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 13
(第259期) 星 期 三
印象红磨坊
萤火汇集光芒
本公众号专注散文创作
欢 迎 如 下 稿 件:
记叙凡人小事;
抒发乡情乡愁;
描写风土人情;
揭示人生哲理;
首发原创散文、短篇小说。
投稿邮箱:qe620115@sina.com 同时加微信(亦可微信直接投稿):13986766692 方便联系(备注:姓名+投稿)。
“读书遣长夏,乐而忘暑热”,清风拂叶影,炎阳送荷香。读《重读陶行知》《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那时我在山间歌唱》,忆十年教育之路,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题记
清荷盛开,书卷墨韵,我跟着李镇西《重读陶行知》,学着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随着梁晓声“在山间歌唱”。“过去的事情,用文字凝聚下来,就会成为‘永久’,哪怕把它放在抽屉里。”感悟若不写下来,终究会忘记。
一
合上书页,闭目凝思,我想做“甘草”一样的老师。甘草,性温味甘,有包容调和的功效。如“甘草”一般的老师,定具备朴素的良知、赤诚的爱心、纯洁的童真、厚实的学识、儒雅的修养……如此崇高的品质,离不开知识的沃土,离不开思想的滋养。
思想,于笔尖流淌才会“永久”。三位作家,都谈到“写”。真是一日不写,百事荒芜——李镇西校长“见缝插针”,课间十分钟能写下百字叙事;于永正“老之将至”依然笔耕不辍;梁晓声更是连钢笔笔尖都写得变成“全裸”。于永正说:“人生是花,语文是根。”我也会坚持写,把那“生活的横截面”,安置在自己的园地,开出花来。
知识,于字里行间终会“成形”。三位作家,都说到“读”。不管是儿时围着火炉熬粥读书的梁晓声,还是因为“惩罚”给学生读小说的李校长,或是把“读”当作“充电器”“洗涤剂”的于老师,他们证明了——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
我因学生而更爱读书。刚参加工作时,我遇见了一群很爱读书的乡下孩子。五年级的一位叫春娥的女孩,经常下课后就与我分享她读的动物小说,除了《斑羚飞渡》《最后一头战象》,其他的我从未读过。那天她送给我一本《刀疤豺母》,正值放假,我带着书从镇上坐船回县城,一路青山连绵,碧波荡漾,书本做伴的四个小时船程也不枯燥乏味。回校后,隔老远就见她蹦跳着来找我,满脸期待地笑着:“方老师,书看了没?是不是特好看?”后来她给我推荐了更多的儿童读物,在她的影响下,我感到作为老师读读“小儿科”的书真是大大受益。书中纯真而富有深意的故事,曲折生动牵动人心的情节,个性丰富栩栩如生的人物,让我与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话题。春娥读六年级时,在我的影响下,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那边风景》《平凡的世界》等“茅盾文学奖”作品。春娥成绩并不优异,住在偏远的黄柏山,也许某一天,她和父母一起去田间锄草挖菜,抬头看那山,心中会漾起“悠然见南山”的诗意。
学生因我而爱读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每周我会带很多“闲书”去学校,学生对我这些书很感兴趣。六年级的一位姓雷的女孩子,人如其姓。一周,我带了一本《明朝那些事儿》,她很眼羡,缠着我一个星期,总算大饱眼福,后来还要求我把剩下的几部带来,我可能忘了,六年级都快结束了,她还巴巴地等着呢!后来考到了县城重点高中,被同学称为“历史一姐”。她和我说,当初那本没看完的《明朝那些事儿》,她初中就读了整套,这套书让她对历史非常感兴趣!
如今,我和孩子们在校园浓郁的树荫下,老旧的石凳上,读着《长安客》《三体》《会唱歌的火炉》……天空高远,湛蓝澄澈,也许我们中的有些人也会成为某个“一姐”“一哥”,若不会,但我们心中已经拥有属于自己的那片静谧的荷塘。
二
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是一个充满爱意、理想和智慧的美丽动人的教育故事;于老师永葆童心,把自己当作“儿童团中的一员”,与孩子们登山游湖不亦乐乎,捉蚂蚱扳手腕欢笑连连;那位不嫌弃梁晓声满头虱子满身污泥的女老师,唯一关心他、喜爱他的女老师,推动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女老师,让他至今难忘、永远难忘。作为教师,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要把自己变成小孩子。
第一次登台上课,我给学生讲:“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坤同学却反驳:“牛是因为农民的鞭笞,才会耕耘。”我当即批评了他,因为他让我失去了“面子”。事后,我想起我的小学,忘戴红领巾被老师批评时我那委屈的心……我曾经也是个孩子啊!这件事让我很内疚,但开朗的坤早就忘了,可能“学生的胸襟总是比老师宽阔”。所以,陶行知说:“小朋友是我们的总指导,不愿受小朋友指导的人不配指导小朋友。”
“先生应该向学生学习”。小坤家其实是“农业大户”,后来,他还告诉我许多我不知道的事,比如:“西红柿也是要搭架子生长的!”我经常表扬他是“真人版《齐民要术》”,那一刻,他背挺得笔直如荷梗,脸上露出花儿一样的笑颜。
三
李镇西追随陶行知,践行生活语文,把语文课搬到菜市场、岷江边、油菜花地里……于永正老师那“有意思”的、书声琅琅、情动飞扬、朴素真实、“是课非课”的语文课堂,如今听来,依然美好;不断激励着“绍生”的语文老师,让一个自卑的穷孩子的心里萌发了文学的嫩苗。
“如果不是着急赶路,语文才是最美的学科。”五年前,我还在乡镇的小学,站在操场上,远眺就可以看见清江对岸的层峦叠嶂,雨后初晴,云山雾罩,“此时情绪此时天”,在那儿,诗兴与诗情齐飞。我带着孩子们开展活动:“飞花令”“每日赏诗”“和春天约个会”……为了在“诗词大会”中“一举夺魁”,破败的操场上,排起了一条“长龙”,全班36个孩子都在和我一起背诵诗词,清风拂过发梢,小脸儿神采飞扬,那样很美好。
春飞鸢、夏看风、秋品橘、冬赏雪。校园里,一方天地,情思无限。教育之旅,我与少年,好似“心心相印”,双向奔赴,共同成长;人生之路,我与少年,如同雨后清荷,一一挺立,向阳生长!
炎炎夏日,读书可见清凉,享受书本带来的光—— 一半烟火,一半诗意,一半奔赴。捧书伫立,推窗凭栏,微风徐徐,清润圆正的荷花,正迎着初阳挺出水面。
(图片由作者提供)
谢 谢 阅 读
方婷,湖北长阳人,爱好读书、写字,现为龙舟坪镇两河口小学教师。
往期 精 彩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