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首席软件官欧孟宇
(Magnus Östberg)
我们并不谋求所有功能都进行自研。打好软件架构的基础,这是一项必要的投资,我们可以借此快速持续地进行基础更新。
1月9-12日,2024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 2024)在赌城拉斯维加斯举办。
梅赛德斯-奔驰首款搭载MB.OS操作系统的车型、基于全新梅赛德斯-奔驰模块化架构(MMA)平台设计打造的CLA级概念车以及伪装版纯电G级越野车在CES 2024迎来北美首秀。同时,奔驰展示了包括MBUX虚拟助理(MBUX Virtual Assistant)、沉浸式导航(MBUX Surround Navigation)、3D图形技术、“随行乐动”(MBUX Sound Drive)、游戏、有声读物、MBUX 数字珍藏品应用(MBUX Collectibles)等一系列“超个性化”人车交互体验,“剧透”MB.OS的未来数字世界。
1月9日,包括《AutoXing车邢》在内的部分媒体与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首席软件官欧孟宇(Magnus Östberg)就MB.OS操作系统的开发、软硬件生态、车机/手机融合、UI/UX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欧孟宇自2021年9月1日上任奔驰首席软件官这一全新职位以来,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负责打造奔驰自研的MB.OS操作系统。如果说即将于明年量产的MMA平台首款车型CLA级所搭载的MB.OS操作系统是1.0版本,前不久在中国上市的全新长轴距E级车以及在海外市场即将陆续上市的E级车所搭载的第三代MBUX智能人机交互系统就是MB.OS的0.5版本。
作为奔驰MB.OS操作系统的“架构师,”欧孟宇认为他的首要任务是打好软件架构的基础,这是一项必要的投资,奔驰可以借此快速持续地进行基础更新;其次,在软件架构基础上,奔驰需要考虑,希望借此推出哪些功能?因为奔驰并不谋求所有功能都进行自研,奔驰的合作伙伴已经可以提供很多成熟的应用,但奔驰仍需要根据不同市场的要求和消费者喜好进行本土化适配;最后奔驰希望这些功能/应用的品质高于行业标准,不能像一些初创公司一样进行激进的尝试。
当然,这不代表奔驰不能创新性“激进”一下:去年奔驰成为率先将ChatGPT引入座舱的汽车品牌,今年CES友商宝马和大众等不约而同地亮出类似的基于生成式AI/大语言模型LLM打造的语音交互功能。
欧孟宇强调,MB.OS操作系统不只是一个娱乐系统,它包含了信息娱乐功能、智能驾驶辅助及自动驾驶功能、车身与舒适功能、行驶与充电功能四个域。奔驰也设计了安卓兼容层,以此在MB.OS操作系统中适配和运行基于安卓系统开发的车机端应用。
“奔驰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拥有一个高质量的、完善的系统,”欧孟宇说。“奔驰永远不会是一家单纯的软件公司,我们拥有一个完善的系统,并致力于将高质量的屏幕、音频体验、视觉体验与软件体验相结合。作为这个系统中的一环,软件部门要做的就是补足缺失的部分,将软件有效地与硬件结合在一起。”
他表示,奔驰对于车机的研发方向是创造一个架构,让所有的科技/软件创作者,可以将他们的产品置于该架构之中。奔驰致力于实现车机与手机生态的同步,即将手机端的功能同步到车机端,但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因为奔驰希望在汽车座舱这个更大的空间内,打造更具沉浸感的丰富体验,由此以架构+软件,实现1+1>2的效果。在另外一些场景或应用中,奔驰则致力于将手机端APP原汁原味地植入到车机端,比如支付APP,将这些用户熟悉的支付APP植入车内,从而使车主无需额外的学习成本,可以轻松地进行停车缴费或者购物买单。
欧孟宇透露,奔驰已经在着手调整MBUX的人机交互界面,不只是视觉元素上的调整,也有操作逻辑方面的优化。奔驰将这一项目称之为“UI 2024”。
“我们正在简化HMI,通过对脱敏用户数据的调研,我们删除了许多车主们不常用的功能。我们还聘请了很多用户行为专家,研究行业通用的标准模式。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他说。
以下是现场访谈实录(略有删减):
作为首席软件官,您在软件开发方面优先考量的因素是什么?在中国,科技的发展速度相当快。如何平衡速度与可靠性方面的表现,以确保很快地推出产品又不会产生程序故障?
我们的思路非常简单明了。首先,我们并不谋求所有功能都进行自研。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打好软件架构的基础,这是一项必要的投资,我们可以借此快速持续地进行基础更新。
其次,在软件架构基础上,我们需要考虑,希望借此推出哪些功能?因为我们并不是自研应用,我们的合作伙伴已经可以提供很多成熟的应用。但我们仍然需要进行本土化的适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正在不断扩充在上海和北京的中国本土化研发团队,以便将新功能和新内容迅速引入。
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希望这些功能/应用的品质达到什么样的水准?奔驰对品质标准的要求高于行业标准,因为我们需要守护138年的品牌历史,我们的客户对于功能/软件的稳定性、可靠性也有着更高要求,所以我们不能像一些初创公司一样进行激进的尝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是一个极具创新性的企业,去年,我们成为率先将ChatGPT引入座舱的汽车品牌,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手机的应用系统现在基本只有iOS和安卓这两种,通常认为前者生态更丰富,后者更开放。奔驰现在自研了MB.OS操作系统,在车机应用层面,奔驰更倾向于适配iOS生态应用,还是安卓生态应用?
MB.OS操作系统不只是一个娱乐系统,它包含了信息娱乐功能、智能驾驶辅助及自动驾驶功能、车身与舒适功能、行驶与充电功能四个域。在这其中,我们也设计了安卓兼容层,以此在MB.OS操作系统中适配和运行基于安卓系统开发的车机端应用。我们的计划是在未来,通过安卓兼容层,MB.OS操作系统可以持续引入更多来自安卓生态的丰富应用。
中国一些新势力品牌一直在做车机与手机共通的生态,手机的迭代比车机更快,而用户更习惯于手机的操作流程,因此切换到车上接受起来会更快。奔驰一直在做自己的MB.OS操作系统,是否有类似的做手机的想法或计划?
奔驰对于车机的研发方向是创造一个架构,让所有的科技/软件创作者,可以将他们的产品置于该架构之中。我们致力于实现车机与手机生态的同步,即将手机端的功能同步到车机端。但这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因为我们希望在汽车座舱这个更大的空间内,打造更具沉浸感的丰富体验,由此以架构+软件,实现1+1>2的效果。举一个例子,比如有声书APP,你可以在手机里听,但在车内这个更大的空间里听有声书将是一种升级的感受。奔驰可以在车内创造出更加逼真的聆听效果,让听众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描绘出相应画面,这是手机无法达到的水准。
在另外一些场景或应用中,我们则致力于将手机端APP原汁原味地植入到车机端。支付APP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常,人们希望在不同的场景下,都能使用相同的支付APP和相同的支付交互体验,例如微信支付或支付宝支付。我们不会强迫大家使用别的APP,或者去重新学习一种新的支付方式。我们所做的是将这些支付APP植入车内,从而使车主无需额外的学习成本,可以轻松地进行停车缴费或者购物买单。
在今年的CES上,奔驰展示了许多先进的软件功能,但对于软件研发人员而言,会不会认为,现有的车载硬件特别是屏幕,并不能很好地发挥软件的效果?比如换一块更大的屏幕,会不会让软件的体验更好?
我们认为,奔驰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拥有一个高质量的、完善的系统。奔驰永远不会是一家单纯的软件公司,我们拥有一个完善的系统,并致力于将高质量的屏幕、音频体验、视觉体验与软件体验相结合。作为这个系统中的一环,软件部门要做的就是补足缺失的部分,将软件有效地与硬件结合在一起。
作为奔驰车主,我认为奔驰车机最需要提升的是操作逻辑、菜单层级设置等等。奔驰车机现在许多功能的设计还是延续了过去的传统,但对一个没有开过奔驰车的新手来讲,想要找到一些功能—比如找到胎压显示、行驶里程数,并没有那么容易。相比之下,一些新势力的车机逻辑已经非常接近于大家习惯使用的平板电脑,上手很容易。这一点上奔驰是如何考虑的?之后是否会做一些调整?
事实上,我们已经在着手调整HMI(人机交互界面),不只是视觉元素上的调整,也有操作逻辑方面的优化。我们将这一项目称之为“UI 2024”。我们正在简化HMI,通过对脱敏用户数据的调研,我们删除了许多车主们不常用的功能。我们还聘请了很多用户行为专家,研究行业通用的标准模式。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在中国的全新长轴距E级车上就已经采用了新的HMI,其操作控制更加简洁。此外,我们仍旧保留了很多奔驰车主常用和喜爱的功能,比如我们通过调研得知,大多数客户喜欢零层级界面,因此我们保留了这一设计。
奔驰在本届CES上宣布与游戏平台Antstream Arcade合作,并且在车机端展示了这一游戏应用。这款车机端游戏应用的开发周期大概多久?
开发过程本身很快,仅需要几个月时间。我们开发的重点仍然是在车机端的适配方面。目前奔驰正在与更多的游戏公司接触,使那些已经大获成功的游戏可以在奔驰车机上完美运行并更具沉浸感。由此,车主将有机会感受到同款游戏在家玩和在车内玩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随行乐动”这项功能很酷,但技术壁垒似乎并不太高,很容易被其他品牌模仿,奔驰是否考虑或担心过这项功能被模仿的问题?
从技术层面讲,有时候有些非凡的创意往往并不复杂。从法律层面讲,我们已经注册了商标,所以可以很好地在类似情况出现时保护我们的权益。
全新长轴距E级车采用了高通8295芯片。奔驰为何要用这块高算力的芯片?算力的冗余是否是为今后的升级做准备?
是的,我们留有算力的冗余空间,是为了以后的升级做准备。并且我们也相信,在未来,借助生成式AI、3D图形技术等先进数字科技,我们将为客户带去更加丰富的交互体验。
本届CES,您认为最热门的话题是什么?
我还没有机会去其他展台看看,就奔驰而言,我认为是沉浸式体验。生成式AI当然也很重要,它让我们拥有了新的能力维度。但在技术之上,我认为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这项技术能带给客户哪些价值。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