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一些思考和建议|车邢

汽车   2024-07-09 12:53   北京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耐心、毅力(长期主义)、合作是中国车企跨越贸易壁垒这道墙的黄金法则。欧盟委员会加征临时关税与否,中国电动车进入欧洲市场都是一场持久战。

中国电动车进入欧盟将被征收近50%的关税。

7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自75日起对产自中国的纯电动车实施临时反补贴关税。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的加征税率分别为37.6%19.9%,相较612日公布的税率分别降低0.50.1个百分点。比亚迪的税率为17.4%,保持不变。

对于其他配合欧盟调查的汽车制造商,平均加征税率为20.8%,降低0.2个百分点。而未配合调查的企业,则被加征37.6%的税率,降低0.5个百分点。特斯拉可能在最终阶段获得单独计算的税率,税率待定。

欧委会表示,最终税率有所调低主要是基于相关方对计算准确性提供的反馈。欧委会还在其《官方公报》上公布了长达208页的《实施条例》阐述详细的调查过程和结果。

最关键的一点是:临时关税将从7 5 日起实施,最长期限为四个月。在此时间范围内,欧盟各成员国将通过投票就最终关税作出最终决定。一旦通过,该决定性关税有效期长达五年。 也就是说,理论上最终税率是否进一步调低,甚至是否会投票通过,还有变数。

随后的几天内,商务部、外交部、欧盟中国商会(CCCEU)、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上汽、MG等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回应。

74日当天,商务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距终裁还有4个月窗口期,希望中欧双方尽快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避免反补贴措施伤害中欧汽车产业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78日,何亚东就欧方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有关不实言论表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利于全球绿色产业发展,不利于汽车产业合作,对于任何滥用规则、打压中国的恶劣行径,中方必然采取一切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74日当晚,欧盟中国商会在官方声明中呼吁,欧方回归到促进自由贸易和全球合作的多边主义做法,而不是诉诸保护主义和加征高额关税。广大在欧中企期待欧方与中方相向而行,在终裁前切实寻找建设性解决方案,避免反补贴措施伤害中欧汽车产业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在关税公布前夜发表了最新声明,通过8个关键点阐述加征关税将对欧洲消费者和企业产生负面影响,不符合欧盟的长远利益,也将阻碍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和气候目标的实现。74日,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勒(Hildegard Müller)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原则上,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关税并不适合加强欧洲汽车工业的竞争力,也并不能解决欧洲和德国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相反,反补贴关税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害反而可能会抵消欧洲(尤其是德国)汽车行业日益孤立的潜在好处。中国在向电动汽车和数字化的成功转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贸易冲突也会危及这一转型。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75日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展反补贴调查,中方已经多次表示强烈反对,应当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具体经贸问题。中方也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76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表声明表示,希望欧委会不要将当前产业发展必经的阶段性整车贸易现象视为长远的威胁,更不要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滥用贸易救济措施,要避免损害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维护公平、非歧视、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希望欧盟汽车产业界理性思考、积极行动,共同维护当前双方合理竞争、互利共赢的局面,共同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75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发表声明称,欧委会人为裁定高额反补贴税率是赤裸裸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不利于中欧电动汽车产业共融互通和优势互补,强烈要求欧委会尽早纠正错误认定。

75日,上汽集团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将正式要求欧委会举行听证会,进一步依法行使抗辩权。抗辩内容包括:欧委会反补贴调查涉及商业敏感信息、对于补贴认定存在错误、并在调查过程中忽略了上汽提交的部分信息和抗辩意见。

78日,上汽MG品牌发表声明,期待事件最终能向理性、公正的方向发展,并相信,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做对的事情,加速做好自己的事情。我非常赞同这个态度。

74日晚和75日早,我也分别接受了路透社和中国国际电视台北美分台(CGTN America)的访谈,问题主要围绕关税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和相关车企包括欧洲车企在内的影响、中国车企的应对举措、中方潜在的报复措施、谁输谁赢、对消费者和供应链的影响等方面。

我把我的观点总结如下:

减速带+磋商:相较于美国加征的统一100%关税这堵墙,欧盟针对不同车企加征不同税率的关税,从最低27.4%到最高47.6%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暂且不说合理性),也在我的预期之内。美国加征关税根本没有谈的余地,但中欧之间最起码还在磋商,哪怕结果可能并不乐观。如果美国加征关税是一堵墙把中国电动车挡在了门外,欧盟加征关税对中国电动车出口刚像是一道减速带,或者是带了一扇小门的墙,只会放缓而不会阻止中国电动车进军欧洲。短期内,中国电动车企业面临的抉择是:要么牺牲利润,要么调整售价,要么调整产品出口策略。

插混的机会: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加征关税暂时还只是针对产自中国的纯电动汽车(BEV),并不包含插电混动(PHEV)或增程式电动车(EREV)。欧洲和中国都是插混的大市场,在欧洲充电基础设施还不太完善的大环境下,不受关税影响的插混在短期内对中国电动车出口欧洲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应对纯电动车加征关税的一个措施。我去年9月参观位于斯图加特市中心的比亚迪展厅时就了解到,售价高于7万欧元的汉和唐卖得并不好,当时展厅员工告诉我,比亚迪将进口更多有价格竞争力的插混车型。


比亚迪位于斯图加特市中心的展厅

保持合理预期,关税大幅调低不太可能:虽然还有不到4个月的窗口期,我对关税最终大幅调低甚至是投票否决不太抱有太大希望。欧委会已经在《实施条例》文件中详细解读了过去9个月的调查过程和细节,所以关税的税率大概率不会有太大的调整。面对这样一个板上钉钉的结果,中国车企应该做好准备,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报道称MG和蔚来已经暗示将提升在售车型价格应对关税上调。

中国车企进军欧洲不会停滞,国际化更不会停滞任何一家车企实现国际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不进入欧美成熟和主流市场,就谈不上国际化。中国车企国际化尤其是进入欧美市场虽然在现阶段遭遇了地缘政治、贸易壁垒、保护主义等逆风,并不代表市场没有机会。反而,他们要未雨绸缪,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打好品牌基础,做好包括人才在内的本地化,深入研究了解欧美消费者的喜好和渠道模式以及当地的法律法规,加深与本地合作伙伴尤其是经销商合作伙伴的合作,并推出有针对性的适配本地市场消费环境和用车习惯的车型。如果说之前中国车企是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进入欧洲市场,现在可能得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来推进。强品弱量慢而稳依旧是短期内中国车企进军欧洲市场的指导方针。

没有赢家,最受伤的是欧洲车企尤其是德国车企:双边贸易战争没有赢家,只有双输。而欧洲车企尤其是德国车企如ABB们最受伤。中国车企还能暂时在欧美以外地区如东南亚、中东、北非、中南美等地区继续扩张,但欧洲车企不仅要面临在这些市场来自中国品牌的竞争,也要应对当前在中国市场的三重冲击: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下降新能源汽车销量不振、中国造电动车出口欧洲(如极星、光束汽车的MINI、大众安徽的Cupra Tavascan、华晨宝马的iX3、易捷特的Dacia Spring等)策略受加征关税当头一棒、以及潜在的2.5L排量及以上进口到中国的大排量、高利润燃油车将被征收25%的关税。随之也会关联到欧洲零部件供应商的零部件供应和利益。这也就不难看出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为何如此反对欧委会加征关税。

中国电动车没有充斥欧洲市场,抢占市场并不容易:中国电动车在欧洲销量表现最好的品牌是上汽的MG,不仅因为性价比高,质量好,供应足,主要还有MG作为英国品牌的历史传承。极星相对在欧洲卖的更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传统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品牌如比亚迪、蔚来、小鹏、红旗、欧拉、魏、爱驰等真正在本地的注册量暂时还没有达到欧委会所说的“充斥”市场的级别。中国电动车品牌抢占欧洲市场难在跨越欧洲消费者对欧洲品牌的的忠诚度远高于预期、渠道的扩张以及合作伙伴的磨合、滞后的基础设施(不在于意愿而是官僚)、品牌知名度和声誉依旧需要时间建立、以及并不便宜的售价。

中方很难有太极端的报复措施:商务部和外交部的表态非常明确,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合法权益。到现在为止,中方除了对欧盟进口猪肉、白兰地进行反倾销调查,以及流传的2.5L排量及以上的欧盟进口汽车额外征收25%的关税以外,还没有看到更极端的在汽车行业以内报复措施。考虑到中国市场占据了欧洲车企尤其是德国车企无论是在销量还是利润上的巨大份额,也考虑到近期大众汽车集团、宝马集团等大手笔投资中国市场本土化,更考虑到中欧之间的双边贸易,中方很难有太极端的报复措施。外资车企和品牌在中国未来的战略方向只有三个:要么双倍下注、要么选择性投资(如Stellantis零跑模式、福特汽车等),要么选择退出(斯柯达、雪佛兰等马上要面临审判日)。大众汽车集团、宝马集团、奔驰三家都明显选择了第一种方向,各自的CEO也在近期明确表明不支持保护主义,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声明也基本代表了这三家主流德国车企的立场。任何大幅影响这三家在华利益的极端报复性措施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各自都在积极压宝中国市场本土化、游说欧委会避免贸易冲突的背景下,微乎及微。

三个“P”的持久战:PatiencePerseverancePartner,也就是耐心、毅力(长期主义)和拥抱合作是跨越关税这道墙的黄金法则。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电动车想一夜占领欧美市场也不可能。欧委会加征临时关税与否,中国电动车进入欧洲和国际市场都是一场持久战。

事情总有好的一面,一味的抱怨这不对那不对也没啥意义。中国车企在征求正义和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保持合理预期,持敬畏之心,把品牌做好,把车的质量做好、面向欧洲消费者推出适合他们喜好和用车习惯的车型,把本地化销售和服务做好,总能跨过关税这道坎,市场总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中国车。


AutoXing车邢
前《中国汽车要闻》主编,智能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出行领域独立分析师、观察家。Former Chief Editor of CAR. Independent EV/AV/Mobility analyst/consultant
 最新文章