。
早在中秋节之前,王导看见月亮,就情不自禁地让我和老妈站在月光下拍照。这也是一种与大自然的对话吧!
而我们母子相依,此时仰望明月,心中有无数话语,就让中秋时的明月见证我和母亲的爱与牵挂,月光如水,护佑我们的生命历程。
中秋前后的夜晚,都是容易伤感的时刻,围桌品茶,畅聊人生。朋友之间敞开心扉,多么惬意,这种境界,对我来说,显得尤为生疏和珍贵。
这次拍摄,我不止与王导一人对话,其实是与时空对话,与岁月对话,与母亲对话,与亲邻对话与好友代表李鹏元、官纯春、龚登翔等人对话,与大自然对话,与自己对话……
中秋,本是团圆的日子,虽然我们尝到了团圆之喜,也不得不品味离别之伤感,当约好六点到来的“货拉拉”来到我家门口的时候,我心中涌起莫名的惆怅,经历了那么多的别离,这一次好像尤为伤痛,他们收拾笨重的摄像机器材上车的时候,我的眼眶蓄满了泪水,九天的相处,历历在目,感情自然是浓厚的,这一别,什么时候再见?
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在闻不见香味的桂树下,夕阳拉得修长,像一阕灞桥折柳的词,又像在诉说“西出阳关无故人”,前几天喝酒时,王导常说的一句话是:“江湖再见”!我耳边响起的是李叔同先生的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又或者是谭咏麟的“讲不出再见!”,都是伤心处,尽在不言中。也许这辈子无缘再见,也许还有更多的也许,人生本无常啊……
中秋夜,团圆后的别离与伤感,我写了一首七绝表达感情:
甲辰拍纪录片寄诸君
跛足迎君桑梓田,
天然入镜话尘烟。
湖山桂子中秋月,
与尔重逢可有缘?
岁月无情,友情如金,山水之间,乡愁缱绻。我们的晤面与对话,可是前世修来的缘?
(图片由作者提供)
谢 谢 阅 读
何宏江,中国楹联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宜昌市楹联协会副主席,宜昌市作协会员。《宜昌古今楹联大观》编委。作品散见《对联》《楹联博览》杂志及《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湖北诗词》《三峡文化》等。
往期 精 彩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